不要妄想打价格战,而要打负价格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家超市之间竞争,谁的价格更低一些,谁的顾客就会相对多一些。可价格战打到最后,双方都亏了,获利最多的只有顾客与税收部门。当卖价持续低于进价的时候,总有一方会逐渐扛不住,亏不起,自动退出游戏。这场负价格战的胜出者,自然就成为垄断此地零售业的一方霸主,今后的市场便由他说了算。
同理,线上的火拼也是如此。互联网从最初的连接人与信息,一步步走到连接人与商品,再到今天的连接人与服务。O2 O企业更是一路披荆斩棘,步履飞快,有的成长壮大得飞快,可有的也转瞬即逝。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看到了各大团购网站烧钱大战是多么疯狂与惨烈。曾经的24券,是一家很牛气的电子商务网站,也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本地服务团购平台之一。它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到200多座城市。24券全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最值、最新的同城时尚消费服务,其内容涉及吃喝玩乐各个领域。凭借“分享每天的幸福”和“体验至上”的宗旨赢得了大批消费者的心,甚至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团购网站”。
可幸福没维持多久,24券就在千团大战中第一个倒下,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关闭。
分享经济玩的是刺激,比的是胆量,拼的是钞票。要想加入这种烧钱的游戏,首先得摸摸自己心脏有没有问题,其次得看看手里钞票的厚度。因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和对家打的不一定是价格战,多数时候是负价格战。
若在传统市场中,商家一块钱进货,除非存在质量问题或商品即将过期,绝对不会低于一块钱卖出去。因为要考虑到房租、水、电、运费等各项成本,商家不可能让自己赔本赚吆喝。
O2 O公司却不同,为了留住客户,它可以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价”。谁卖的价钱低,谁就能更快地抓住顾客的购买欲,至于低到什么程度呢?无下限。什么一元抢购、摇一摇0元闪拍、付邮试用等,免费的午餐真的来了,你敢吃吗?
谁说有钱不是万能的,从团购、外卖,到租车、出游,再到金融、教育,放眼各个领域,哪一行不是在“拼烧饼”(拼钱、烧钱、并购)?分享经济让烧钱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分享一辆私家车、一套房子,还是分享大众知识、教育资源,烧钱争霸都在“惨烈”进行。
打车是分享经济最先渗透,也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以快的和滴滴为例,两家公司都是在2012年前后成立。创业之初,由于没有资本参与,老大们拿着自己的钱小心翼翼、按部就班地进行市场推广,不敢求快,只求稳。
当有投资人看中它们,并逐步注入资金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司机与车辆的保有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就如同盖摩天大楼,原计划三年完成,因钱多、人手足,夜以继日,只用一年就竣工了。
很不幸的是,快的和滴滴的相似性注定它们要抢用户,抢市场,抢先机。不久,两家公司便展开了补贴大战。滴滴回馈司机一分,快的就回馈二分。滴滴补贴用户10元,快的就补贴12元。你争我夺之间,这场负价格战越打越凶猛。硬碰硬的补贴让两家公司仅在一年内,就烧掉几十亿元资金,最多一天烧掉过4000万元。虽然最后快的仍被并购,却终是战斗到最后的强者。
如果快的在获得融资后,不采取对司机和用户进行补贴的方式,市场就压根没它多少份额,也等于直接向滴滴低头。经历一番洗牌似的大浪淘沙,那些没多少资金支持的公司还未来得及露头,就被淹没在商海里。资本的力量总是这般残忍,让公司烧钱烧到肉疼,但仍心甘情愿。
为什么烧钱还这么开心呢?
因为,每个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时效性。比如滴滴打车软件,如果三五年内都没能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很可能就会有其他软件在短时间内代替它。节约了时间就等于变相地提升了它本身的价值。花钱买时间,时间会回赠你更多的收益。
一家公司的发展速度左右着它的规模优势与估值空间,先发优势就是城墙,虽然可以被攻破,但对手也需要时间。多付出一些资本成本,相应就能减少时间成本,比对手早一步赢得先机,生的机会将成倍增长。竞争无处不在,做不到第一,又没别人钱多,在这拼速度的时代,凭什么打败竞争对手?
烧钱之所以受O2 O公司青睐,是因为烧得越多就意味着融到的钱也越多。钱的多少也直接决定一个分享经济项目的估值。滴滴与快的合并后,新公司的估值超过60亿美元。之后的几轮融资下来,资本市场对滴滴的估值远远超过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