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秀才造反,三年即成——光武帝刘秀的成功之道

俗语曰“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汉光武帝刘秀的创业经历向我们展示的却是“秀才造反,三年即成”的历史传奇。

先说说秀才是怎么回事。

“秀才者,秀异之材也”,语出《管子》中的《小匡》一章。公元前107年,汉武帝下旨求贤,诏令“州郡察吏民有秀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从这年起,举秀才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并且延续了数百年,秀才也随之拥有了新的含义,即有“秀异之材”的人。后来,唐宋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都被尊称为秀才,明清时期被称为秀才的则是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们。

如果说秀才是读书人的代名词,那么光武帝刘秀就是最典型的秀才。

众所周知,刘备是东汉末年的大汉皇叔,但其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而刘秀却的的确确、确确实实是西汉末年汉哀帝和汉平帝的皇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这一支脉,可是到了刘秀这一辈上早已没有了公子王孙的气派,而是似乎淹没在平民百姓之中,“泯然众人矣”。

刘秀的父亲刘钦是个小县令,不幸中年辞世,把几个孩子留给了在舂陵老家务农的兄弟刘良,当时刘秀只有九岁。五年后,即公元9年,王莽颠覆汉朝自立为帝。消息传到舂陵,刘秀与他的家人痛心疾首,望北而泣,整个家族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刘秀的大哥刘是个任侠仗义、快意恩仇的汉子,王莽篡汉后,他便“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积极投入中兴汉室的秘密事业,相比之下,十四岁的弟弟刘秀在沉着稳健、冷静持重上好像更胜一筹。

作为大汉皇帝的后人,刘秀自然也对篡汉的王莽充满愤恨,但他并没有像大哥刘那样“一门心思闹革命”,而是一边继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耕读生涯,一边关注着风云变幻的天下大势。

二十多岁的时候,刘秀暂时中断了半耕半读的生活,不远千里来到京城长安,并且成功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就读。在太学求学期间,刘秀系统地研读了以《尚书》为代表的古代典籍,博观约取,厚积以待薄发,为他日后的儒术治国奠定了坚如磐石之基。求学间隙,刘秀走遍了长安城的名胜古迹、大街小巷,在游玩放松的同时,既领略了千年帝京的风土人情,又了解了京城百姓的人心向背,这些经历对他以后起兵反莽和平定天下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那时的刘秀好像没有想那么深、那么远,他当时的理想好像很简单、很直观、很浪漫,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是皇家警卫队的领军人物,刘秀羡慕他们那一身英姿飒爽的装束;阴丽华是刘秀故乡的第一美女,后来真的成了刘秀的妻子,再后来又做了刘秀的皇后。

公元17年,新市人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一带率领流民举起了反抗王莽滥政的起义大旗,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绿林军。绿林军在南方纵横驰骋,攻城夺邑,北方则有山东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军与之遥相呼应。在这种形势下,刘决定起兵加入推翻王莽统治的历史洪流,从而恢复刘氏江山,中兴大汉王朝。但刘秀认为造反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就以探访故人为名离开家乡来到了几百里之外的南阳城,以免在大哥起兵时受到牵连。

此后,王莽又推出了新一轮荼毒百姓的滥政,某些地区还发生了旱灾、蝗灾和瘟疫,越来越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各地的农民军已如星星之火般遍布新莽王朝这片黑暗的荒原,就连京城长安周围都出现了攻击官府的小股起义军。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刘秀更加坚定了乘天下大乱之机重建大汉江山之心,而大哥刘约他共同起事的“鸡毛信”就在这时送到了他的手中。于是,刘秀带着他的新朋故交回到舂陵,和刘共同举起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起义大旗。

时值新莽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请各位记住这个对于刘秀和东汉王朝有着重大意义的年代。

刘秀和大哥刘领导的起义军在历史上被称为舂陵军。因为是新生力量,舂陵军兵微将寡,装备简陋,粮草不足,和敌军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但刘秀兄弟卧薪尝胆,因陋就简,和敌人展开了一场场生死恶战,刘秀甚至骑着耕牛冲锋陷阵,以激情和热血写下了“牛背皇帝”的历史传奇。

为了给王莽的军队以更大的打击,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刘秀兄弟决定带领舂陵军加入已经壮大起来的绿林军,于是,绿林军的中军帐内多了两位胸藏韬略、能征善战的帅才。昏君王莽的暴虐统治在绿林、赤眉等起义军的冲击下,根基松动、摇摇欲坠。

公元23年,为了获得更多百姓的拥护,绿林军的领袖们在南阳宛城城南拥戴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玄登位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就能力而言,刘比刘玄更适合做皇帝,因为多数绿林军领袖认为如果刘称帝他们的权力会受到削弱,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能力差但容易控制的刘玄。刘玄登基后,刘被封为大司徒,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王莽自然不甘心坐等垮台,他孤注一掷地向绿林军发起了反扑,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旬带领四十万大军浩荡南下,要与南阳的农民军决一死战。王莽的大军很快包围了刘秀率军据守的昆阳城(现在河南中部的叶县),当时昆阳的守军只有九千人,和敌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弱势,全城军民陷入恐慌。

刘秀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一方面努力说服众将坚守城池,一方面细心筹划破敌之策。一天深夜,刘秀亲率十三名勇士拼死突破重围,奔赴东面的两座城池搬取救兵,不久,刘秀就带领调集到的一万七千步兵骑兵赶回昆阳,向敌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早在救兵向昆阳进发的时候,刘秀就故意传开了一个真假不明的消息——王莽军的宛城已经被绿林军拿下,起义军主力即将赶到昆阳助战,这个消息令救兵和昆阳守军精神抖擞,兵威大振,也让王莽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为绿林军赢得昆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莽军的士兵已经军心动摇,统军的王邑对此却毫无觉察,因为他一直沉溺在视敌如蚁、骄傲轻敌的美梦里。力量已经今非昔比的刘秀抓住这个机会向王邑的大本营发起了突袭,他带领三千勇士,在夜间偷渡昆水,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侧后方冲进了敌军的营盘。很快,王邑被困,王寻被杀,王莽军阵势大乱,昆阳城内的守军也乘势打开城门,向敌人展开进攻,结果,号称百万的王莽大军于昆阳城外在农民军将士的冲杀声中兵败如山倒,轰然覆灭……

正当刘秀准备一路高歌猛进,追着敌军的残兵败将直捣长安时,传来了他的大哥刘被刘玄等人杀死的噩耗。刘秀深知这场悲剧的根源是大哥在宛城之战中居功甚伟以至于功高震主,但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甚至连悲痛都不能显露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头上正高悬着一把时刻能致他于死命的利剑。

为了消除更始帝的猜忌,刘秀放弃了大好战机,赶往宛城向刘玄认错请罪,同时坚决不和大哥的部下私自接触。刘玄等人本来要对刘秀下手,但最终刘玄被刘秀的谦恭打动,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因为昆阳之战的胜利封其为武信侯。面对皇帝赐予的“武信”封号,忍辱负重、无比痛苦的刘秀想到的应该不是“勇武守信”这四个字,而是别人可能在讽刺他“无心无肺”,对大哥的死无动于衷。

为了进一步去除刘玄对他的戒心,刘秀不久在宛城迎娶了他后来的皇后阴丽华。

刘秀虽然获得了暂时的安全,却深知宛城并非久留之地,因为刘玄身边的人始终对他心怀叵测、虎视眈眈。就在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来到了他的面前——招抚河北。在是否任命刘秀为招抚大使一事上,刘玄又一次陷入了矛盾纠结。刘秀接受冯异的建议,对刘玄最信任的左丞相曹竟展开公关行动,成功获得了逃离魔掌、开辟事业新天地的机会。

更始元年十月,刘秀奉命行大司马事招抚河北,揭开了开创东汉王朝的历史序幕,这时距他在舂陵起兵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王莽的新朝此时已经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烧得灰飞烟灭。

脱离了刘玄等人的势力范围后,刘秀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虽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但他终于可以像碧空中的雄鹰一样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建功立业了。在邓禹、耿弇、吴汉等将相之才的辅佐下,刘秀在河北地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不久,刘秀又击败了占据河北中部的铜马起义军,收编了数万精锐力量,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至此,刘秀已完全占有了黄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成了“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一方诸侯。

公元25年6月,刘秀在如今河北省柏乡县(当时叫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称帝,此时距他和大哥刘在舂陵起兵举事正好三年,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即成”。此后,他击破赤眉,扫平中原,西取关中、河陇,南定巴蜀、百越,从而一统全国,使大汉王朝真正得以中兴,他也因此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