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其人
唐代大诗人李贺有一首非常精彩的诗作《李凭箜篌引》,其中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处,李贺很可能一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把吴刚写成吴质了。
中国人都知道,月亮上有一个挥动斧头砍桂树不止的神仙吴刚,关于他的最早文字见于《酉阳杂俎》一书,作者是稍晚于李贺的段成式,但是吴刚斫桂的故事在此书面世之前就已经在流传了,所以吴刚才会由于李贺的小疏忽以吴质之名出现在他的诗句中。
吴质虽然不如吴刚有名,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而且和很多三国名人有着剪不断的密切关系。
首先,吴质和曹操父子,特别是曹丕,关系不一般。
“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时常诗酒唱和,书信往来。遗憾的是,伴随着公元217年陈琳、刘桢、应玚、徐幹先后殁于瘟疫,“建安七子”离“三曹”远去,曹氏父子没有了知音,只好“挫子里头拔将军”,在文臣中寻找新的唱和者,文采不错的吴质于是成了曹丕和曹植都想拉入其阵营的人物。
曹植写了一封《与吴季重书》(吴质字季重),希望吴质能够和他站到一起。但吴质深知就政治能力而言曹丕远在曹植之上,就回了一封《答东阿王书》,婉言谢绝了曹植的邀请,进而死心塌地为曹丕出谋划策。在帮助曹丕赢得魏国世子之位上,吴质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告诉曹丕在给曹操送行时以动人的眼泪战胜曹植天下第一的才华,为曹丕上位打下了感情基础;二是以一招妙计瞒过曹操,打败杨修,最终成功地把曹丕推上世子之位。
在第二件事上,吴质可谓技高一筹,竟然让曹操这个天天打鸟的被鸟啄了眼睛。其实吴质这一招曹操早年就用过。
曹操年轻时整天和袁绍等人一起斗鸡走狗,他的叔父对此非常不满,就总是在大哥曹嵩耳边说侄子的不好。某一天曹操假装得了癫痫并且故意让他叔看见,于是他叔就跑去给曹嵩报信,可曹嵩见到儿子曹操时却发现他好好的,从那以后,曹嵩再也不信曹操他叔的话了。
吴质打败杨修靠的也是这一招,只不过曹操是自导自演,吴质是后发制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曹操好像打算立曹植为世子。曹丕又气又急,便让吴质藏在车上装绢的竹筐内进府商量对策,不巧被曹植的心腹、主簿杨修看见了,杨修便到曹操那里告了曹丕一状,但曹操并未派人前去查验。曹丕知道后害怕了,问吴质怎么办。吴质道:“这有什么?明日再把绢放在竹筐中用车运进府来就是。”第二天曹丕依计而行,杨修又去向曹操报告并且要求派人去查,结果看到的却是满筐的绢,于是曹丕躲过了一场大麻烦,而杨修却被曹操认为是心怀叵测,为他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曹操父子之外,还有三个三国大名人和吴质有着非常密切或特殊的关系,他们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创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和曾与司马懿并肩作战的名将曹真。吴质和司马懿、陈群都是曹丕身边的智囊级人物,他们和另一个重要谋士朱铄并称为“四友”,曹丕能够战胜曹植夺得世子之位并最终登上皇帝宝座,“四友”可谓劳苦勋高,居功甚伟。
吴质这个人本事确实不小,而他的脾气和傲气又远比本事要大,这一点朱铄深有体会。
吴质虽然出身低微,却狂傲自负,他的父老乡亲们都对他颇为不满,他则我行我素,满不在乎,直到遇见既有才华又有权势的“三曹”,他那一对一直伸展着的扑棱棱的翅膀才有了铩一铩的倾向。但是,吴质不在曹氏父子身边时,其狂傲之气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发作出来,最厉害的一次发生在公元224年。
这一年的某个月,吴质从他任职的河北回到京城洛阳向皇帝曹丕汇报工作。曹丕安排众将军到吴质府上为他接风洗尘,吴质本来就自以为文采盖世,根本不把众武将放在眼里,他见皇帝这么给他长脸,心中的狂气越发澎湃汹涌,暗中决定要拿两个形象特别突出的将军开涮。在魏国军界举足轻重的曹真是一个大胖子,而掌管禁军的朱铄是一个竹竿似的瘦子,他们两个不幸成了吴质搞恶作剧的对象。
正当众将觥筹交错、举杯畅饮之际,两个说书艺人在吴质的安排下走上舞台,作揖施礼后就开始一唱一和,声情并茂地讲演关于胖子和瘦子的笑话,吴质则故意不时地看看曹真,瞅瞅朱铄,把众人的眼光往他们两个身上引,结果武将们一个个笑得挥手顿足、前仰后合。
身为魏国宗室的曹真回过味来后感觉深受其辱,站起身来怒视吴质,质问对方此举何意。吴质居然毫不示弱,手按宝剑怒斥曹真无事生非。朱铄赶上前来想打个圆场,目中无人的吴质根本不给他面子,让他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朱铄见吴质如此狂妄,也急了,怒气冲冲拔出宝剑插在地上。结果,一场欢迎酒会弄得剑拔弩张,不欢而散。
吴质就是这样一个狂人,除了才华远胜于他的“三曹”,他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对他来说,有一个正常的人际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死在曹丕前面,那也算得功德圆满、名利双收了,不幸的是,曹丕先他而去,等到他七年后去世时,非常讨厌他的文武群臣和对他不感冒的皇帝曹叡给他拟定了一个充满嘲讽的谥号——丑侯,这也算是他为自己的狂妄付出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