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支黄巾军
公元184年二月,太平道创立者张角一声呐喊,天下同时响应,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声声怒吼中,近百支起义队伍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骤然出现,瞬间形成了燃遍汉季荒原、照亮无垠天宇的熊熊烈火。
张角振臂一呼的地方是如今的河北省巨鹿县,在这个地方西北方向一百公里的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一个名叫禇燕、江湖人称“飞燕”的小伙子在西面的太行山里也拉起了一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起义队伍,然后开始打家劫舍、劫富济贫,于是,名声越来越响,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当他一路凯歌进入真定城时,手下已经有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
在东汉官兵和各地豪强的联合攻击下,黄巾大起义于当年年底失败了,禇燕带领他的军队撤进太行山区暂避风头,以待东山再起。
第二年,在真定东北方向一百公里的博陵(今河北省蠡县)出现了一支新的黄巾起义军,领导人名叫张牛角,这是一位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在江湖上很有地位的传奇人物。张牛角领导的黄巾军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快就在冀州中部打出了一片天地,并且引起了禇燕的极大关注。
禇燕早就听闻张牛角的鼎鼎大名,张牛角领导的起义军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更令他钦佩不已,于是他就派人和张大哥联系,表示愿意与之合兵一处,唯其马首是瞻。张牛角也是个爽快人,于是,一支势力更强的黄巾军诞生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山军。
张牛角的名气如宋江那般响亮,命运却和晁盖一样悲惨,合兵之后没有多久,他就在进攻瘿陶(今河北省宁晋县)时中箭而逝了。虽然张牛角和褚燕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们两个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义和“革命”友谊。在张牛角瞑目之前,他把起义军的重要将领都召集到他的床前,用虚弱却又坚定的声音对他们说:“必以燕为帅!”为了表示对大哥的感激和怀念,也为了得到更多将领的支持拥护,褚燕从成为黑山军一把手那天起就把名字改成了张燕。
在张燕的领导下,黑山军的实力一步步增强,逐渐控制了八百里太行山及其周围的大片区域,黑山大王张燕俨然成了可以和冀州牧、幽州刺史等相提并论的一方诸侯。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对于张燕来说则是“饱暖思官位”,他的黑山军在太行山区站稳脚跟、所向无敌之后,他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想给兄弟们,特别是自己,谋个前程了。于是,张燕给汉灵帝写了一封长信,先向皇帝请罪,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然后表示了愿意归顺朝廷之意。汉灵帝虽然昏庸,也知道黑山军是个让朝廷头疼的厉害角色,一见张燕主动服软,也就乐得顺坡下驴,用一个有名无实的官位把张燕和黑山军拉进了汉政府的一亩三分地里。
公元188年左右,汉灵帝任命黑山军领袖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让他负责太行山地区的行政和治安事务,并且同意他每年向朝廷推荐一定数量的官员候选人。张燕的黄巾军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东汉朝廷,实际上还是一支独立的军事武装,而且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之一,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最后一支黄巾军的重要原因。
两年后,汉灵帝驾崩,东汉朝廷矛盾重重,乱成了一锅粥,西凉军阀董卓趁乱进京,掌握了朝政大权。此贼倒行逆施,杀人如麻,误国害民,激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愤怒,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关东诸侯伐董卓。张燕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征讨董卓的军事行动,但他其实是这次活动的积极支持者,他不仅和反董的诸侯结成了同盟,还派出了部分军队参战。
董卓最终死在了干儿子吕布手中,而关东诸侯则早在伐董失利后就开始了互相争夺地盘的大内讧。作为反董关东军领袖的袁绍首先夺取了韩馥的冀州,接着又和幽州的公孙瓒发生了你死我活的争夺战。
当时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由势均力敌转向了前者占据上风,张燕担心自己会被越来越强的袁绍吞掉,就选择了和公孙瓒的幽州军共同对抗冀州军。这时,一个超级军事强人投到了袁绍阵营之中,不是别人,正是被誉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三国第一名将吕布吕奉先。
吕布固然了不得,但张燕也的确不得了,两军在张燕的故乡(也是赵云的故乡)常山拉开了战场,冀州军和黑山军大战了十天,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遍野,最后也没分出谁胜谁负。这场大战让张燕的黑山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袁绍再也不敢招惹这支最后的黄巾军了,即使在公元199年完全灭掉了公孙瓒的军事势力之后,他也没有再次向援助公孙瓒的张燕发难。
第二年,官渡之战爆发,雄心勃勃的袁绍本来想击败曹操一统中原,结果却由于各种原因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这时,张燕面对的政治形势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曾经和他并肩而立的公孙瓒和袁绍都已经败亡身死,现在只有他一方势单力孤地和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曹操抗衡了。
张燕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也是一个有眼光的英豪,他能感觉到曹操非一般人物可比,与其等待对方前来征讨,不如自己前去投诚,于是,他就率领十余万黑山军加入了曹操北伐乌桓的大部队。至此,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征程后,最后一支黄巾军以和平的方式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独具风采、与众不同的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