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与利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社会和信息素质教育

1.1.1 信息与信息社会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为“情报”,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资讯”。信息泛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作为科学术语最早于1928年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关于信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信息奠基人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加以引用。电子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经济学家则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一般认为,信息有三方面的用法:一是作为事物的信息,二是作为知识的信息,三是作为过程的信息。信息贯穿了现代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用来获取、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它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极为庞大的信息产业(information industry)。

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并促进了新产业结构的形成,数字化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被广泛应用。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被信息技术改造为智能化的设备。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到电信、银行、物流、电视、医疗、商业、保险等服务行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无处不在。易用、价廉、随身的数字产品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家电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信息社会的工业生产发生了巨变,信息社会也被西方国家称为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

相比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知识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因素

在工业经济中,劳动和资本密集产业是主导产业,资金、原材料和能源是主要战略物资;而信息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信息产业,知识、技术和信息是战略物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推动了微电子、数字技术等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其中计算机产业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也导致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即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从事信息职业等第三产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s economy)时代,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它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支撑OECD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在信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价值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指出:“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知识和信息成为财富和力量。

2.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

从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为第一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得信息产业开始崛起;20世纪80年代为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个人计算机的使用开始走向普及;20世纪90年代是第三阶段,主要标志是开启席卷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和推动下,世界各国都融入了这一浪潮中,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真正步入了信息社会这一新的文明时代。

20世纪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在科学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其中,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和信息论的研究发现最为突出。在信息领域,微机的出现和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使得全球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其中最明显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范围日渐兴起,互联网的建设和多种通信方式的使用,特别是商业通信卫星的使用,使跨界、远距离信息传送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迅猛扩张和渗透。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重心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加速了全球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步伐。

3.社会生活受到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深受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或个人移动终端获取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在知识获取的方式上,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科研中的普遍使用,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

信息社会也带来了“信息爆炸”和信息获取不平等等一系列问题。统计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信息量每20个月就增加近一倍。进入90年代,信息量继续以几何级别增长,到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爆炸,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快,并以海浪式从四面八方涌入人类的生活。大量色情、暴力、虚假广告等有害信息也同时侵入人们的生活,垃圾信息的泛滥形成了网络新公害,人们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平等(Information inequality)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就由西方学者提出,90年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迅速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现象。此后,信息社会中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信息贫困等信息不平等现象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信息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侧面反映,反映了社会成员在信息获取时存在不平等。一般认为,政府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责任主体,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和网络使用的普及是消除国民信息不平等的主要措施。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治民主化才会更多地关注民生和民权,改善国民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现代化网络等通信技术的广泛采用,让每个人成为数字网络的用户,能够迅速获得信息,消除“数字鸿沟”。作为信息使用者的个人,在克服“信息不平等”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外部信息环境变得良好时,个人的信息获取能力则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信息网络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这使得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无法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有效的信息已成为人们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生活能力。关于信息素养,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作了如下定义:“能够感知信息的需求,有能力获取、评价、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并具备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外部的信息不平等可能会经过不长的时间得以改变,而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却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特别是涉及学术水平、外语阅读能力等。因此,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比改变外部信息不平等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