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地构造背景
珊溪水库及附近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坳陷(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89)。浙东南褶皱带是在加里东运动地槽回返后与西北侧的扬子准地块合并而成的统一块体,后加里东阶段其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为缓慢的长期隆起剥蚀区,仅在局部低洼地区有堆积。印支运动以后,本区的构造格局有了根本的改变,块体活动性急剧增大,构造活动直接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所控制,构造运动以断块造盆运动为主要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陆缘活动型沉积建造及岩浆岩系列。
浙东南褶皱带的基底陈蔡群(AnZch)和龙泉群(Z-Pz1ln),均分布于西部丽水—宁波隆起区内。陈蔡群主要出露在九龙山、牛头山、会稽山和大衢山等地,略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角闪岩、相片岩、变粒岩、片麻岩及大理岩,部分地方有混合岩化;据原岩分析,以具复理式韵律的砂、泥质沉积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硅质岩及中基性火山岩,属滨海—浅海相沉积,其中火山岩为碱性、亚碱性混合系列;地层厚度大于8000m。龙泉群主要分布在龙泉—丽水一带,岩石普遍遭受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有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部分地区可见片麻岩及混合质岩石;根据原岩恢复,主要有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杂砂岩、硅质岩,夹有较多的基性或中基性火山岩及酸性火山岩,为浅海相沉积,形成基底的上部层位;地层厚度大于3000m。
后加里东盖层鹤溪群(Pz2hx)主要分布于温州—临海坳陷南部的温州、永嘉和鹤溪一带,露头零星分布,为一套浅变质的砂岩、泥岩夹碳酸盐建造;原岩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碳质泥岩、泥质岩及灰岩,属半封闭海湾相沉积;地层厚度大于700m。
浙东南褶皱带的燕山构造层广泛发育,为含煤灰色复陆屑式建造,时代为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部分地区中侏罗世已有微弱的火山活动。晚侏罗世以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为主要特点。下白垩统为杂色复陆屑式建造,并伴有较强的岩浆活动。上白垩统为红色复陆屑式建造,部分具磨拉石建造特征。喜马拉雅构造层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和复陆屑式建造,零星分布。
以丽水—仙居—象山港一线为界,浙东南褶皱带可以分为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即丽水—宁波隆起和温州—临海坳陷。温州—临海坳陷位于浙东南褶皱带东部,濒临东海,区内地势由北到南、由东到西逐渐增高,从丘陵发展到中、低山区。山体有括苍山、雁荡山和洞宫山等;沿海岛屿众多,海岸线蜿蜒曲折,多形成港湾;盆地有临海、仙居、泰顺等,但规模均较小,燕山断块运动使本区变为坳陷区。该区基底埋藏较深,燕山期岩浆活动时限较短,构造盆地以火山构造盆地发育为特征。
青田芝溪头有小块陈蔡群变质岩露头,是浙东南褶皱带基底残块。后加里东盖层鹤溪群断续出露于景宁鹤溪和青田芝溪头等地。枫坪组(J1f)在永嘉桥头有零星露头,因受热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均已混合岩化。毛弄组(J2ml)仅分布在西南部的青田陈村垟和云和陈源头。上侏罗统广泛分布,底部未见大爽组(J3d)出露,西山头组(J3x)火山碎屑岩大面积分布。白垩纪火山活动比新昌—定海隆起区强烈,并出现较多圆形火山构造。基底褶皱构造因被覆盖而无法查清。燕山构造旋回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褶皱构造基本不发育,局部地区在挤压环境下有宽缓的短轴背、向斜构造。
温州—临海坳陷区内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最为发育,其次为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还有南北向断裂。白垩纪盆地的形成与断裂关系密切,北北东向的温州—镇海深断裂带上有宁海盆地和临海盆地。区域内还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联合控制的天台盆地,以及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联合控制的仙居盆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