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区域断裂构造
本区域基底鹤溪群的空间展布总体呈北东向,片理走向亦呈北东向;本区的晚侏罗世火山活动明显受北东向构造控制,这说明本区的基底构造是以北东向为主的构造格架。本区基底的固结程度高,从印支运动开始,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构造均以断裂为主,且断裂活动十分发育。印支期及燕山早期,断裂承袭了基底构造方向,断裂走向多呈北东向,部分呈北西向。至燕山晚期,断裂走向偏转为北北东向,同时北西向及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也得到了发育。喜马拉雅期,本区断裂活动相对较弱,除部分早期断裂继续活动外,还形成了南北向断裂,区域内存在三条主要深大断裂(图1.4)。
图1.4 珊溪水库库区及附近区域构造
(1)余姚—丽水深断裂
余姚—丽水深断裂距离珊溪水库库尾约25km,它是浙东南最醒目的断裂构造,向南延伸至庆元,与福建省境内的政和—大浦断裂相接,北经嵊州过余姚,潜入杭州湾水域;断裂总体走向30°NE,多倾向SE,倾角为65°~80°。该断裂地表表现为一系列与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大致平行或斜列的逆断层,组成宽度达15~40km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形迹清晰,均具有30~40m宽度的挤压破碎带。该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所显示的线性影像极为清晰,在航磁上反映为正负异常分界。该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末期活动最强烈,它直接控制了该区早白垩世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喜马拉雅期仍有明显活动,大量的晚第三纪玄武岩沿断裂带喷出,并有基性、超基性岩呈串珠状排列产出。该断裂的活动具有分段性:在余姚泗门附近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显示,在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有过活动;在东阳南马五常村出露的断层,断层泥经热释光测年结果为(240.28±20.42)×103年,表明该断裂此段为中更新世(Q2)晚期断裂;1866年景宁4¾级地震、1998年嵊州4.5级地震以及新昌一带的微震活动等表明,现今该断裂在局部地区仍有活动。
(2)景宁—苍南断裂
景宁—苍南断裂距离珊溪水库区约13km,由文成玉壶向西北延伸至景宁,向东南经苍南延伸入东海海域。该断裂总体走向50°NW,倾角60°~85°,断面倾向不定。该断裂由一系列相互平行或雁行排列的小断裂组成,断裂带宽度可达20~25km;在卫星影像上线性构造明显,地貌上表现为深切断层谷地;布格重力表现为密集的梯度带,是莫霍面南深北浅的转换地段。该断裂常错断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沿断裂常有萤石矿脉、石英脉及其他矿脉充填。该断裂形成于燕山中晚期,白垩纪后期活动较为强烈。在苍南县金乡—大鱼公路边人工开挖基岩剖面中采集断层泥,断层泥经热释光年代测定为(167.27±14.22)×103年,表明其最后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Q2)晚期。
(3)温州—泰顺断裂
温州—泰顺断裂距离珊溪水库区约7km,断裂带呈40°~60°NE方向延伸,由泰顺县东南,向北东经珊溪水库坝址下游的峃口—高楼一带,延伸至温州、温岭、乐清。该断裂在地表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平行排列、断续出露的逆冲断裂和斜冲断裂组成的宽度达10~25km的断裂带,断面倾向为南东或北西,倾角多为60°~70°,局部可近直立,地貌上常形成北东向沟谷、断层崖、断层三角面等。其单个断裂一般延伸20~30km,挤压破碎带的宽度多为10~30m。断裂发育于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沿断裂带有一系列燕山晚期侵入岩体、潜火山岩体、火山构造等呈北东向展布。断裂控制了岩体的侵入活动,常见岩体又被断裂切割,说明该断裂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该断裂带在航磁上反映为东侧以频繁跳动的强磁场为特征,西侧以平静的磁场为背景,两者分界明显。据研究,温州—泰顺断裂在瑞安附近区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Q3)早期,其他区段为中更新世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