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高校OER应用研究
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精品课程项目”,到2011年启动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包括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两个子项目,到2013年爱课程网上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优质的OER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源,丰富高校教学内容,优化高校教学过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研究在近些年来也大量涌现。接下来我们将按时间顺序介绍一些代表性实践研究。
2009年,张凯、陈艳华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以四川省28所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精品课程使用现状。研究关注了师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情况、使用情况、使用的反响、满意程度以及访问情况等内容。通过分析这几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提高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的建议,包括学校应提供强有力的学习交互平台、良好的网络环境与网站的后续服务;加大资源的实际利用力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等(张凯、陈艳华,2009)。同年,郭玉娟、袁晓斌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精品课程的功能设计和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该文基于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精品课程利用效果的建议:一方面,应该注重网站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更新管理(郭玉娟、袁晓斌,2009)。
2010年,王佑镁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等四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性的建议:政策上应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体系在教学应用中的引导作用;资源有效获取方面应该注重资源的可接近性建设;资源设计上应强化课程网络化应用的思路;资源应用上应积极地推进精品课程资源与普通教学的整合模式创新;资源利用效果方面,应积极推广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的混合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王佑镁,2010)。王重润等的研究指出,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中存在资源获取渠道不畅通、资源的更新滞后、资源的建设与发布缺乏统一标准、资源应用中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因此,作者建议应加强精品课程项目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建立资源的更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授权机制;建立课程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等(王重润、李恩、赵冬暖,2010)。安卫华在《我国开放教育资源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OER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跨平台通信技术有待进步、经费缺乏、推广模式单一、使用者需求导向障碍等。根据这些问题,作者指出应成立优秀的技术人才团队以便解决资源的改进问题、搭建资源共享的环境与平台从而实现双向沟通的资源共享模式等(安卫华,2010)。
2011年,袁小红撰文《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探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高校教学的效益问题。文中将学习时间(学生完成指定内容需要的时间)、学习效果(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所产生的变化)、学习体验(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学习发展(教学活动对师生获得的持久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作为资源有效利用的评价标准。研究过程从学生角度与师生发展角度分别进行调查,调查分析发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等(袁小红,2011)。同年,王小丹、胡凡刚开展了有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的研究,研究从被调查学生是否使用国外公开课、了解公开课的途径、使用国外公开课平台、影响学习者选择资源的因素、学习国外公开课的收获以及学习者对建设我国公开课的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对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启示是“打破传统理念,注重高校服务性与传承文化的重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且课程的制作应该体现现场感等效果、加强国内视频公开课的宣传与推广等”(王小丹、胡凡刚,2011)。杨琳、杜中全以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将精品课程应用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探索了精品课程在高校教学的三种应用模式:一是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二是基于精品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模式;三是基于精品课程的教师“行动—反思—更新”模式(杨琳、杜中全,2011)。
2012年,李亚婉、李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具有OER使用经验的个人,以及OER建设的权威机构。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情况、使用OER的情况,以及与OER相关的版权问题;另一部分是机构使用OER的情况和版权问题、学校OER的政策。研究发现,中国大学以及个人已经具有发布与使用OER的硬件设施基础,但是他们对OER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而且在使用与发布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版权问题。个人与机构都认为影响OER使用的首要障碍是缺乏对OER的认识,个人更关心OER的质量问题,而大学则关注通过激励措施促进个人使用OER。对于发布OER的相关问题的调查显示,个人与机构都很注重版权问题(李亚婉,李莹,2012)。同年,李彦敏以厦门某本科院校为例,调查了大学生使用OER的意识、能力、对OER的认识与应用情况、对OER的满意度以及影响学生使用OER的因素等内容。基于对发现问题的分析,作者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提高学生使用OER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丰富并整合OER的形式;完善OER网站的技术支持;教师应该加强对OER的管理与更新(李彦敏,2012)。孙文斌以几所学校的教育技术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知晓维度、使用维度、需求维度调查了大学生对网络公开课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以下方面对高校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公开课有帮助:学校加强对视频公开课的宣传;建立汇集大量课程资源的专门网站;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速;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多指导学生有效使用校外资源(孙文斌,2012)。
2014年,白盈盈、杨现民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特点和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提出了精品开放课程高校教学应用模式,并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中进行了应用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白盈盈、杨现民,2014)。该精品开放课程高校教学应用模式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课前自主视听预习,通过搜索和观看教师推荐的开放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线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完成预习工作;二是课中开展疑难问题讨论,教师课前归纳重难点并截取视频片段供课堂集中讲解和讨论,同时通过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任务;三是课后复习巩固,通过对开放课程内容的复习,师生进行总结并完成学习评价。
同年,华中师范大学郑旭东等以“学习心理学”课程为例,构想并实践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于通识课教学的三种实践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更适用于认知领域,“课堂嵌入”应用模式更适用于情感领域,“课后拓充”应用模式更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郑旭东、郑伦楚、曹阳,2014)。周栋在对网络视频公开课与高校教学活动整合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网络视频公开课融入高校教学活动的三种整合模式:一是平行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网络视频课程,与传统的课堂学习保持平行状态,互不干扰;二是重合模式,该模式指的是把网络视频公开课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利用网络视频公开课实现课上与课下学习时间的再分配,以及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三是相交模式,又称为嵌入模式或引用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常的课程教学计划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网络视频课程,将网络课程作为一个教学子模块嵌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周栋,2014)。
2015年,同济大学物理学院相关教师利用国内智慧树慕课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具体的实施步骤为:一是面授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有针对性地完成课前练习。二是面授课中,教师进行重、难点讲授,学生完成少量测试,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互动,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促进知识内化。三是最后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线上线下参与互动情况以及线下考试。同济大学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发挥混合教学的优势,如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及再生学习资源的积累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团队和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接受需要一段适应期;教学实施需要技术平台的有力支撑等(门路、王祖源、何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