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的萌芽
周贤是一个70后独生女,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童年就在南通度过。父母在单位上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周贤。她的空闲时间大多用来读书,书籍给她的人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
和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周贤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外资银行做文员,当时的周贤就像是一个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然而,看似勤恳、文静的她,骨子里其实是不安定的。最终她选择了离开银行,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周贤逼迫自己去不同的公司,做更多有挑战性的工作,接触更多的人,用业绩和奖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是这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一年,2001年,积极进取、偏爱挑战的她重新拾起了书本,去德国波鸿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三年的留学时光里,她不仅学到了商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更学会了德国人的严谨和务实。
2004年,周贤回国创办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然而,当一切走上正轨的时候,她却又开始质疑和迷茫。她在自己的日志里面写道:“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朋友聚会,大家衡量一切的指标只剩下了一个:‘多少钱?’或者,更多类似的数字单位。更可怕的是,当用钱来衡量一切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剩余人生其实一览无遗:无论是不断升职加薪还是购买更多的房子、车子、股票,所形成的结果都是货币数值的不断叠加。这时,我失去了个人前进的动力了。”
2005年夏天,周贤到大别山片区参加志愿者助学活动。在那里,周贤看见了许多交通不便、教育严重落后、孩子们营养不良的山区贫困现状;许多大别山人的家里病、灾、残障居多等状况。大别山区的贫困刺痛了她,透过山区贫困家庭开缝的泥墙屋顶,她第一次萌生出做公益的想法。她想改变大别山的贫困!大别山之旅让周贤深切地感受到做公益的必要,从大别山回来后,她开始广泛阅读资料,并热衷于和从事公益事业的朋友们交流。
2006年,一位从网上认识的好友推荐给她一本书——《如何改变世界》,在这本书里她接触到了“社会企业”的概念,这本书改变了周贤的人生观。周贤想:“这会比我原先做商业更有趣一点,我所学到的商业知识原来不仅仅可以用来赚钱。”这个全新的理念让她心动不已。
2007年,为了学习社会企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周贤卖掉公司,特意选择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公共服务政策的硕士学位。在当时,英国是社会企业最发达的地区,慈善商店到处都是,一个社区旁边可能同时开了10家。从那时起,她特意做了很多考察和研究。
在英国,周贤被大街小巷的各式慈善商店所吸引。英国的慈善商店往往是一个社区人气最旺的地方,明星、艺术家、主妇、游客、流浪汉……各种各样的人都喜欢到这里来淘宝,这里没有施舍,没有慈善一贯的“奉献”味道。但慈善商店却是英国慈善事业的主要手段,2007年时全英国约有7000家慈善商店,年交易总额在3.5亿~4.5亿英镑,年收入1亿英镑左右,这个数字占英国年零售业总额的2‰。为了领略社会企业的真谛,一有空闲,周贤就走进商店与店主聊上几句。经过多次调查走访,她对于西方的慈善商业化模式熟稔于心。这种不依赖于社会捐款、“自给自足”,同时又能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的慈善商店不正是周贤一直在寻找的“社会企业”的范本吗?她当即就有了把慈善商店开到中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