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首站
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时期。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产量十分可观,尤其福建,“海舟以福建为上”。宋船种类多、载量大。“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五千料约合三百吨。中国海船有多道水密隔舱、平衡舵等设备,载重大,速度快,船板厚,船身稳,能调节航向,抗沉性能强,并使用了铁锚。而同时期大食、日本等国船在性能、载量及安全系数上相差甚远。在航海技术上,宋代的主要成就有三项:“一是对海洋潮汐的研究;二是航海图的绘制;三是将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更为安全、准确、迅速,因而很多外国的商人、使节都愿搭乘中国商船。这些都为海商大规模远洋贸易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占城与宋朝的官方贸易,仍是以传统的通贡方式进行的。两宋三百多年间,双方通使凡74次。占城以进贡为幌子卖到宋朝的商品,主要有香料、药材、犀象、玳瑁、绢、绸、布、金银器等,其中以香料为大宗。建隆三年(962年)占城“入贡”,其中乳香一项就达“千二百斤”。香料既是宋代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又是重要的药用原料,进口量很大,以至“中州人士但用广州舶上占城、真腊等香”。不过占城并不是香料的原产地,显然是转口贸易而来。
占城政府对宋朝商人前往当地贸易也极为重视,对于中国商船,只征收20%的进口税。《诸蕃志·占城国》卷上载:“商舶至其国,即差官摺黑皮为策,书白字,抄物数,监盘上岸,十取其二,外听贸易。”在此同时,占城商人也循着相反的方向前来宋朝的海港贸易,一如宋代士人王禹偁所说:“占城、大食之民,岁航海而来贾于中国者多矣。”久而久之,占城客商在中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宋元时期,占城移民及其后裔已遍布东南沿海,其中以居住于海南者“尤有声价”。今天的海南岛上生活着一支回族,与其他回族一般使用当地的汉话不同,海南岛的回族使用一种与岛上汉、黎、苗各族语言迥然不同的“回辉话”。这种独特的语言属于距离遥远的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最近的“亲戚”则是今天仍然存在于越南中部的占语(Cham),在汉语长期影响下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原有特点。比如“鱼”,在马来语、拉德语(Rhade,越南占语的一支)、回辉话中分别读作ikan、akan、kaan;数字“五”则为lima、ema、ma。这从语言学上证明,海南岛上的回族正是10个世纪之前从海路而来,定居于海南岛上的占城商人的后裔。
到了明代前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占城国乃郑和的庞大船队出航后首先访问的国家。《明史》记载,郑和的第一次出航为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船队从太仓刘家港(今浏河入长江处)起航,出长江口驶入东海,向南至福建长乐港停泊,以待风汛,然后由五虎门(今闽江口)扬帆穿越台湾海峡,破浪前进,进入南海,经过十来个昼夜的航行,便到达占城国的新州港(即今越南中南部的归仁)停泊。这里便是郑和出航的第一中转站。此后郑和船队的历次航行,在进入南洋之前,都无一例外地首先在占城国停留。占城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海上交通的重要中继站。这是因为占城是一个重要的淡水供应地,一如越南人黎崱所撰《安南志略》所说:“占城国,立国于海滨。中国商舟泛海往来外藩者,皆聚于此,以积新水,为南方第一码头。”
在前后长达二十多年的七下西洋中,郑和船队曾在占城设立大本营,以制定并实施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与经济计划,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并有助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