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史:被世界改变,也改变着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几何原本》传教士从海上带来的礼物

东来的耶稣会

自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事业迅速发展,地理大发现和东西航路的开通,激起了西欧国家前往东方的热潮。葡萄牙殖民者最早远航开拓了前往东亚的航线,并在1553年在中国壕镜澳(澳门)建立据点后,努力向内地拓展。当葡萄牙人开辟了绕过非洲通往亚洲的新航道之后,西班牙人却反其道而行,沿着相反的线路向中国挺进。他们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形成一条西班牙—墨西哥—吕宋(菲律宾)—中国的贸易航线,即所谓的“大帆船贸易”。正是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频繁展开的同时,一个没有基督教信仰的新世界展开在欧洲面前,这对于自命担负着世界使命的天主教具有巨大的传教上的吸引力,天主教传教士也陆续来到亚洲。

说起来,早在“蒙古和平”缔造的陆上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就曾经来到中国。1294年,教皇的特使天主教方济各会士约翰·孟高维诺抵达汗八里(即大都,今北京),标志着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此后罗马天主教曾派出7个主教来华协助孟高维诺的传教工作,在今内蒙古五原、新疆伊犁、江苏扬州和浙江杭州等地均有他们的传教活动,在鼎盛时期曾发展了3万多信徒。当时一位传教士在给罗马教廷的信中说:“在此大帝国境内,天下各国人民,各种宗教,皆依其信仰,自由居住。盖彼等以为凡为宗教,皆可救护人民。”但随着1368年元朝覆灭,天主教也逐渐销声匿迹了,经历了元明鼎革后200多年的岁月冲刷之后,天主教与中国已经变得互不相识——直到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其实也是个新生事物。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自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宗教改革迅速席卷了欧洲的多个国家,如瑞士、法国、英国、尼德兰等,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与之针锋相对的是,创立于这一时期的耶稣会却在宗教改革浪潮中以天主教及罗马教皇维护者的面目出现。它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于1534年圣母升天节那天,在巴黎蒙特马特圣母教堂里成立。讽刺的是,在其成立初期,由于罗耀拉在威尼斯过于热情地传教,还引起过宗教裁判所的怀疑,直到1540年,教皇保罗三世才确认了耶稣会的会规,批准耶稣会正式成立。

由于罗耀拉出身贵族,年轻时做过骑士,也上过战场,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将军队纪律和服从原则带进耶稣会制度的创建中,使得后者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因而发展成为当时天主教众多修会中一个强有力的修会。与其他修会最为不同的一点是,耶稣会非常重视教育。其创办者罗耀拉原为骑士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在投身教会后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曾经以33岁的“高龄”与幼童一同接受拉丁语的初级教育。罗耀拉自身特殊的经历使他相当重视通过严格的学校教育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耶稣会士。《耶稣会会宪》规定,会士“除了生活的模范外,还需要知识和发表知识的方法”,“每个成员都必须通过不少于十四年的系统训练——不仅学习神学,还要选学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因此,耶稣会士自称为“知识阶层”。耶稣会在欧洲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548年,耶稣会在墨西拿成立第一所耶稣会学校,由此耶稣会办学活动在整个天主教世界轰轰烈烈地展开。整个耶稣会在1580年共有学校144所;1599年245所,其中200所在欧洲。1608年,耶稣会世界各地的学校共有293所,其中28所在海外,265所在欧洲。1626年学校的总数已增至444所。

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

与弥漫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狂热不同,耶稣会课程设置的新颖之处在于系统学习自希腊、罗马文明以降的非基督教哲学家和作家的著作。根据耶稣会学校的课程安排,人文科学系的学制是五年,其中前两年学习“修辞学”,后三年则学习“哲学”,而数学、天文甚至音乐等学科当时都被放入“哲学”一门之中。其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成为之后欧洲学校的蓝本。

对于天主教而言,通过在东方传教,可以弥补教会因新教兴起在几乎半个欧洲的损失,恢复并扩大其势力范围。《耶稣会会宪》规定:“我们的使命是奔赴世界每一个角落;哪里更希望有人为天主效劳,哪里的灵魂更期望得到帮助,我们就生活在那里。”于是,1542年,也就是教皇正式批准耶稣会存在后的第二年,耶稣会总会长依纳爵·罗耀拉就迫不及待地派遣其好友、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