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溪:杭州西溪地理文化教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西溪文化的历史轨迹

【阅读导语】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一些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在西溪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为西溪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家族文化。而除了家族文化外,西溪的宗教文化也是西溪湿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与西溪的物质文化遗产、典籍文化遗产、民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西溪本质的精神存在。本节将主要从西溪的家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角度来阐述西溪的历史文化轨迹,从不同的视角呈现西溪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西溪的家族文化

(一) 洪氏家族

杭州洪氏家族是西溪湿地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家族。这个家族历经宋、明、清三代,几百年人才辈出,对中国文化和政治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家族文化。洪氏家族文化的变迁,也印证了西溪文化的兴替。

1.洪氏家族历史

根据《洪氏宗谱》记载,杭州洪氏家族源于鄱阳洪氏,鄱阳洪氏又源于敦煌洪氏,他们自称是共工后裔。共工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人物,据说是上古炎帝的后裔,曾在黄帝时期担任水官。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称为水神。根据洪氏家谱的记载,到了汉末,共工的后代为了躲避仇敌而不得已改姓,为了不忘自己水神后裔的身份,便在“共”前加上“水”成为洪氏,因此,共工就是洪氏的始祖。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已经无法证明西溪洪氏家族与共工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脉联系,但洪氏家族为后人作出的杰出贡献使我们愿意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先——共工,才有了后代薪火相传的灿烂王丽梅.西溪洪氏[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6.

洪氏家族虽然立姓久远,但能够考证则是从唐代开始的。根据洪氏家谱记载,洪氏的祖籍是徽州婺源,唐朝末期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江西,在江西农耕定居700多年。到了宋代,洪士良成为洪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洪士良博览群书,精通易学和堪舆学,使洪氏家族由农田为主的生活模式转变为农商兼做,为洪氏家族最终发展成书香门第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当洪士良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以后,他便致力于培养子孙读书,洪彦昇、洪彦暹兄弟在祖父洪士良的培养下成为洪家第一次走上仕途的人。经过洪家几代人的努力,洪家逐渐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家风,成为书香门第。

洪彦暹的儿子洪皓是洪氏家族从江西前往西溪的始祖,从洪皓开始,洪氏家族就在西溪边繁衍生息,完成了由农至商最后走向文的过程。在洪皓、洪适、洪遵、洪迈父子共同的努力下,洪皓父子以“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的身份和地位奠定了洪家百年望族的政治基础和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使洪氏家族成为钱塘望族。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洪氏家族家道中落,举族迁往上虞。一直到了元末明初,才在洪荣甫、洪有恒父子的努力下重新迁回杭州,以西溪作为栖身之地。此间,洪氏家族凭借着自身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兼济天下的隐忍精神追求,默默地积蓄着再一次繁盛的力量。到了明代,洪钟官至太子太保,以一品官职身份功成身退,归乡隐居西溪。嘉靖皇帝还赐给洪钟一个绵延四五里的府邸——“洪园”作为休闲之所。从洪钟开始,西溪洪氏又重回鼎盛。

2.洪氏家族的政治声望

洪氏家族以洪皓和洪钟为中心,是一个跨越宋明两个朝代的显贵之家,家族的政治辉煌延续了宋明清三个朝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奇观。

首先来谈谈洪家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从宋代到明代的几百年间,洪氏家族的子弟大多都走上了仕途,代代都有人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成为被朝廷倚重的国之重臣。宋徽宗时期,洪皓官居要职,使父辈和子辈都得到了封赐,给洪家带来了无上荣耀。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更是在仕途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洪皓一起获得了“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的身份。他们光耀门楣,福荫子孙,大大提升了洪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明朝时期是洪氏家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洪钟将洪氏家族的政治声望推向了顶峰。“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说的就是洪钟时期的洪氏家族。洪钟在官场近40年,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代皇帝,从七品官职开始,一直兢兢业业走到一品刑部尚书。因为洪钟的显耀,他的祖父、父辈也都得到了追封,从他开始后的子孙们历代都有人步入仕途,保持了洪氏家族的政治荣光。

洪氏家族不仅在历史上政治地位很高,还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政治成就。洪皓勤政爱民,走上仕途后,他心系百姓,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他改革征税方式、安置灾民,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更重要的是,他临危受命,为大宋出使金国。当时宋朝刚刚经历了靖康之耻,软弱无能,而金国气焰嚣张,多次用死亡威胁洪皓。洪皓被扣留在金国时九死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考验,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改变忠贞的品性,最终完成了使命。洪皓之子洪遵在作为地方官的政治生涯中,也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他提出了减免赋税的政策,把刑满释放的人员整编进军队,为军队充实兵力。他还特别关注边防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军队改革的建议。洪迈在职期间则特别重视教育,创办了学馆,改善了当地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同时大兴水利,建造浮桥,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洪钟在一生的从政期间,更是做出了了不起的政治贡献。1487年,洪钟审理了流民事件。当时全国各地有大量流民因为无法忍受过重的赋税和劳役到处逃亡,但这些流民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常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洪钟经过调查,向朝廷提出建议,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学校,后来这些学校成为培养明朝那些著名思想家的摇篮。洪钟的建议从根本上提高了老百姓的文化修养,促进了社会和谐。此外,洪钟还建议推广儒学,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教化,安定了边境。

洪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都是以百姓和国家利益为根本,他们为人正直、忠于职守,造福了一方百姓,是儒家重臣的典范。

3.洪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洪氏家族不仅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还形成了书香门第的深厚家学,成为诗礼传家的文化望族,自觉承担起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洪氏家族文化经历了宋元明清多个朝代更替,都没有中断,他们的文化成就都被记录下来。

洪氏家族人才济济,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一番天地。洪皓知识渊博,不但精通经学、史学,还精通诗词歌赋。在金国期间,他写了上千首诗词,大多都是抒发怀念故国、不忘使命、促进和平的感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洪适诗文、论著很多,留下了很多名篇,他的《盘洲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的文章和诗歌语言自然、文字精巧、充满深度,是南宋骈文四大家之一。洪迈也非常擅长写骈文,他见多识广,喜欢引经据典,诗词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在洪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要数洪昇的诗文词曲,尤其是《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在中国戏曲界被称为“南洪北孔”,非常受推崇。

除了文学创作,洪氏家族在学术研究上也有所建树。洪皓在流放时,创作了《松漠纪闻》,记录了北方女真人的族源、历史发展,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物产和生产情况,为了解金国提供了详细的参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洪适则是南宋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与赵明诚、欧阳修并称为南宋“金石三大家”。洪适给中国学术史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隶释》、《隶续》到现在依旧是研究汉字演变、石刻碑拓、汉魏历史的重要文献。洪遵在钱币学领域、金石学领域、医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洪迈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考据学家,他的心得笔记《容斋随笔》,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广泛,弥补了《资治通鉴》的不足。他的著作《万首唐人绝句》则成为后世学习唐诗的重要参考。洪瞻祖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编写了《西溪志》,这是有关西溪的第一本史志,对西溪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名胜古迹都作了详尽的记载,为后人研究西溪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4.洪氏家族的家学传承

中国历代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次序的社会,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道德要求。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洪氏家族形成了诗礼传家的家风祖训,坚持严格的家庭教育,以读书为荣,坚守节操,不慕浮华。除此之外,家规还有戒游、戒博、戒饮、戒色等具体规范,为洪氏子孙明确具体的人生规范,使洪氏人才辈出。

中国传统世家的家族文化传承,一方面是通过诗礼传家的文化氛围进行无形的熏陶;另一方面是通过读书、藏书、著书等有形的方式加以传承。洪家从洪皓开始五代连续藏书,建立了许多藏书楼,成为中国藏书史上的典范。洪氏家族不仅读书、藏书、著书,还扩展到建书院、设书坊、开展刻书事业,使洪家的文化追求从自发上升到了自觉,不仅使洪家的文化底蕴更上了一个层次,也辐射到了整个西溪,甚至整个杭州,为杭州的文化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 蒋氏家族

1.蒋氏家族的历史

蒋氏家族也是西溪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家族。西溪湿地蒋村街道就是因为蒋氏家族而得名的,“蒋村”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末期。蒋氏家族认为自己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根据《左传》记载,在西周初期,伯龄在蒋地受封,于是在那里建立了蒋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就以蒋国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了蒋氏。根据蒋氏宗谱记载,西汉时期,蒋球的后代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到现在的湖北。东汉时,蒋球的曾孙子蒋横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战功,于是光武帝给蒋横的九个儿子封侯,其中浦亭侯蒋巡被封赏在现在的余杭。蒋村的蒋氏家族很有可能就是蒋巡的后代。不过,根据《蒋侯世谱选编》中记载,唐初时,蒋姓渔民从江苏宜兴、无锡、吴江等地随着渔船南下,从钱塘江进入西溪湿地,慢慢在西溪定居。如果根据这种说法,那么现在的蒋氏也有可能是当时受封在江苏的蒋澄的后代。

2.蒋氏三兄弟

蒋崇仁、蒋崇义、蒋崇信三兄弟是蒋氏家族最出名的三个人物,关于他们的事迹,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南宋时期,宋朝皇室迁都到杭州,一时间杭州人口大增,粮食供不应求,一些穷苦的百姓饿死街头。蒋崇仁毫不犹豫地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捐献给饥饿的灾民,救活了无数饥民。第二年,蒋崇仁和弟弟蒋崇义、蒋崇信商议,效仿西汉时平仓储粮的供应方法,在秋收时节倾尽所有的家产收购粮食,等到来年青黄不接时,让老百姓自己拿着斗自己称量粮食,粮食只需要付本钱就行。蒋氏兄弟因为这一仁义之举被老百姓尊称为“蒋自量”。蒋崇仁一生都以解决老百姓的疾苦为己任,直到临终前还嘱咐两个弟弟做人要存仁心、行好事。听到蒋崇仁去世的消息后,乡里人都奔走相告,放声大哭,悲痛不已。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蒋崇仁的仁德,自发集资在兴德坊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他,尊称他为蒋相公,称这座祠堂为“蒋相公庙”。蒋崇仁死后,蒋崇义、蒋崇信依然年年捐钱储粮,贱价卖粮。南宋咸淳四年(1268),皇帝给祠堂题了匾额“广福”,并在咸淳六年(1270)追封蒋崇仁为孚顺侯,蒋崇义为孚惠侯、蒋崇信为孚佑侯。

3.蒋家祠堂

西溪湿地的蒋家祠堂,也叫广福庙、蒋相公庙、蒋王庙、蒋公庙、蒋侯庙,位于蒋村的千斤池北面,东木桥头南面,是南宋时期蒋氏宗族的百姓为了纪念蒋崇仁集资建造的。元朝时,蒋家祠堂被封,蒋氏族人避散。到了明代,蒋氏祠堂重新兴建起来。清代时扩建成六间庙堂式的平房。东边三间是大殿,用来纪念供奉蒋氏三侯。庙的东边还建了一座戏台,俗称“水舌”,观众可以坐船看戏。1936年,蒋氏祠堂拆旧改新,1967年被拆除。2004年8月,花坞正北方约一公里的天目山路整治工程现场发现了蒋家牌楼的石柱和石梁,精雕细琢,图案精美,体积很大,上面原有的题刻已经残缺腐蚀,仅剩有“蒋侯故里,彤管流辉”八个字,年代大约是清乾隆五年左右。此外,还收集到了清代梁同书所写的重建蒋家牌楼的题识。对照梁同书所写《重修蒋侯墓记》的内容,可以判定这里就是蒋氏墓地。

二、西溪的宗教文化

西溪湿地是杭州地理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良渚文化是西溪湿地最早的宗教文化形态,也是当时中国最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文化之一。在良渚文化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杭州地区逐渐成为释道修行的地方。在汉晋时期,西溪湿地就开始释道传布。经历唐宋两代以后,杭州成为东南佛国,是当时全国释道设施和释道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而西溪湿地一带成为杭州宗教文化独特的一脉。总的来说,西溪湿地的宗教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发源久远,寺庙道观众多;二是佛寺中禅寺、讲寺、律寺都有,佛教不断本土化;三是与外面的寺院交流很多,并且建造了许多著名寺院的别院;四是民间信仰气氛浓厚,尤其是重视宗族祭祀。

(一) 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

1.法华寺

法华寺又名云栖别室,俗称郑庵,位于北高峰西北的山坞里,与北高峰东南的灵隐寺遥遥相对。法华寺是西溪湿地最早的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约有1700年的历史。

根据《庐山高贤传》记载,法华寺是为东晋时的著名高僧昙翼法师而建。传说昙翼法师从7岁出家,曾在法华山诵读《法华经》12年,后来普贤菩萨被他的精神感动,在此现身。当时的郡守得知了这件事,就上奏朝廷,建造了法华寺。据《西溪梵隐志》记载,宋高宗曾经驾幸西溪,改赐法华寺为龙归寺,但到了南宋后期寺院逐渐荒废。一直到明代时,云栖寺高僧莲池大师的弟子郑昭服变卖了家产,出钱重修了法华寺,使它成为占地达8亩的大型寺院,也逐渐成为云栖寺的别院,所以又称“云栖别室”。后来莲池大师命弟子释大楫来主持寺庙,云栖别室成为当时西溪最大的佛院。到了明末崇祯时期,云栖别室又改回原来的名字——法华寺。当时法华寺修缮得非常壮观,设施完善,信徒众多。寺内古木参天,设有放生池,每隔一月就有一次放生活动。

原先的法华寺在1958年倾毁,1999年由浙江省佛教协会和原东岳村委会筹资复建,2003年建成。重修后的法华寺占地百亩,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祖师堂、钟楼、鼓楼等组成,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寺名。法华寺古朴庄严,香火日盛,现在是西溪地区极为重要的一个宗教活动场所。

2.金莲寺

根据《西溪百咏》记载,金莲寺在上埠山深处,因为殿前有一个金莲池而得名。关于金莲寺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小和山附近有一个龙门坎村,龙门坎村有一位老实善良的农夫。有一天,他去杭州城里卖完了自编的竹篮,回家的路上经过老焦山。他在山上的一个小道观里,一眼看到了供奉的一尊玄武大帝像,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越看越喜欢。道长见他喜欢,便将玄武大帝像送给了他。农夫万分喜悦,高高兴兴地背起,想请回村里就近供奉。谁知,农夫从老焦山一路背下来,宝像越来越沉,才到小和山就无论如何也走不动了。刚坐下歇歇力,山中就起了雾,越来越浓。等雾渐渐淡去,阳光穿过林荫,照在玄武大帝像上,仿佛给宝像罩上了一层光辉,农夫无论如何也背不起这座宝像了。于是,在小和山村民的帮助下,就地建了寺庙供奉,取名金莲寺杭州西溪研究院.西溪研究报告(一)[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6.

事实上,金莲寺始建于宋代,到现在已经有近千年历史。金莲寺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观,寺内主要供奉道教的玄武大帝,此外还供奉佛家尊者释迦佛祖、观音、文殊、罗汉等。民国时期,金莲寺规模宏大,有佛、道神像数百尊。由于“佛、道合一兼容”,上山进香朝拜的人很多,香火之旺盛,可以与杭州的天竺三寺相媲美。人们将小和山的金莲寺、天竺的观音寺、西溪庙坞的东岳庙并称为“三山香市”。

1958年,金莲寺被拆除,旧寺的地基还留存着,随处可见断墙残壁、古陶瓷与砖瓦碎片。80年代,龙门坎村的民间信徒集资在原来的地基上建了一座小庙,这就是现在的金莲寺,但规模、装饰考究程度,都远远不能与昔日的金莲寺相提并论。

3.报先寺

报先寺,又名报先明觉院,原先位于将军山,现在移建在老和山山腰。报先寺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规模宏大,僧侣众多,号称“钱塘门外第一寺”。当年吴越定都杭州,以“信佛顺天”为国策,着力扶植佛寺,加强精神统治,在都城广建新寺,报先寺就是其中的一个。吴越国王长期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不兴征伐,让吴越之地免受战争破坏,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平,老百姓非常感念皇帝的恩德,而报先寺取名“报先”,就是“报先王之德”的意思。明代万历年间,都督万鹿园将军感念先人恩德,出资并募捐重修报先寺,让报先寺再现香火鼎盛的风貌,报先寺对面的山也得名将军山。

报先寺出的高僧很多,广为人传的是恒如法师和明得法师。相传,恒如法师40年不出山门,在报先寺研习,诵读《法华经》6000余部,出现地涌金莲、天花飞坠的瑞象,为后人津津乐道。而明得法师的传说则更是神奇。相传有一天,他从树木茂盛的山中经过,突然发现一只猛虎盘踞路中,他敲打木鱼,诵经念佛,最终降伏了这只猛虎,他也被后人称作伏虎罗汉转世。

古人云“千年灵隐,八百报先”,可见报先寺的历史悠远,它的香火也由1000多年前传承至今。报先寺曾在“文革”时期焚毁过一次,后在2002年重建,现在寺院面积大约15亩。平日里,报先寺香火旺盛,每到春节至端午,信徒们更是成群结队前来烧香拜佛,成为西溪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4.法昌寺

法昌寺,又名法昌院、寿宁寺、法昌禅寺,始建于唐代咸通三年(862),南宋宋孝宗时重修并赐名改“法昌院”为“法昌寺”。法昌禅寺为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宏仪病退归里后献地筹资所建,至今仍住有几十户钱氏后裔,有“钱氏古祠”之称。与法昌寺佛教文化最相关联的事物就是雕版印刷。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法昌寺所印造的《佛说观世音经》等经卷,比杭州雷峰塔收藏的佛经刻印时间还更早一些。1960年,在南宋时期建造的浙江丽水宋塔中出土了一卷五代吴越国经卷,里面有“杭州法昌院印造”字样。这卷经文记述了浙江寺观藏经的大致情况,又印证了杭州法昌院印造佛经的历史遗存。杭州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吴越国时期,因此,挖掘和整理法昌寺雕刻佛经的历史,对于研究吴越国、北宋佛教史和我国的雕版印刷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二) 道教庙宇的典型代表

1.东岳庙

西溪境内的道教和佛教相比有着更深厚的历史渊源,西溪道教的历史从北宋至今已经有千余年。东岳庙位于北高峰,建于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庙宇之一。东岳庙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从汉代到清代,东岳大帝被历代皇帝屡屡加封,神主地位至高无上。因此,东岳庙香火不断,敬香拜佛者纷至沓来,人流如潮。每年春秋举办的东岳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异常隆重。

东岳庙和其他古刹的命运一样,屡毁屡建。从南宋建造以来,经过宋、明两代的不断修整,东岳庙气宇恢宏、神像齐全、布局精巧,成为当时杭州道教庙宇之冠。然而到了清朝,东岳庙两次遭遇火灾,清末期又两次遭遇战乱被毁,仅仅留下了神像和殿庭,到了1959年彻底被毁。现在人们又在原址东北的山地上重建了一座东岳庙,虽然老东岳不再,但这个有知名度的寺庙,依旧被人们铭记在心。

2.洞霄宫

洞霄宫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在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名列第三十六洞天。洞霄宫现在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和余杭区中泰乡,有大涤洞、会仙桥、天柱泉等名胜古迹,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来此游览,并留下墨宝。

洞霄宫始建于西汉时期,唐代改名为天柱观,北宋时期宋贞宗赐匾额“洞霄宫”,从此定名。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为了方便自己和官员们去洞霄宫祈福,在古荡和洞霄宫之间专门修建了几十里长的石板大道,称之为“辇道”,现在洞霄宫外还留有南宋辇道遗址。宋高宗如此大兴土木,最终使洞霄宫得到了空前发展,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南方的道教中心兼皇帝行宫。

(三) 西溪庵堂的典型代表

1.秋雪庵

秋雪庵最早名叫大圣庵,建于宋代淳熙初年,历经元代、明代后荒废400多年。秋雪庵建在孤岛之上,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在秋月的映射下,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代大书画家陈继儒因此选取唐人诗句“秋雪濛钓船”的意境,题名“秋雪庵”。自从题名后,秋雪庵名声大噪,慢慢重建,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弹指楼当年由董其昌题写匾额,成为秋雪庵中的重要人文内容。1920年,秋雪庵举行观音、释迦牟尼佛像开光盛典,1958年被彻底毁弃。2005年,秋雪庵恢复重建并开放,参照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有山门、圆修堂、报本堂、正殿、弹指楼和两浙词人祠堂,成为“西溪八景”之一。

2.茭芦庵

茭芦庵是西溪历史上的著名寺庵之一,是文人墨客雅聚切磋诗艺、书画之所,又名芦庵、正等院,在秋雪庵正东方向500米处。宋绍兴年间,侍卫马军司在西溪湿地一带驻屯,因奉祀所需,就在龙驹坞建造了正等院。明万历初年,正等院的释如觉把院迁往河渚,命名为正等庵。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额“茭芦”。茭芦庵曾经香火很旺,环境清幽,有无数名人在此挥毫泼墨,据说康熙皇帝也在此留下了许多墨宝。茭芦庵与西溪大多数寺庙一样,早已寺毁香灭,但它周边清幽的环境还依然存在。2004年,西溪湿地文化文物保护发掘工作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重修西溪厉樊榭先生祠堂记”石碑,现在已经修复。

(四) 祠祭社祀的典型代表

1.五方土谷神

西溪湿地由5个著名的庙,分别是一方土谷庙、二方土谷庙、三方土谷庙、四方土谷庙、五方土谷庙。据说南宋时,宋高宗被金兵追杀,逃到西溪湿地,正巧遇见在田间劳作的金鱼井村的林家五兄弟,便向他们求救。金兵追到时,林氏兄弟给金兵指了错误的方向,救了宋高宗。金兵前往追击,一无所获,将林氏兄弟杀害。后来,宋高宗定都杭州,就敕封林氏五兄弟为五方土谷神,并建造了五座土谷庙纪念他们。其中一方土谷神名林庭雷,二方土谷神名林庭雪,三方土谷神名林庭云,四方土谷神名林庭震,五方土谷神名林庭霖。在这五庙中,三方土谷庙规模最大、香火最旺,每逢节日,当地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社祀活动。

2.风木庵家祠

风木庵家祠位于西穆坞,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藏书家、刻书家丁申、丁丙的家祠,也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杭州著名的刻书机构。杭州丁氏家族是清代民国时期杰出的文化世家。他们修订书籍,建造藏书楼,对杭州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丁氏家族没有像一般私人藏书家那样将藏书深藏高阁,秘不示人,而是加以充分利用,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说丁氏兄弟是为了纪念供奉自己的父母,特地建造了风木庵,因此取名自“欲养而亲不逮者,尝以风木为喻”。风木庵充满田园风趣,但在民国后期衰败,前殿年久失修,后半部分也只残留了几间精致的楼房,是当年贮藏图书的地方。

数百年前西溪望族们留下的家族文化,至今依旧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而昔日庙里有故事、庵里有传说的“东南佛国”盛景仿佛还依稀可见。本小节从自然、风俗、传说等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展示了西溪历史人文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西溪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相信西溪文化将开启新的篇章!

【结语】 本章翻开西溪这部厚重的史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角度真实再现了西溪的历史风貌。现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已经开始,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西溪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相信在西溪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定会奏出更优美、更动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乐章!

互动天地[梳理·探究·实践]

1.西溪的经济发展主要历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发展时期。西溪的家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家族是_____、_____。

2.为什么洪氏家族对西溪的文化影响深远?

3.选择本章中你最感兴趣的历史遗迹参观体验,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现状,设计制作一张实践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