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溪:杭州西溪地理文化教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溪的动物生态

【阅读导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杭州市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和动物栖息生活的乐园。本节简要阐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动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并介绍西溪湿地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主要陆生动物的特征、习性和分布,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溪湿地的动物世界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人们对湿地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一、西溪动物的生长环境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部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降雨量多。

西溪湿地约有面积占70%的河港、池塘、湖漾等水域,整个湿地河流纵横交汇。同时,湿地公园内还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自然与人工植被,以及一些耕地和村落与建筑,为陆生动物提供了类型多样的栖息地,孕育了丰富的陆生动物。

二、西溪动物的分布情况

西溪湿地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鸟类资源,占杭州鸟类总数的近50%,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非常可观。西溪的鸟类共有12目26科89种,栖息地的范围很广。根据它们栖息地的不同,可分为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等。

除了鸟类外,西溪地区兽类、爬行类、鱼类动物也多有分布。兽类有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等3目6科,这些动物大多数生活在灌木丛中,也有一部分栖息在屋檐、房屋下。爬行类有龟鳖目、蜥蝎目和蛇目3目6科,其中龟鳖目和蛇目的动物大多栖息在丘陵、农田、山涧中,蜥蝎目主要栖息在墙壁缝隙中、屋檐下。鲤鱼、鲫鱼、鳊鱼、鳙鱼、青鱼、草鱼、鳜鱼、黄翅鱼等各种鱼类更是具有西溪地方特色的水产。

三、西溪动物的种类

(一) 昆虫类

1.蜻蜓目

蜻蜓目昆虫,包括蜻蜓和豆娘,是一类非常普通的昆虫。它们头部转动灵活,触角很短,复眼很大,咀嚼式的口器很发达,一般有两对透明的翅膀,大小相似,翅膀上纵脉和横脉很多呈网状。它们经常在空中徘徊飞翔,在飞行中捕食蚊蝇等小虫,或在空中交尾,在水边更是能常常见到它们停息在水草上或漂浮物上的身影。不过,豆娘和蜻蜓虽然同属一科,但也有所不同。蜻蜓在停歇时,四翅平伸展开;而豆娘则是两对翅膀合起,竖在背上。

(1)西溪的蜻蜓

蜻蜓一般栖息于旷野、池塘、河流等地,体型通常短而粗壮。西溪湿地的蜻蜓已经采集到的有11种,分别是异色多纹蜻、闪绿宽腹蜻、白尾灰蜻、异色灰蜻、黑丽翅蜻、狭腹灰蜻、竖眉赤蜻、锥腹蜻、玉带蜻、红蜻和黄蜻。其中,黄蜻是最常见的一个品种。

黄蜻,每年4—11月都能在池塘、水田、河岸边见到。它们身体赤黄至红色,头顶中央突起,前胸是黑褐色的,前叶上方和背板有白斑。黄蜻的翅膀透明,呈赤黄色,后翅臀是浅茶褐色,它的翅膀和其他蜻蜓按比例比较起来,稍显宽阔,尤其是下翅。黄蜻的脚是黑色的,腿节及前、中足胫节有黄色的花纹。雄性黄蜻和雌性黄蜻形状和色彩相似,只不过雌性体色较浅。黄蜻一般在水草茎叶上产卵,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的幼龄虫体为食。成年后,它们飞翔于空中,捕捉蚊、蝇等小型昆虫。

黄蜻

豆娘

(2)西溪的豆娘

豆娘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属不同的科。普通的小豆娘,颜色不一,没有金属光泽,翅膀狭而长,类似于小型的蜻蜓,属于蟌科。该科在西溪湿地已经采集5种,分别是杯斑小蟌、乳白小蟌、蓝尾蟌、截尾黄蟌和短尾黄蟌。其中杯斑小蟌一般在5—10月可以见到,它们栖息在池沼或水田边。

还有一些豆娘,属于扇蟌科。它们体型小至中型,颜色呈黑色,带有蓝色、红色或黄色的斑纹,并有着稀有金属的光泽。翅膀中等或狭长,透明。这一科在西溪湿地已经采集了4种,分别是四斑长腹蟌、蓝纹长腹蟌、白狭扇蟌和叶足扇蟌。在豆娘家族中,每年4—8月可见的叶足扇蟌是长得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它们的雄虫,中足和后足的胫节好像加厚了一层,扩大成了扁平薄片状,看起来像几片树叶。不过,雌性扇蟌就没有这个结构。另外,雄虫的中足和后足是白色膨大的,身体颜色是青灰色的,雌虫的颜色则偏黄。

2.螳螂目

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刀娘等,生活在各种植物上,都是肉食性,捕食蝇、蛾、蝗虫、蝶幼虫等活虫。螳螂体长17~104毫米,多是绿色或者黄褐色。它们的头部呈三角形,转动灵活,前胸很长,前足用来捕捉昆虫,中、后两足细长,比较适合步行。生活在西溪的螳螂主要有3种:中华斧螳、棕污斑螳和中华大刀螳。

中华大刀螳,头呈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型较大,呈暗褐色或绿色。雌虫体长74~90毫米,前胸背板长23~28毫米,腹部较宽;雄虫体长68~77毫米,前胸背板长21~23毫米。这种螳螂主要以捕获稻田、菜地、草丛、灌木林中的昆虫为食,是多种害虫的天敌。

中华大刀螳

3.直翅目

直翅目昆虫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头部复眼发达,大而突出,触角有多节。前胸背板发达,常向背面隆起呈马鞍形。翅膀有两对,前翅狭长、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宽大。足共有3对,前足和中足适合爬行,部分种类的前足适合掘土,大多数种类的后足形成跳跃足。多数种类的雄虫具有发音器,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引雌虫。

日本条螽

西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直翅目昆虫是露螽科,在西溪湿地只有一种,那就是日本条螽。

日本条螽常见于草丛中,体形狭长,体长13~22毫米。它的触须是黄色或黄褐色的,也有一种为枯色的,称为枯色型。后翅长而发达,叠在前翅下面,并且超出前翅。前翅狭长,超过后足股节端。头部背面、前胸、背板和前翅背面都是黄褐色的。

4.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等,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它们前后翅透明,形状、质地相同,因此被称为同翅目。同翅目昆虫一般出现在植物枝叶、果实、树枝、根上,有很多是农业害虫。下面介绍两种西溪湿地常见的同翅目昆虫。

(1)黑蚱蝉

黑蚱蝉在西溪湿地中分布很广,停息在树木上。成虫体型很大,长度有40~44毫米,翅膀展开有122~125毫米宽。黑蚱蝉体色漆黑,有光泽,局部地方还长有金色细毛,头的前部和额顶各有黄色褐斑一块。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X”形隆起。它的翅膀透明,根部有一段呈烟褐色。腹部边缘是红褐色的,雄虫腹部有一个发音器,雌虫是没有的。

(2)斑衣蜡蝉

斑衣蜡蝉体长15~17毫米,翅展39~53毫米,头胸部的背面呈现红褐色,触角是朱红色,复眼非常明显,呈黑褐色。翅膀表面附有白色蜡粉。前翅淡褐色,靠近底部约三分之二的地方散布着20个左右的小黑点,靠近顶部三分之一的地方翅脉白色呈网状。后翅基部二分之一处是鲜红色的,有6~10个斑点,翅膀中间区域有倒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白色区域。斑衣蜡蝉分布很广,主要危害臭椿这种植物,也危害其他经济植物,是一种害虫。

黑蚱蝉

斑衣蜡蝉

5.半翅目

半翅目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能分泌挥发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虫、臭虫、臭板虫。半翅目昆虫大多吃植物,也有部分是肉食的,有许多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半翅目昆虫多半是陆生的,但是水生的也不少,在水田、池塘、河流等水域中可见。

稻绿蝽为半翅目,蝽科,分布极广,在水田边、杂草丛中都能见到。体长12~16毫米,宽6.5~8.5毫米,全身为鲜绿色,有时前胸背板边缘有狭长的黄边。腹部是黄绿色或淡绿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绿色斑点。稻绿蝽是一种害虫,它会刺吸嫩叶、嫩茎等汁液,使植物干枯。危害柑橘、水稻、玉米、花生、棉花、豆类、十字花科蔬菜、油菜、芝麻、茄子、辣椒、马铃薯、桃、李、梨、苹果等农作物及果树。

稻绿蝽

6.鳞翅目

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蝶类都在白天活动,而蛾则大多在夜间活动。鳞翅目昆虫的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为害,但是幼虫大多以各种植物为食,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在西溪地区,蛾、蝶的种类非常丰富。

凤蝶科多数为大型蝶类,色彩鲜艳,底色大多是黑、黄或白色,有蓝、绿、红等颜色的斑纹,后翅常有尾突。该科在西溪地区已经采集有9个品种,如玉带凤蝶、金凤蝶等。

螟蛾科昆虫种类很多,会危害农林作物和储藏的物品,破坏性很大。螟蛾身体细长,小到中型,腹部末端尖削;鳞片细密紧贴,身体显得比较光滑;翅膀为三角形,前翅有12条翅脉,后翅臀区发达,有3条臀脉。这一科在西溪地区已经采集到了28种。

尺蛾科是中小型蛾类,体型瘦小而狭窄,翅膀薄而宽大,飞翔能力较弱。该科在西溪湿地已经采集了13个品种,如大造桥虫等。

天蛾科体型很大,身体粗壮,呈纺锤形,末端尖削;触角的中部加粗,末端弯曲成钩状;前翅大而狭长,后翅较小。成虫大多在夜晚活动,少数白天活动。该科在西溪湿地已经采集了11个品种,如咖啡透翅天蛾、葡萄天蛾等。

(二) 两栖类

西溪地区的两栖类动物主要是蛙类。成体的体型宽而短,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明显,前肢较短,后肢特别发达,具有蹼,适于跳跃或游泳。可分为水栖、半水栖、陆栖、树栖、穴居等不同类群。

1.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俗名癞肚子、癞疙疱、癞蛤蟆。体长7~11厘米,头宽大于头长,眼大而突出,躯体短而宽,除头顶较平滑以外,其余部分都很粗糙。除冬眠和繁殖期栖息于水中以外,其他时候多在陆地草丛、地边、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湿环境中栖息。黄昏后出来捕食,其食性较广,以昆虫、蚁类、蜗牛、蚯蚓及其他小动物为主。成年蟾蜍在每年的9—10月进入水中或松软的泥沙中冬眠,第二年的1—4月出蛰。进入静水域内繁殖,卵产在静水塘的浅水区,卵群交错排列于管状卵带内,卵带缠绕在水草上,含卵2700~8000粒。

中华蟾蜍

弹琴水蛙

2.弹琴水蛙

弹琴水蛙体长5~6厘米,头部长和宽几乎相等,背部光滑,为灰棕色或蓝绿色,正中间一般有一条浅蓝色的脊线,两侧各有一条棱状突起;腹部比较光滑,四肢的背面有棕色横纹。趾端略显膨大,一般有横沟,趾蹼比较发达。弹琴水蛙生活在山区、沼泽水草地、静水水塘及其附近的地方。晴日的白天,它们藏匿在石缝间,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主要以蛾类等昆虫为食。每年4—7月为弹琴水蛙的繁殖盛期,繁殖季节常常在静水池塘的水草中鸣叫,叫声非常悦耳,犹如弹琴,因此被叫作“弹琴水蛙”。

3.镇海林蛙

镇海林蛙体长4~5厘米,体形瘦长,头长大于头宽,皮肤较光滑。前肢和后肢的前缘都有规则的灰色线纹;腹部为乳白色,咽喉部有些有灰色斑点。雄蛙背部呈橄榄绿、棕灰色、棕褐色、绿灰色或灰黄色,前肢比较粗壮。雌蛙在繁殖期间,背部呈红棕色或棕黄色。镇海林蛙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大多栖息于山上或山脚的草丛间、林木下,捕食昆虫及土壤植物。在西溪湿地,4月中下旬左右就能见到第一批繁殖出的幼蛙。

镇海林蛙

(三) 爬行类

1.龟鳖目

中华鳖,又名水鱼、甲鱼、团鱼,体长18~24厘米,呈椭圆形,头部青灰色,躯体扁平。头和颈可以完全缩入壳内,背腹甲包裹着皮肤。背甲边缘的柔软皮肤称为“裙边”,利用裙边左右摆动,可以使它将身体迅速埋入泥沙中。中华鳖的腹部是白色的,四肢有蹼,游泳速度极快。

中华鳖平时栖息于池塘、水库、河流、湖泊等水域,也常常爬上岸晒太阳,以螺、蚌、鱼虾等动物为食,也吃水草等植物。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在河底深处的淤泥里冬眠。每年4—8月是它们产卵的季节,一般中华鳖在夜间上岸,用四肢在泥沙松软的地方挖洞产卵,每次产卵4~20枚,产后用泥沙将卵盖好,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大约2个月。

中华鳖

多疣壁虎

2.蜥蜴目

多疣壁虎,原始的小型爬行动物,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共五个部分。身体背腹扁平,长达10~12厘米,背部呈灰褐色,会因栖息环境的差异而有深浅变化,有5~8条浅色横斑,尾部有9~12条浅灰色横环,腹部灰白色。脚趾间有蹼,上面有小爪,可以抓附于物体表面,迅速地在墙壁上攀爬。多疣壁虎常栖息于村庄住宅的附近,白天,它潜伏在壁缝、瓦檐下、橱柜背后等隐蔽的地方;夜间则出来活动,觅食各种昆虫。

3.蛇目

乌梢蛇,俗称乌蛇、乌风蛇,成蛇体长一般在1.6米左右,较大者可达2米以上。身体背面呈棕褐色、黑褐色或绿褐色,背脊上有两条黑色纵线贯穿全身,黑线之间有明显的浅黄褐色纵纹,成年后黑色纵线变得逐渐不明显。头较长,呈扁圆形,与颈有明显区分;眼较大,瞳孔圆形;鼻孔大,呈椭圆形,位于两鼻鳞间。腹鳞呈圆形,腹面呈灰白色,尾较细长,故有“乌梢鞭”之称。

乌梢蛇

(四) 鸟类

1.雀形目

小云雀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身长约16厘米。头部有一个耸起的短羽冠,上面有细纹。全身羽毛黄褐色,上体、双翼和尾巴有纵斑纹,尾羽有白色羽缘。栖息于草地、泥淖及沼泽。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善奔跑,主要在地上活动,有时也停歇在灌木上。云雀常突然从地面垂直飞起,边飞边鸣,直上高空,连续拍击翅膀,并能悬停于空中片刻,再拍翅高飞,有时飞得太高,仅能听见鸣叫而难见身影,鸣声清脆悦耳,因此得名“云雀”。

云雀

2.鹳形目

白鹭是西溪湿地最常见的鸟类之一,体型中等,体长约60厘米,全身羽毛雪白,嘴和腿是黑色的。在繁殖期,颈背部会长出细长的饰羽,原本脸部裸露出的黄绿色皮肤变为淡粉色。到了冬季,饰羽就渐渐脱落。白鹭喜欢在稻田、河岸、沙滩及沿海小溪流活动,主要吃小的鱼虾、哺乳类动物等。夜晚飞回栖息处时排成“V”字队形。白鹭常常和其他水鸟一起集群建造巢穴,产的卵是蓝绿色的,孵化期20天左右。

白鹭

3.雁形目

斑嘴鸭是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鸭和雄鸭羽色相似,嘴巴呈黑色,先端带一点黄色。脚部是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线、眉纹、颏和喉都是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的反差。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巴露出水面,擅长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斑嘴鸭很爱干净,常在水中或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它们喜欢群居,也很团结,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

斑嘴鸭

4.鸡形目

灰胸竹鸡,俗名华南竹鹧鸪。鸡嘴呈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的前部为栗棕色,往后渐渐转变为棕黄色,左右两侧有一些黑褐色的斑纹,爪子呈黄褐色。灰胸竹鸡栖息于竹林、灌丛和草丛中,也出现在山边耕地和村子附近,以昆虫、嫩芽和小果子为食,是西溪湿地常见的一种鸟类。

灰胸竹鸡

四声杜鹃

5.鹃形目

四声杜鹃是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头顶和后颈为暗灰色;头的两边呈浅灰色,眼睛、喉部和上胸等部位颜色更浅。翅膀的表面是深褐色,尾部与背部是相同颜色,近端处有一道宽黑斑。下体自下胸以后都呈白色,夹杂了一些黑色横斑。四声杜鹃常隐藏在树林间,平时我们不容易看到。虽不见其身影,但能闻其声,叫声格外洪亮,每隔两三秒钟叫一声,有时彻夜不停地叫。它的鸣叫声是四音节哨音,音似“快快布谷”,所以我们把它叫作“四声杜鹃”。

(五) 兽类

1.食虫目

食虫目的兽类大多外形似鼠,体型小巧,长着绒毛或硬刺。吻部较尖细,能灵活活动。四肢较短,大多都有爪,适合于掘土,喜欢地下生活,以昆虫和蠕虫为食。西溪湿地食虫目兽类仅有2科3种。

东北刺猬是小型哺乳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25厘米。体形肥矮,嘴巴尖,耳朵小,四肢短,爪子锐利,行动迟缓,身上长着粗短的刺,尾巴短小,埋藏于棘刺中。当遇到敌害时,它会将身体蜷曲成球状,形成刺球,使袭击者无从下手。东北刺猬常栖息在灌木或草丛中,性格温顺,动作举止憨厚可爱,白天隐藏在巢穴内,黄昏后出来活动。视觉比较差,但嗅觉、听觉和触觉非常发达,以昆虫和蠕虫为食,也吃幼鸟、蛙、蜥蜴等动物,偶尔也吃农作物及水果。

东北刺猬

2.食肉目

食肉目的兽类大多牙齿尖锐而有力,有食肉齿,上齿两个大齿尖与下齿外侧的两大齿尖在咬合时就好像一把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又长又尖,非常锋利,能起到穿刺作用。

黄鼬

黄鼬,俗名黄鼠狼,体长280~400毫米。因全身棕黄或橙黄色,所以称它为黄鼬。夏天黄鼬皮毛颜色较深,到了冬季,颜色变得浅淡而带有光泽。颈部较长而且非常灵活,尾巴约有身体的一半长,尾部的毛非常蓬松。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黄鼬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和山区等地带,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有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而实际上黄鼬是很少以鸡为食的。它们的繁殖期在每年的春季,4—5月产仔,每年只有一胎,一胎有3~8只幼仔。

3.啮齿目

啮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上下颌各有一对门齿,喜欢啃咬较坚硬的物体。啮齿目动物一般比较小,多数在夜间、早晨或黄昏时活动,许多种类的繁殖能力很强。

赤腹松鼠,体型中等,整体呈橄榄黄色,腹部呈现灰白色。耳壳内侧呈淡黄灰色,外侧灰色,耳朵边缘有黑色长毛,但不形成毛簇。尾部后端有黑黄相间环纹,尾巴末端呈现黑色。赤腹松鼠一般栖息于山区林地,吃的东西比较杂,以果实、种子、嫩叶为主食。它们喜欢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最为频繁,偶尔也会下地去寻找食物。它们非常机警,稍有动静就会蹿向枝叶茂密的地方隐藏起来。赤腹松鼠都有自己的巢穴,有时候不止一个。在自己的巢穴里养育子女,通常每年繁殖1~2胎,每胎有2只幼仔。

赤腹松鼠

华南兔

4.兔形目

华南兔又叫山兔、短耳兔、糨毛兔、野兔等,体型较小,耳朵很短,尾巴也很短,四肢很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且有一些黑色的长针毛夹杂,手抚摸上去有粗硬感。华南兔栖息于山坡灌木丛、杂草等处,一般不自己挖洞,而是利用地上的洞穴做窝。喜欢采食各种杂草、树叶、花芽、果实、种子、蔬菜、瓜果、根茎及豆类种子等,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它们的繁殖期在春夏季,每年可以繁殖2~4窝,每窝有3~5只幼仔。幼仔一出生全身就有毛,而且眼睛也是睁开的。

【结语】 西溪的动物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数不胜数,本小节简单地呈现了西溪湿地动物的自然美。随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湿地野生动物爱好者、自然保护工作者投入到对西溪动物生态的研究中来。而西溪多样的动物生态世界,相信也会激发更多的人关爱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