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溪:杭州西溪地理文化教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西溪政治的历史变迁

【阅读导语】

西溪历史悠久,秀美富饶。据考证,西溪湿地的良渚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这里生活。从新石器时代形成湿地文化雏形开始,经过汉唐初露、宋元发展、明清鼎盛、民国衰败与现今重生等6个阶段。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几千年来,西溪逐渐人丁兴旺,村落群布,吸引了无数帝王将相、名臣文豪、居士高僧的到来,沉淀了丰富厚实的人文底蕴。本节将阐述西溪的行政区划变迁,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展现它们的古貌和现状。

一、西溪行政区域三阶段

西溪之名,得来已有千年之久,名称从未变过,但所指却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西溪”之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大致有以下3种含义:一是山川河流之名;二是城镇乡村等行政区域名;三是路名、片名。本节主要从西溪的行政区域来看西溪的历史变迁。在千年的历史中,西溪的区域变化大致分为唐宋、明清、现今3个阶段。

(一) 唐宋之际

西溪在唐代的书籍中少有记载,只能从明清时的古籍来参考推论。清代倪璠所写的《神州古史考》主要记载了杭州唐代及以前的史事,其中就有提到西溪:“范村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范村市滨江,往西溪者由此,有地名溪口。西溪市去钱塘县二十里。”这就是唐有西溪市的出处。从这些记载中能看出,西溪在唐代已经作为市镇名出现了,当时的西溪一带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聚落,而西溪市也是当时规模较大、地位比较重要的市场所在,并有相应的政府机构设置在此。

北宋时,西溪开始明确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北宋《元丰九域志》中提到钱塘县有南场、北关、安溪、西溪4个镇。南宋时《梦粱录》记载都城临安府所管的镇市有15个,其中就有西溪市。在宋代,镇的性质、功能与唐代相比都有增多,一般规模较大,非常繁华,因此西溪镇和唐代相比在宋代又有所发展。

由此可见,唐宋时期,西溪作为“市”或“镇”已经是国家机构管辖的行政区域。但由于缺乏史书详细记载,唐宋时期西溪行政区域的范围无法确定。

(二) 明清之际

明代杭州城的发展为西溪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居住在杭州城和往来于杭州城的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西溪这片土地上,游览观光,吟诗作画,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代万历年间,《钱塘县志图》明确标注了西溪的位置。而明代释大善所写的《西溪百咏》是目前关于西溪地域记录的最早的诗文集。这本书虽然没有具体记录西溪的范围,但书中提到了许多地名,可以推测当时西溪的大致范围。《西溪百咏》中提到的地名有留下、蒹葭里、石人岭、金竹岭、赵西坞、穆坞、辇路、法华山、北高峰、大青岭、桃源岭、碧峰、安乐山、荆山湾、相思岭、百丈岭、凤嘴山、象卧山、花坞、龙门山、横山、朱桥、青芝坞、白荡滩等。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留下、古荡、五常、蒋村、良渚等乡镇,都属于古代西溪的行政区域,此外还涉及百丈、闲林、瓶窑等地王国平.西溪历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这些文献中所提到的西溪,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唐宋时期的西溪市了,而是扩展到了一片更大的区域。在明代以前,西溪作为市镇名“西溪市”、“西溪镇”还有使用,但到了明中期以后,西溪所在的镇区名正式改为“留下”,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西溪。

清代以来,有关西溪的文献大量出现。除了地方志中所提到的西溪外,还出现了关于西溪地域的专著,比如清初期吴本泰所写的《西溪梵隐志》。这本书明确描述了当时所认为的西溪不同的含义和范围,指出如果将西溪作为区域名,它的范围是“外则西至余杭,南带江而薄富阳,内则北距仁和,东错于湖阴者”王国平.西溪历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意思是西溪作为行政区域的范围是西到余杭闲林一线,南跨西溪河到西湖群山西北部,北到余杭塘河两岸,东到大运河。在这本书中,除了《西溪百咏》中提到的地名外,还多了蒋村、杨村、洪家带、黄家带等许多地名,说明清初时期西溪地域扩展,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不过,到了清康熙年间,西溪的范围有所缩小。到了清末,西溪已经不再作为市镇名,《钱塘县水道图》已经明确标出留下镇、瓶窑镇、闲林镇、三墩镇。

明清两代设有杭州城西地区的管理机构,明代有“西溪税课司”,清代有“西溪务”,其管辖范围就是西溪的行政区域范围。

(三) 近百年的行政沿革

西溪行政区域近现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变化,古代西溪是一整片相对统一、集中的范围,而今天的西溪则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等分成了几大区片。

1.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2月,民国政府废除了清代杭州府仁和、钱塘两县的设置,把它们合并为杭县,西溪一带开始属于杭县。这时的西溪与清末隶属于钱塘县没有实质性区别,还是一整块完整的区域。

1927年5月,从杭县划出城区、西湖、会堡、湖墅、皋塘、江干等6个区,设置了杭州市。从此,杭州市与杭县分开。虽然现在的古荡、留下、东岳、蒋村等西溪地区大多都属于杭县,但一些边缘地带如东部西溪河下游则开始分离出去。自此开始,西溪与杭州市主城区逐渐分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并入杭州市郊区。杭州市郊区办事处下设塘栖、临平、三墩、上泗等4个市属区。1961年余杭县从临安县分出,归入杭州市。此时西溪两岸地区分别属杭州西湖区与余杭县管辖,留下、古荡等地区一部分直属西湖区管辖,五常、良渚等划入余杭县。经过这几次变迁,西溪核心留下镇与西溪湿地区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对西溪的影响较大。现在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开始,以它为核心重建西溪地区,使它重新成为一块完整的区域逐渐成为可能。

二、西溪古村落发展历史

(一) 先民出古荡

1.古荡的悠久历史

(1)地名由来

“古荡”的名字,在南宋《咸淳临安志》首卷《西湖图》上已经出现,原来是西溪范围内的一个古村名。“古荡”这个名称的来历很有些讲究:相传古人登山远眺,看见老和山下河渠纵横,鱼塘密布,荡连荡、塘套塘,模样非常像一个“古”字,就称这里为“古荡”,时间一久,就成了地名。关于古荡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呢。相传在东汉时,余杭县令陈浑为了治理苕溪的水患,发动老百姓筑堤坝、建水库,用来蓄洪水。南漳湖在不是洪水泛滥的季节时储水较少,使苕溪流域形成了水网地带,村落农舍四周都有池荡环绕,因此取名古荡。南宋时期,皇帝驾车到余杭洞霄宫的专用道路——“西溪辇道”就是以古荡为起点的。

(2)自然环境

古荡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之美更是值得一提。古荡河荡、鱼塘密布,水网交错,拥有大量草木植物和上百种飞禽鱼类。站在老和山上眺望,一片片水荡在夕阳的照射下如同一面面闪闪发亮的镜子。池荡边种满了柿子树,每到秋季便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水中种植了许多紫菱和莲藕,景色优美。池荡中的丛丛芦花开时,远远望去就犹如下了一场白茫茫的大雪。正是这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人来此休闲游玩。在历史上,古荡河渚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更是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性,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作。在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居士大夫来此隐居,使河渚周围逐渐出现了古荡、蒋村等不少同姓宗族聚居的自然村。

2.古荡的历史遗存

(1)西溪辇道

西溪辇道历史悠久,根据古文献记载,西溪辇道从古荡秦亭山麓开始,是南宋的皇帝皇后们去余杭洞霄宫祈福、拜道的必经之路。从古荡往西,西溪辇道上还建有不少古迹,如跨道而建的金鱼井亭、古法华亭,跨溪涧而建的金鱼井八字桥、留下忠义桥等。

(2)兔儿泉

“鳞砌苔封鹅子石,泉出清胜兔儿泉。”这是清嘉庆年间,杭州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描写杭州西溪兔儿泉的两句诗。在西溪路455号与457号之间,有个小院子,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就有杭州有名的一口井——兔儿泉。兔儿泉又名白兔泉、兔儿井,位于老和山下,泉水清澈甘洌,不少杭州市民老远也会赶来吊提井水。说是井,实际上是一口几米见方的大池子,山泉由池底泛涌而出,冒着一串一串的小气泡,有点像济南趵突泉仲向平.西溪兔儿泉井[N].杭州日报,2013-02-09(6).。兔儿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建设部门现在已经把兔儿泉规划整治,作为西溪路沿线的重要景点。

兔儿泉

(3)白丰潭

白丰潭现在在丰潭路西面,靠近沿山河,是一方土谷祠旁边的一片水域,西侧有一个古戏台。旧时,一方土谷祠在神诞和民间节日时会有演出,老百姓传说京剧大师梅兰芳来杭州时还曾经在这里登台演出过。不过现在戏台已经荒废,白丰潭的水域也缩小了很多。

(4)古荡老街

古荡老街东西朝向,位于西堰桥边,街的两侧是低矮的瓦房。从西溪路往西堰桥方向走,还有一条南北朝向的老街,形成“丁”字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街是古荡镇的集市中心,集市里有杂货店、药店、箍桶店、理发店、布店、渔行、笋行和茶叶店等。西堰桥下,每天停泊许多来自各地的农家小船,载满了蔬菜、鸡鸭和鱼虾等。20世纪80年代,古街拆迁改造成天目山路和古荡住宅区。

(二) 中心是蒋村

1.蒋村的悠久历史

(1)湿地形成与蒋村变迁

蒋村的由来与西溪湿地的改变密不可分。早在秦汉时期,西溪湿地就水网密布,但由于它地势低平,每当有洪水袭来时,就变成一片汪洋,难以适应人类生存。东汉时期,余杭县令陈浑筑堤防洪,使西溪湿地一带洪涝日渐减少,大片地域被开垦成农田,低洼之处被筑成河塘,百姓能够生存安居。以后经过数代官府和西溪人的治理,西溪地区形成了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生态环境优越。

蒋村,因为蒋姓原住民最多而得名。自从西溪湿地条件适宜人类居住以后,就有蒋姓始祖从浙北进入西溪,以捕鱼为业,在此定居。后来随着其他姓氏百姓的迁入,大家开始整治河道,种植水稻、挖塘养鱼、种桑养蚕,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现在蒋村姓氏有70多个,成为多姓氏杂居的地方。

(2)环境风貌

蒋村,现在叫蒋村街道,位于西溪湿地中心,风景秀美,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誉,不过,最令蒋村闻名的当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约70%的面积为水域,凸显了清代诗人厉鹗笔下“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水乡风光。湿地中各种鸟类占杭州鸟类总数一半,营造了“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竿翠竹”的生态美景。

3.蒋村的文化遗存

(1)龙舟胜会

龙舟胜会是蒋村民间的一大文化传统。从唐代开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村民们便会自发组织龙舟赛,以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到了清代,这一习俗被乾隆皇帝御封为“龙舟胜会”。现在每到端午日,西溪各乡村的大小龙船,都汇集到蒋村深潭口,进行划龙船比赛。西溪人说:龙王爷就居住在深潭口。蒋村龙舟装饰有许多种类,如“满天装”、“半天装”、“赤膊龙舟”、“拨水龙舟”等,划法也各不相同。蒋村龙舟主要重在表演,很有观赏性,非常有地方特色。

蒋村龙舟

(2)蒋村拳灯

蒋村拳灯,俗称拳船,据说从明代开始就有了,在清朝最为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八,拳灯队会游村演出,此时每家每户要赏给米和红包。每逢庙会,拳灯队也一定参加,演出时分岸路和水路进行。水路两条船合拢铺上木板做表演平台,船舱上竖有标旗,左右放有威武架,架上搁置长短兵器。船上表演人数多达十余人,项目以拳术和古兵器为主。岸路上的人响镲开路,链星压阵,锣鼓相助。蒋村拳灯可看性强,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3)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民间手工印染工艺,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格。蒋村蓝印花布,最早始于清光绪元年的陈聚兴染坊,至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2005年11月25日,“西溪蒋村陈聚兴染坊和传统工艺”被列入杭州市第三批民族民间造型艺术保护项目,成为新的传统民间旅游产品。

(4)蒋村老街

蒋村老街全长不到1000米,有近300米长的石板路,前后已有几百年历史。据老人们回忆,以前老街是蒋村最为繁荣的商业街,不少村民将西溪湿地的鱼虾等水产品带到老街上吆喝售卖。不长的老街上有好几家茶店,到茶店喝茶、歇脚、谈生意的人很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老街两边的木结构房子相继改建成了水泥结构楼房,老街也变成了一个小商品集散地。现在,随着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蒋村老街的商贸中心地位日渐衰落,老街上历史悠久的石头桥“忠驾桥”也已选址迁移。不过未来蒋村老街将引入优质企业入驻,发展高端楼宇经济,以崭新的面貌重回蒋村人的视野中。

(三) 洪氏五常乡

1.五常的历史追溯

(1)地名由来

五常,是赫赫有名的洪氏家族聚居地。“五常”名字的由来也与洪氏家族密不可分。洪氏宗祠门前有一副楹联“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楹联中“五尚书”的“五尚”被人们讹传成“五常”,久而久之变成了地名,沿用至今。

洪氏家族是宋、明、清三朝的钱塘望族。历史上洪氏家族的许多人都为西溪五常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比如明朝时太子太保洪钟把端午节龙舟活动组织成具有一定程序和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退居返乡后,把带兵征战的兵器与生产生活工具相结合,改制出一些特制的兵器,创编了一套“五常十八般武艺”,教人演练,改良民风,强民体质。此外,洪瞻祖多次倡导和资助西溪湿地的文化建设,著有最早的西溪湿地乡土志——《西溪志》,对西溪地域作了综合详细的叙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自然环境

五常的南边是连绵的山峰,形成了屏障。五常大部分地域是水网地带,属于古运河水系,上有沿山河,下有古运河,直有五常港,横有天竺港和严家港,因此有“十港、九漾、八大滩、千个鱼塘、百条河”的说法。因为五常水网交错,没有船没有桥无法通行,因此五常地区有大小古桥87座,各种类型船只3000多条。

2.五常的丰富物产

(1)鱼米之地

五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小麦、大豆、油菜、杂粮,粮田有9000多亩,年产稻谷7820吨,是名副其实的米乡。五常的淡水渔业更是兴旺发达,内塘有5900多亩,外荡有港、河、滩、漾5000多亩,年产量1207.9吨。五常一年四季有鱼香,有句俗语说“杭州醋熘鱼,五常是故乡”,说的就是五常盛产鱼。在五常,渔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30%以上,因此也是名副其实的渔乡。

(2)花果之乡

五常家家户户都种有果树,其中有桃、杨梅、李子、樱桃、枇杷、柿子树等,尤其是柿子树数量最多。五常的柿子品种多、质量好,受到大家的喜爱,除了供应本地外,还销售到全国各地。除此外,五常还有许多丰富的物产,如油菜籽、笋、水菱、莲藕、茶叶等,是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

现在,随着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建成,城市化进程加快,五常的许多农业用地被征用开发,农业物产已经远远不能与开发前相比了。

(四) 西溪且留下

1.留下的千年历史

(1)地名由来

留下是杭州西出首镇,也是一座可以追溯千年历史的古镇。在南宋前,留下原名西溪市。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在南宋建炎三年七月,宋高宗南下曾经到西溪,最初想要在西溪建都,但最终选择了凤凰山建都。于是宋高宗就说:“西溪且留下。”就是因为宋高宗的这道口谕,西溪市就改名叫留下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2)地理环境

留下山水环绕,气势雄伟,有西溪流经。镇上建有许多石桥,从南而北依次有古老的盈春、忠义、庆春“溪市三桥”,路北有灵慈、栅桥二桥。留下傍河筑屋,旧时很多木结构的街面屋上都有雕梁和翘角,茶楼、酒肆,临河一面都设有美人靠,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留下不仅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是杭州的西出咽喉和入场要塞,历来是军事要冲。现在,杭州市政府对留下古镇开展了保护规划,以留下大街、留下河为主体,集中体现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桥文化的江南居民水乡风貌,建设留下历史街区。

2.留下的人文风情

(1)人文胜迹

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古镇为后人留下了如禁酒界碑、九间楼、冯氏山庄等数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九间楼,是安乐山山脚的九间小楼房。九间楼酒家创办于南宋初年,酒楼最初的主人名叫沈诸,就是柴静仪夫家西溪沈氏家族的祖先。沈诸在南宋辇道旁建起九间楼酒肆,售卖号称第二惠泉酒的“梅花泉酒”。相传,宋高宗游西溪,在九间楼休息,看到酒楼供奉有礼,饮食鲜洁,很高兴,于是亲笔御书“不为酒税处”,并立了石碑,这就是“禁酒界碑”。九间楼酒家一直经营了几百年,到晚明还在营业,并有了“杏花村”的雅号,许多诗文都对此有所记载。可惜世事沧桑,几度变迁,现在残碑断碣已经无处可寻,十分可惜。

(2)古朴民居

留下古镇有大量传统古朴的民居建筑,虽然几经战乱,但在20世纪80年代依旧还留有许多幢古建筑。方家旧宅,建于明末清初,位于留下大街杀猪弄堂里,是方正大官酱园业主方舜山的住宅。方舜山为人谦和,16岁当学徒,后来逐步发家,创办了方正大官酱园,可以说是一个商界创业奇迹。方宅是两进院落,有天井,房屋是木结构二层,雕花精美,墙体、护栏保存完好。在留下古镇保护中,被作为重点修缮,为后世展示清代古建筑风貌。留下的民居建筑还有很多,如味闲草堂、尊德堂顾宅等,都规模宏大,但由于战乱或者古镇改造,大都不存。

(3)繁荣茶市

在明末清初之际,留下有大批移民来垦荒种植茶叶,加上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留下茶叶交易逐渐兴起。20世纪30年代时,茶市街茶行林立,茶市繁荣,附近十里八乡都受其影响,加入茶叶贸易行业。除了茶行,茶馆也兴盛一时,在30年代时有20多家。茶馆是古镇的商业特色之一,茶农和村民上街,茶馆就成了落脚、休闲、沟通信息的场所。茶馆设有讲评书、唱评弹等曲艺表演,一般临河而建,设有美人靠,若是临窗喝茶,风景一览无余,充满江南水乡特色。

茶市街

20世纪40年代的茶市街

【结语】 几千年来,西溪这方水土,孕育了西溪文明。宋高宗“西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印记。沧海桑田,西溪的范围几经变迁,无数村落古镇涌现,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映照着这一方宁静山水的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体现着西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格调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