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竹桥黄氏家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喋血京城,流芳百世

明天启五年(1626)三月,黄尊素因削籍归余姚故里赋闲,《二十五史·明史·黄尊素传》,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32页。并于当年十二月为长子黄宗羲完婚。[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黄宗羲时年16岁,叶氏17岁。叶氏:名宝林。少通经史。《明诗综》录其诗二帙,其诗风清新雅丽。叶氏为广西按察使同邑叶宪祖之女,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略通经史,擅长诗文,她的到来给即将遭遇厄运的黄尊素一家增添了一丝喜色。然而,磨刀嚯嚯的魏忠贤再次发难,残酷迫害东林派正直官员,罪恶的阴谋正在实施之中,魔爪渐至,黄尊素与其他东林派官员在劫难逃。

一、风期相许,千里投狱

天启六年(1625)正月,黄尊素遇到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尽管此事纯属偶然,但加速了黄尊素被魏党迫害的步伐。时任苏杭织造太监的李实借游玩四明山之际,毫无名目地登门造访时在余姚黄竹浦老家赋闲的黄尊素。李实的造访为以后黄尊素的逮捕埋下了伏笔。据《明史·黄尊素传》一文载:“会吴中讹言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用李实为张永,授以秘计。忠贤大惧,遣刺事者至吴中凡四辈。侍郎乌程沈演家居,奏记。忠贤曰:‘事有迹矣。于是日遣使谯诃实,取其空印白疏,入尊素等七人姓名,遂被逮。'”《二十五史·明史·黄尊素传》,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32页。当时,苏州等地传言黄尊素欲仿效明武宗时杨一清扳倒阉党头目刘瑾之故事,还传言黄尊素就匿居在苏州城外。魏忠贤对黄尊素早就嫉恨,必欲除之,得此传言如坐针毡,连忙派出亲信到苏州等地侦查东林派人士的活动,欲逮捕黄尊素等人。时,因罢官家居在湖州府乌程县的原工部左侍郎沈演想借机邀功请赏,于是向魏忠贤告密“此事有迹”。魏阉大喜,听信沈演告密,便派亲信每日到李实家诘问,并取走李实所藏的空白印信奏本。李实为保自身,便诬告黄尊素“家居讲学,与忠宪之属交私。”[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吴中的传言、李实的诬告成为魏忠贤矫旨逮捕黄尊素的所谓“罪证”。

天启六年(1626)二月二十五日,魏忠贤在得到李实诬告黄尊素等七人的奏疏后,如获至宝,凭李实“俱系吴地缙绅,尽是东林邪党”之谎言,并以莫须有的所谓“贪污”之罪,矫旨令锦衣卫逮捕东林派人士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黄尊素、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等七人,“扭解来京究问”。将本系越人的黄尊素也目为吴人。一时缇骑四出,逮捕所谓“东林邪党”。当锦衣卫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南直隶苏州吴县(今苏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历任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派官员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被魏忠贤嫉恨,亦受阉党迫害。周顺昌逮捕至京后,在狱中遇难。崇祯元年(1628),得以昭雪,谥忠介。苏州民众闻讯后,出于义愤,在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义士的带领下,颜佩韦等五义士事迹详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一文。不畏强暴,抗击锦衣卫缇骑逮捕周顺昌,终于爆发了天启朝颇具影响的“开读之变”。明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八日,魏忠贤派缇骑(逮捕犯人的锦衣卫骑兵)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民众闻讯后,数万人齐集于古吴路抗议逮捕忠臣周顺昌。当身穿囚服的周顺昌被缇骑带到西察院署欲宣读逮捕诏书时,民众为周顺昌乞命喊冤,缇骑按剑喝道“谁为哀者?”遭到呵斥民众于是上前抢夺缇骑手中刑械。缇骑旗尉大骂:“东厂逮人,鼠辈竟敢捣乱!”民众获知是魏忠贤矫旨拘人,愤怒之极,抗捕即起,缇骑东逃西窜,被民众打死二人,其余四处逃窜,史称“开读之变”。

就在“开读之变”发生之际,南下逮捕黄尊素的缇骑此时路经苏州,船正停在苏州胥门码头。义士戴镛、杨芳、季卯孙、许尔成、邹家桢等闻讯后,率众赶到胥门外痛打缇骑,焚毁船只。四处逃窜的缇骑在慌乱中丢失了驾帖再也不敢去余姚逮人了。《明史·黄尊素传》载:“使者至苏州,适城中击杀逮周顺昌旗尉,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二十五史·明史·黄尊素传》,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32页。浙江巡抚潘汝桢闻讯,疏奏此事。于是,魏忠贤从中宫假传谕旨:“黄尊素着抚按差官解京”。于是自省城移檄绍兴府,命当地官吏协助捕拿黄尊素。余姚知县祁逢吉怀疑黄尊素可能逃走,亲自操刀率兵到黄竹浦抓捕黄尊素。[清]黄宗羲撰:《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其实,黄尊素在苏州发生抗捕事变后,即已知情。此时,有人曾力劝黄尊素出逃,但黄尊素岂是贪生怕死之徒。他深知在劫难逃,决意投狱,担当道义。《明史·黄尊素传》载:“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二十五史·明史·黄尊素传》,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32页。明天启六年(1626)三月,黄尊素在长子宗羲的护送下至绍兴,[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后从小路从容投狱。黄尊素父黄曰中暗中随行。[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自此,黄尊素一去不返,喋血京城,以身许国。

二、昂首伸眉,英勇就义

在魏忠贤下令逮捕的七人之中,高攀龙闻讯后以自杀殉义。实际被抓进监狱的有黄尊素、周起元、李应升、周顺昌、周宗建、缪昌期六位东林派官员。起初,因周起元路远未至,黄尊素与其他四人在狱中纵论时政,慷慨激昂,痛斥阉党,赋诗言志,相互激励,[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表现出东林派志士的高尚气节。黄尊素在狱中身遭酷刑,体无完肤;但其铮铮铁骨,至死不屈。自言:“宁愿不与诸君子同其功,而愿与诸君子同其祸。”[清]黄宗羲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墓志铭》,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锦衣卫镇抚司理刑许显纯见黄尊素不肯屈服,便罗织罪名,诬陷黄尊素“受贿银二千八百两”,五日一审,搒掠备至,并要黄尊素招供所谓“贪赃”。黄尊素讥讽道:“清风明月、名山大川皆吾私赃,何必问!”[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黄尊素的门生、时任工部主事的徐石麒,获悉恩师下狱,为之四处奔走,试图营救其师出狱。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凑足所谓的“赃款”顶罪。徐石麒与秘密赴京的黄尊素父黄曰中商量,要黄曰中火速返乡筹款,黄曰中返乡后设法勉强凑齐了二千八百两银子。此间,徐石麒打通关节探望狱中受难的恩师,而黄尊素反安慰他:“子无用戚我,我于此,岂减黄霸之受尚书哉?。”[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徐石麒为营救恩师出狱四处奔波,被魏忠贤发觉后,随即将徐石麒削籍除名,亦遭魏党迫害。

黄尊素在狱中视死如归,对难友十分体贴。据《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一文载:“魏忠贤使许显纯以次掠考。李忠毅婴病,公考竟,次李忠毅,乃公复就考。许显纯诘之,公曰:‘李公不任楚毒,吾代受之。'”[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表现出黄尊素为难友受罪的高尚品德。但阉党对东林派官员那肯手软,先后残杀了缪昌期、周宗建、周顺昌和周起元四人。据《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载:“魏忠贤又次第使其私人害诸公,存者唯李应升与公。已而害公者至,北面再拜谢君,南向再拜辞父母,赋诗一章。薨,天启丙寅后六月朔也。年四十三。痛哉,何忍言,何忍言!又三日,而李忠毅亦死。”[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天启丙寅(1626)后六月朔日,在魏阉死党许显纯的直接指挥下,监狱所头叶咨、颜文仲以残忍的手段将黄尊素处死。在狱中,东林派诸君子大多被这两个凶手杀害,罪大恶极。黄尊素在临刑前,从容整理衣冠;望皇阙方向三拜,以示辞别天子;又朝家乡方向数拜,以示辞别父母。然后,提笔写下七律《正命诗》一首,首联为:“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黄尊素英勇就义时,年方四十三岁。黄尊素的《正命诗》气壮山河,抒发了刚毅正直的东林派士大夫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何为“正命”?孟子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作为以儒家仁政理念立身、治世的正直士大夫,黄尊素虽不以诗闻世,但其慷慨激昂的正气歌亦在诗坛留名,青史长存。后三日,东林派人士李应升最后一个被所头残杀于狱中。自此,晚明东林派正直官员都惨遭魏党毒手,史称“后六君子之狱”。对于黄尊素等东林派志士的死难,《东林列传·黄尊素传》一文中有深刻的评论:“外史氏曰:嗟乎!两先生死而明亡矣,其后庄烈茍延十有七年者,祖宗之余烈耳。假令季侯、真长不死,东南有继起者相辅,石斋或可存孤儿寡妇于一隅也。二公死,而善人绝矣。余故曰:明之亡也不待甲申也。”[清]陈鼎辑:《东林列传·周宗建黄尊素列传》卷四,台北明文书局,第005—230页。此言,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明亡的政治原因,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岂有不亡之理。

黄尊素等东林派志士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前仆后继,为坚守道德正义和人生理想毫不足惜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彪炳史册。就黄尊素而言,其不惧阉党加罪,一身正气的原因在于:从文化上考量,其精神柱子主要源于儒家文化的“道义”,敢于担当,为正义而舍身就义。在社稷危亡之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从中国士人的人格精神传承考量,他自觉继承了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东林精神。同时,也受到历代志士仁人气节的熏染,如战国的屈原、宋末的文天祥,姚江忠烈诸如王阳明、孙燧等人的风范激励。从余姚竹桥黄氏家族的传统考量,是受到其先祖正直、敢于担当的优良传统影响。黄尊素先祖时任庆元(今宁波)通判,在金兵犯城之际,当其他官员弃守逃命时,而他则孤身奋战殉节。黄尊素的祖父黄大绶,为人正直,能主持公道排解乡里纠纷,倍受里人尊重。其父黄曰中,以教书为业,虽无科举功名,但教授苕霅间,很有名气。黄曰中疾恶如仇,敢于对那些横行乡里小吏施以威严。黄尊素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而先辈刚正不阿的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传承。正因为黄尊素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所以能做到刚正不阿、不畏阉党的迫害,以忠肝义胆,慷慨悲歌,一腔热血洗涤乾坤,虽死未悔。黄尊素的高尚气节与崇高人格不仅是余姚竹桥黄氏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近人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鲁迅杂文全集》,河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39页。黄尊素可谓“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堂堂忠臣。尽管黄尊素身处封建专制体制之中;但他的忠骨,显露出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其正义精神至今仍闪发出耀眼的光芒。正如明代文学家张岱所辑《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所言:“公(黄尊素)借尚方,请诛客魏。乃受反噬,同文狱毙。丰城之剑,气冲天苌。宏之碧血,埋地嗟嗟。玉碎声清,剑折锋利。激烈吴民,逐走缇骑。直道在人,为公吐气。”[明]张岱撰:《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黄尊素的浩然正气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民族精神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标,对百姓、对民族、对国家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成为激励后人斗志、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

三、魂归故里,青史流芳

黄尊素殉节后,噩耗传到余姚黄竹浦,竹桥黄氏家族成员无不为此悲痛万分。“凶问至,太夫人痛哭至晕厥。”[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物极必反,时来运转。当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由其弟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为明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君主,他目睹前朝的乱政,登基后拨乱反正,迅速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诛杀魏忠贤,并为天启年间遭受阉党之祸的东林派官员平反昭雪。由此,黄尊素的冤案得以洗刷。崇祯初,黄尊素被追赠为太仆寺卿。《二十五史·明史·黄尊素传》,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32页。黄尊素的忠烈事迹,为余姚竹桥黄氏赢得了莫大的荣誉。至此,竹桥黄氏名声大喧,成为一地显族。

(一)平反昭雪,英魂南归

黄尊素平反昭雪后,亲朋故友、黄尊素门生等纷纷前来余姚黄竹浦吊唁。黄尊素的妇翁姚克俊、蒙师张圭章、挚友刘宗周、董武铭等都纷纷赶来凭吊唁。正欲赴京就职的亲家叶宪祖,也赶到黄竹浦凭吊。黄尊素的门生吴县举人金浑、朱天麟闻迅速来吊唁。门生徐石麒自嘉兴渡江来吊,见先生家贫困,几经周急,无所不至。徐石麒返回时开导黄宗羲:“学不可以杂,杂则一事无成。无亦将兵、农、礼、乐以至天时、地利、人情、物理,可以佐庙谟、裨掌故者,随其性之所近,并当一路,以为用世张本。”[清]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同治十二年(1873)秋刻本。徐之言不失为是对黄宗羲日后从事学术研究具有指引之教。黄尊素除被朝廷追赠为大中大夫太仆寺卿外,并赐祭葬。据《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一文载:“其后一年,熹宗崩,烈皇即位,魏忠贤以谋反伏诛,赠公太仆寺卿,赐祭葬。”[清]黄宗羲:《黄氏家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抑抑堂刻本。黄尊素平反后,相应的封赠很快得到了落实。明崇祯二年(1629)己巳三月,定逆案。是年,对川公(黄尊素祖父)诰赠中议大夫太仆寺卿,章氏(黄尊素祖母)诰赠淑人;鲲溟(黄尊素父)诰封中议大夫太仆寺卿,卢氏(黄尊素母)诰赠淑人。[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明崇祯元年(1628),黄尊素长子黄宗羲赴京为父申冤。秋,扶柩南归。崇祯二年(1629)二十五日小寒上候,卜葬公于隐鹤桥。[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丙子(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二月,迁葬化安山。门人徐忠襄石麒为状,[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进士及第礼部左侍郎常熟钱谦益撰《山东道监察御史赠太仆寺卿谥忠端黄公墓志铭》。钱相国御冷铭之曰:“钱塘百折至海门,英灵磅礴正气存。前有忠肃后有孙,兹得黄公鼎足尊。”[清]黄宗羲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黄尊素最终迁葬在风景幽雅的余姚城东南化安山,墓碑镌“明故太仆寺卿谥忠端黄公尊素之墓”。碑柱镌刻:“名显东林谱”“魂系南国心”。其联诚是对黄尊素最简明、中肯的评价。赐进士第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长洲文震孟撰《山东道监察御史赠太仆寺卿黄公神道碑铭》。铭文中有言:“黄公血染朝裳,不以智免,不以勇伤。碧化名山,涛涌钱塘。帝曰忠臣,三锡龙章。千秋万世,下马彷徨。”[清]黄宗羲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二月,黄宗羲拜见文震孟,告于时年冬十二月葬黄尊素灵柩于化安山。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南昌刘一燝顿首撰文神道第二碑。[清]黄宗羲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

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政权弘光朝时,礼部右侍郎管绍宁疏请蒋钦等25臣予谥,拟公谥“忠端”,再赠兵部左侍郎,均被南明弘光朝廷准许。[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明崇祯朝及南明政权对黄尊素等死难忠臣的追赠,以及正直之士对黄尊素的深切悼念,足以证明黄尊素是一位正直的忠臣,国之栋梁。

(二)建祠纪念,后世敬仰

崇祯元年(1628),御史袁鲸请于京城建祠一座,[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以慰忠魂,个家子弟追塑遗像于祠中。顺天府春秋祭享。诏曰:“可于是死节最著者十三家。乙丑六君子、丙寅七君子有司奉旨立庙于乡,皆曰敕建。天子既诛逆阉,表死节之忠臣,祭葬赠荫,恤典咸备。御史袁鲸,请于京城建祠一座,以慰忠魂。杨涟、周顺昌、黄尊素、李应升等各家子弟,追塑遗像于祠中。顺天府春秋祭享。诏曰:“可。”于是死节最著者十三家,有司奉旨立庙于乡,皆名曰敕建。”[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黄尊素等死难忠烈由此得到朝廷的恩准立庙祭祀,礼节之隆非同一般。地方官员奉旨在各忠烈故里建庙祭祀均为敕建。崇祯十年(1637)三月,浙江布政司左参议分守宁绍道谢云虬奉命谕祭。[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在黄尊素故里余姚,纪念其英魂的各种形式相继推出。诸如建黄忠端公祠:黄忠端公祠最先建在县城西的西石山,亦称“西石山祠”。据《黄忠端公年谱》载:崇祯五年(1632)壬申,建祠县西之西石山。[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有司建祠于余姚县西宝石山之阳,以二仲祀之。山东道御史赠太仆寺卿谥忠端黄公祠堂碑铭,由赐进士第浙江绍兴府推官华亭后学陈子龙撰。[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此后,崇祯十五年(1642)赐进士第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黄道周又撰。[清]黄宗羲辑:《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关于黄尊素在余姚的纪念祠堂的变迁过程,黄宗羲在《迁祠记》一文中有清晰的记载:“先忠端公祠,壬申(1632)建于县西之西石山,春秋有司致祭,拨祠夫二名守之。爰当孔道。改革之际,屯兵于此,抽攘桷为营火,祠因以废。”[清]黄宗羲撰:《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对西石山黄忠端祠的建造与废弃,在建祠过程中还发生了当地阉党残余与之争地的闹剧。后在正直官员的干预下,排除干扰,黄尊素祠始得建成。此后,黄宗羲写了《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一文,[清]黄宗羲撰:《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对建祠过程中出现的周折,作了详细地记载。

清顺治元年(1644),常熟陈虞部梅臣卜地于西湖之上,得六一泉旧址,建楼,祀天启蒙难殒身者十七人,集崇祯甲申致命遂志者十九人,三十六神位,黄尊素列于其中。[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王学使掞(字瑞庵)督学浙中,以仁义束世教,行部东浙,表章启、祯忠节,倡议在府城绍兴建“六贤祠”。[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六贤”即指黄尊素、刘宗周、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人,因讲学于绍兴府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儒学大师。黄尊素挚友,黄宗羲业师。明亡,殉节。著有《刘蕺山集》《刘子全书》等。施邦曜、施邦曜,字尔韬,号四明,浙江余姚人。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左都御史。明末,李自成攻京城,力战殉国,谥忠介。清朝赐谥忠愍。倪元璐、倪元璐,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进士,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李自成入京,殉难。南明福王时,谥文正;清廷谥文贞。著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祁彪佳、祁彪佳,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绍兴人。进士。任右佥都御史。清兵入关,力主抗清,任苏松总督。清兵攻占杭州后,自沉殉国,卒谥忠敏。有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剧品》传世。周凤翔,周凤翔,字仪伯,号巢轩,绍兴人。进士。历仕编修、南京国子司业、中允谕德、东宫讲官。李自成破京师,自缢死。后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节。清朝赐谥文忠。而以先忠端公为首。

学使王公考图经,知公故有祠宇,今虽芜废,顾先朝敕建,不可不复。乃即公黄竹浦故居老屋三楹,肖像存旧。[清]黄宗羲撰:《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黄竹浦祀屋因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大雨,山洪暴发,屋沉。[清]黄宗羲撰:《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三月,黄尊素等六贤被崇祀乡贤祠。[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有司春秋致祭。

清康熙三十年(1691),徐健庵司寇乾学等各出清俸重建公祠,将在黄竹浦的黄忠端公祠迁到余姚江南城南门保庆王庙之左。太守长白李铎题额。黄尊素长子宗羲附。浙江巡抚遂宁张鹏翮撰祠堂碑铭。[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黄宗羲在《迁祠记》一文中载:“海内知之,司寇健庵、中允果亭、相国立斋、相国素存、学院蓉湖、京兆定庵诸先生,各出清俸,金鉴前弊,建于新城内南门之左,颇饶花木之趣,太守长白李公题其额焉。一祠也,三徙而定,厥雄艰哉!”[清]黄宗羲撰:《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可见,正直官员对黄尊素祭祀的高度重视,其目的是广扬黄尊素的正气精神。

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六月,崇祀府学贤祠,尊素、宗羲两神位入学贤祠。[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季孙主一(黄百家),增塑四配像于新城(余姚江南城)祠中,忠襄嘉兴徐公(石麒)、吴县金公(浑)两像位公像之左,旁文靖昆山朱公(天麟)、宗羲两公在右。[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徐石麒、金浑、朱天麟三人皆为黄尊素在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任应天府乡试同考官时所取之士。郡侯长洲宋廷业诣词致祭,取黄尊素“支撑天地”之语,以“一脉支天”四字题额。黄宗羲子百家撰《重修祖庙增塑配享四像碑记》详记其事。[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清雍正九年(1731),诏修先贤祠宇,总督李卫,酌给帑银,檄县重修公祠。李公有碑记。碑在新城祀内,知县叶公煊文立石。[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清乾隆十四年(1749)郡守杜甲搜访越中忠贤,得最著者十家,公(黄尊素)与焉。六贤外,益以王文成等请于大府,每岁颁银五十两,均给各家俾修祠祀,永为成例。[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清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军自宁郡窜入姚邑,南城黄尊素祠塑像被毁。后,因官府无钱修复塑像,以神牌代塑像十二年。十三年(1874)正月,黄尊素八世孙黄炳垕千方百计筹款,重塑余姚南城黄忠端公像暨四配像。黄炳垕有记。[清]黄炳垕:《黄忠端公年谱》,光绪元年(1875)留书种阁刻本。

自黄尊素为国殉难后,崇祯皇帝为其平反昭雪,清代数朝对黄尊素等忠烈之士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受到正直官员、民众及黄尊素后人的敬仰,祭祀之风不绝,足见黄尊素等忠烈在人世间的深远影响。此举,通过其忠烈形象观照现实,景行维贤。忠臣的形象,成为一地仰慕的精神高标。

(三)刊刻遗著,编印年谱

黄尊素生前著有《文略》《诗略》《说略》《四书缄》《隆万两朝列卿记》等。后人将《文略》《诗略》《说略》汇编成《黄忠端公集》刊刻行世。[明]黄尊素:《黄忠端公集》,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黄尊素长子宗羲还将其父的行状、传、墓志铭、谕祭文、像赞等文汇编成《黄忠端公正气录》,刊刻行世。[清]黄宗羲辑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

黄尊素卒后,为其作传、撰铭文者数家。黄尊素挚友绍兴大儒刘宗周撰有《黄忠端公年谱》一卷。

黄尊素八世孙黄炳垕历经艰难,在动荡的年代呕心沥血辑著《黄忠端公年谱》两卷,刊刻行世。[清]黄宗羲辑辑著:《黄忠端公正气录》,康熙十五年(1676)海昌清远堂刻本。

黄尊素遗著、行状、传、墓志铭、谕祭文、《年谱》的编纂、刊刻行世,对于传扬黄尊素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后人研究黄尊素提供了确凿的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