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孕育于日本,成熟于美国,风靡了全世界。在中国最早传播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文化一词开始在大陆一些报刊上出现,研究企业文化的组织也相继兴起,为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发展和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有意识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起因是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对美国的挑战。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创造了连续增长的奇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大有超越美国、欧洲之势。这一显著变化,引起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认为,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对贫乏,国境内火山、地震不断,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很强,既没有像中国那样悠久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没有像欧洲那样的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而且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不像美国在战争中赚得盘满钵满。让美国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的管理是向美国学习的,甚至自动化生产线也是从美国引进的,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让世人惊异的经济奇迹。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带着疑问、好奇、羡慕和探究的眼光和心态,分期分批远渡重洋赴日本考察,研究美国输给日本的真正内涵。在这些美国学者中,不仅有管理学者,而且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他们的到来和之后研究成果的相继发表,掀起了美日两国比较管理学研究的热潮。
当初,美国学者考察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方面,并针对美日两国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思想,而美国企业的员工却缺乏这种思想。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文化差异。因此,美国学者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美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发表了一批影响世界的重要的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这方面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综合管理研究,代表作是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曾用“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标题播出,引起了全美的强烈反响。
第二阶段是美日两国管理的比较研究,代表作有由斯坦福大学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阿索斯西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第三阶段是深入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与日本一比高低。代表作有由哈佛大学迪尔教授和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由麦金塞咨询公司顾问彼得斯和沃德曼合著的《追求卓越》等。
美国人的研究和他们决心重塑企业文化的举动,也深深地影响和刺激了日本人。面对美国人对日本企业文化的青睐,日本人感到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与落后。于是,日本的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代表作有中野郁次郎所著的《企业文化进步论》和名和太郎著的《经济文化》等。
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以及成果推广,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研究观点: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的“金科玉律”。
世界各地的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传播,不仅使企业文化的概念更加普及,而且使各类组织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人们呈现了学术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而且实践领域的经验总结也使人耳熟能详。诸如,休利特和帕卡德创立的“惠普之道”、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进行的“文化变革”、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沃尔玛的营销文化、微软公司强调的“工作激情”“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危机意识”等等。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勇闯新路,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例如,联想的创新文化、华为的“狼文化”,尤其是海尔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H理论”,其核心是主动变革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员工的才干和能力,最终实现了人企共赢,也使海尔走向了世界。
从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交心联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