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材料如何做“大”例谈
前几天,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求将近期围绕城郊环境提升所做的业务工作“整”成一篇经验材料向市“两办”专刊投稿。我心里立马一“咯噔”,心想在加强城郊管理方面,虽说市领导有要求,但本单位并没有可以拿来大书特书的新鲜干货啊!想归想,做归做。根据领导的要求,我随即向各业务部门进行第一轮征稿,跟往常一样,我并未对征稿抱有多大期望。平心而论,这样十分琐碎且并无多少亮点可言的业务工作,如果不掌握十足的套路,确实很难做成众口铄金的“上得厅堂”的“大菜”,以往每次让业务部门报“大稿子”,大都也是高兴在前,失望在后。果不其然,随后我从各部门收集上来的稿子,不是“记账式”,就是“自传体”,要么是“老八股”,既没有新意可言,也不能见到从市级层面看必须有的高度。无奈领导“军令如山”,我于是又向某业务部门进行了定向征稿,并和他们就稿子如何写进行了深入交流。过了几天,该业务部门如期将稿子交到了我的手中。总体看来,质量有明显提升,但站位不高、素材琐碎的老毛病并没有质的改观。我知道,每当此时,再怎么征集也是于事无补了,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赤膊上阵”, “亲自下厨”了。在进行了一番研究后,结合既有的经验,笔者又一次开始了“小”菜做“大”的“编”稿旅程。
我所在的单位,总体上说是一个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部门,隶属于某政府组成部门。换句话说,我的单位一般是没有资格或者说不够级别直接给市政府报稿的。这是第一。第二,本部门所做的主要业务工作,是通过服务外包的一支队伍巡查发现街面每天发生的城市管理问题,并交由各相关部门处理,也就是说,本部门与广受关注的民生工作并无直接的关联。这样的业务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是,并没有什么亮点。第三,写成“豆腐块”可以,无外乎说明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再罗列一通数据。这样的材料写一次即可,写第二次还是这些内容,既没有必要,写了也不会被采用。倘再要整成大材料,难!而且是难上加难!难在找不到一个从市级层面可以把握的切入点,难在都是一些日常琐碎的工作,实在写不出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真材实料。任何事向来都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实情况并不因为稿子难写我就可以不写。如何才能只身闯关、峰回路转呢?我仔细阅读了相关材料,发动思维的机器,进行了一番“打深井”“撒大网”“积干柴”的工作,终于打出了“水”,捕到了“鱼”,点燃了“火”,制成了一道“众皆云佳肴”的鲜美“鱼汤”。首先,前不久,市委市政府领导曾来本部门调研,并提出了相关工作要求,这是可以结合的第一个点。其次,去年,本市举办G20国际峰会,本单位作为一个重要保障部门,也加强了日常街面管理,事情虽是“过去时”,但目前围绕城郊所开展的工作也大抵相仿,因此,先前的业务工作也可以作为移花接木的一个点。第三,本单位作为某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虽然大多做的是“幕后”工作,但毕竟牵头相关城区和部门,因此从“联动”的全局出发,这又是一个点。如何把小材料做“大”呢?主要有以下四法。
一、小中见大。显而易见,写出的稿子要能为市级专刊采用,写作者就必须切换角度,站在市级层面审视日常工作,高度不够、视野不宽、立意不深等“先天不足”的内容,要尽量提升至与市级水准相应的位置。仅从例文首段来看,“大”主要体现在:一是问题剖析之“大”,站在了全市城郊管理大局的高度,并与市委市政府关注的民生大局、发展大局结合起来。二是提出要求之“大”, “抬”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作为论说的总纲。三是目标定位之“大”,无论是事关发展的时间维度,还是涉及对象的横向角度,都可见其“大”,可谓胸怀全局,放眼未来,都是从全市的角度来布局谋篇的。四是立意站位之“大”,从全局、从市委市政府领导、从“峰会模式”的高度来考量城郊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占据了思想的制高点。
二、“无中生有”。这是小面团发酵成大蛋糕的关键所在。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本只一斗米,要做百人炊”啊,如之奈何?“逼上梁山”之下,务须学会打井找水、添“油”加“醋”,当然不能“掺水兑假”。如何拉伸“面团”、加注“油醋”呢?基本思路有:一是移花接木。如前所述,尽管是去年“峰会”保障所做的工作,但本单位历来就这些职责,眼前在城郊地区管理上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大同小异,不可能“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是可以保障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完全可以“拿来主义”,用今年的“瓶”来插去年的“花”,如例文提到的“三大重点工作”“联合检查”等。二是循规蹈矩。就是按照一般的知识和经验,某项事情应该怎样做?可以怎么做?一般提到工作开展时,往往离不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创新举措;加强督查,确保实效;强化保障,顺利推进等。以本文为例,本单位该如何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地区市容环境的管理呢?按一贯的做法,主要包括落实队伍、制定标准、突出重点、加强巡查、完善考核等。而本文重点在“查”上做文章。这是因“查”而起的发散思维。三是以实带虚。做任何工作总有一定的目的、宗旨、标准、依据等,写好这些内容,往往能使客观的工作有了“人”的温情,形神兼备。如例文的“与城市发展同向,与市容保洁同步,与百姓诉求同振”“重点区域一日两查、次要道路两天一查、未彻底改造区域每周一查”等,都是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随性发挥。
三、平中见奇。“语不惊人死不休”,纲举目张的结构、文质俱佳的语言也是文稿能否被采用的关键。任何一篇成功的稿子必须能平中见奇,具有新颖的切入点、独特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和个性鲜明的语言。从结构来看,例文紧扣“查”这一关键词生发开来,先后写到筛查、巡查、检查、督查、考查,既切合实际,也一线串珠,衔接文脉;从语言来看,本文措辞多句式整齐、简短明快、角度丰富、节奏鲜明,如“标准向峰会看齐、目标向主城靠近、资源向城郊倾斜,行动向精细突进”“抓点、扩面、提质、抓常”等,朗朗上口,覆盖了相关重点内容,表意完整严谨。
四、连点成线。公文写作非常讲究“势”,行笔起了“势”,文字就能顺,文气就能通,文脉就能畅,文意就能达。古人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句话、一件事并不能起势,但如果两句话、三句话,两件事、三件事乃至更多,就能形成一种突突奔泻、蔚为壮观的浩瀚之势,也使文章的语言表达进一步丰富、优美。例如:“基础设施欠账多、管理力量跟不上、思想意识不到位”,列举了城郊地区目前在三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代表性,也形成文势,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内容表达,且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相类,产生了美感。再如:“‘拔钉子’的韧劲、‘打桩子’的拼劲和‘抬夯子’的干劲”“领导关注点、地标关键点、问题频发点和投诉激增点”“市级有人盯,区里有人管,街道有人抓,村社有人问,问题有人报”“每天一报,每周一评,每月一考”,以及文章二级标题的“一本账”“一班人”“一股绳”“一根弦”“一张表”“一幅图”等,都是“连点成线”的尽情发挥,可谓语言“深加工”的典型,值得在公文写作中借鉴。
【例】固化峰会经验 发挥机制优势我市智慧城管“五查一绘”吹响城郊市容提升“集结号”
城乡接合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欠账多、管理力量跟不上、思想意识不到位等问题,一直是我市城市管理的相对薄弱环节,不仅影响着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与我市打造“名城强市”战略和建设“美丽××”愿景不相适应。今年以来,×××、× ××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调研城管工作,强调要固化峰会成果,发挥智慧城管作用,进一步提升城郊地区的城市管理水平。立足“后峰会,前亚运”的城市管理新形势,我市智慧城管坚持“标准向峰会看齐、目标向主城靠近、资源向城郊倾斜,行动向精细突进”,奏响了“抓点、扩面、提质、抓常”等“四部曲”,建立了“五查一绘”的城郊街面日常管理机制,以“拔钉子”的韧劲、“打桩子”的拼劲和“抬夯子”的干劲,协同各有关单位吹响了城郊市容提升“集结号”,以切实措施在城郊地区“嫁接”和固化城管保障“峰会模式”。
一、建立“一本账”,仔细筛查明重点。为了填平城郊和主城在管理区域、时间、对象、标准以及力量等方面的“两本账”, 5月以来,市智慧城管对城乡接合部地区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踏勘摸底,并明确了三大重点工作:一是拓展管理区域。坚持“与城市发展同向,与市容保洁同步,与百姓诉求同振”,全面聚焦领导关注点、地标关键点、问题频发点和投诉激增点,要求相关城区提出“扩面”目标,全市智慧城管覆盖面积增至××平方千米。二是扩大管理类别。立足管理实际,新增城乡接合部管理对象类别,合理规划管理网格,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智慧城管的事件、部件类别扩大为××大类××小类。三是提升管理标准。适应城郊居民城市管理诉求,调整和完善管理标准,在处置时限、管理要求和机制建立上进一步接轨主城。
二、组织“一班人”,常态巡查建机制。基于现有街面采集力量配备,通过优化管理层级、压缩管理流程、调整管理力量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城郊热点地区的管理力量配备,建立“重点区域一日两查、次要道路两天一查、未彻底改造区域每周一查”的常态化巡查机制。建立城郊地区重点区域、重点类别、重点问题“市级有人盯,区里有人管,街道有人抓,村社有人问、问题有人报”的工作格局。自5月实现“峰会工作模式”向城郊延伸以来,共上报各类问题××件,解决××件,问题及时解决率达××%。
三、拧成“一股绳”,联合检查强合力。为了提升城郊地区的街面管理水平,我市智慧城管建立了“市级推动、区县行动、街镇联动”的协同工作模式。一是中心领导带队查。××中心落实了中层以上干部带队检查制度,坚持每人两周一查的频次,加大了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管理力度,引导区县街镇进一步调整工作重心。二是协同平台抽样查。市协同平台组织人员加强了对不同区域、不同问题类别、不同时段街面问题的抽样检查力度,推动城郊管理疑难问题的解决。三是区县部门联合查。成立市平台人员带队、区县部门人员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开展对不同区域的交叉检查,建立每月一次的例行联合检查制度,保持对城郊街面问题管理的高压态势。四是街镇组织自己查。要求各街镇建立问题自查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四、绷紧“一根弦”,严格督查祛顽疾。城郊地区的疑难问题,成因复杂,解决难度大。我市智慧城管借势“峰会东风”,一方面,固化峰会成果,狠抓问题反弹,确保“峰会标准”只升不降,并逐步向城郊地区延伸;另一方面,建立城郊地区重点、疑难问题档案,并做好定点、定人、定时的系统跟踪,加强问题分析,建立问题反馈和催办机制,始终绷紧“一根弦”,努力消除问题处置中的拖沓、推诿、降格以及久拖不决等现象。
五、紧盯“一张表”,加大考查求实效。结合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每天上报的案卷情况,落实专人加强对城乡接合部调整标准区域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建立“每天一报,每周一评,每月一考”制度,即:每天将问题解决日报表报给有关领导,每周汇总和通报各个城区相关区域的问题处理情况,每月考查通报。同时,调整智慧城管年度考核中城郊疑难问题解决的权重系数,促使区县及有关部门集中力量解决城郊街面管理的疑难问题。
六、绘制“一幅图”,统一监管抓长效。通过目前城郊地区提升管理标准的先期试点工作,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并随着城市化推进,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绘制好未来我市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标准完善、质量考核和长远发展“一幅图”。一是纳入体系监管。随着智慧城管向建制镇延伸,继续推进智慧城管平台建设,做好城乡接合部的部件信息普查入库工作,逐步将城郊地区的城市管理问题纳入智慧城管平台体系。二是突出标准建设。对城郊地区的问题类别、处置时限、质量要求等做全面的梳理,通过标准提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强化质量考核。实行城郊地区问题和所属城区的“捆绑考核”,加大疑难问题、覆盖扩面的权重系数,推动管理转型升级。四是建立长远规划。提出城郊地区实施智慧城管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推动县区建立相应的资金、人员等保障机制,最终实现城郊地区和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均衡化、长效化发展,打造主副城协同发展的××智慧城管新模式,不断将我市城市管理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