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掌上课堂:实战36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意在笔先——抓住公文构思的“牛鼻子”

中国古人写诗作文最讲究“意在笔先”(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即“未下笔,先有意”,意思是指写字、画画或文章创作,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意”的有无、浓淡、高下,往往决定着一篇作品的优劣。动笔前,能否做到“先有意”,也影响着创作的效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每一个公文写作者,首先要“未成曲调先运思”,认真做好动笔前的构思工作;只有打开了思路的闸门,我们下笔才会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苏轼语)的肆意奔涌和酣畅淋漓。

这里的“意”,不是任“意”、随“意”、肆“意”,而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语)、“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陆机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语)的“匠心”。这样的“意”,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挖得深,顾得全,才能“意”统全篇,不同凡响。

毋庸讳言,每一次对此“意”的求取过程,都是一次披沙拣金、探骊得珠的艰苦过程。唯其如此,“意”才高、深、新,文方能流珠溅玉,独擅胜场。构思的成功,决定着行文的畅达。就公文写作而言,笔先的“意”,要求我们做好开篇“三问”。

一、为什么?

动笔前先发此问,乃是为全文“立主脑、定基调”的过程。主脑不明,基调虚飘,拿起笔来必然“昏昏乎不明所往,茫茫乎无知所归”,把写作引向“穷途末路”。因此,确定好写作意图,是任何公文写作的头等要务。首先要弄清公文的写作缘由,或缘起于集体意志,如《市政府关于表彰×× ××年××市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的决定》;或发端于领导指示,如《在× ×动员会议上的讲话》;或肇始于突发问题,如《关于××交通事故的通报》等。辨明集体意志,领悟领导用意,细察事情缘由,公文写作就能彻底摆脱盲人骑瞎马——乱撞的懵懂状态。其次还要明确公文的写作题旨。如上述的表彰决定,既是表彰,更要由点带面,提出希望和要求。任何公文写作都要承载一定的题旨,或部署,或动员,或表彰,或督查等。题旨就像文章的“泉眼”,题旨明确了,行文才会有源头活水。如《在××系统“两学一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文章题旨非常清楚,即“‘两学一做’动员”,其中,性质是“动员”,主题是“两学一做”,这个方向不能偏。不管是什么“动员”,一提笔,我们的脑海中就会萌发一系列的问题:怎么来动员?首先必须做思想动员,让大家充分认识推进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确保“认识到位”;其次,思想上去了,关键还要看怎么落实,如何行动,所以就有了“举措到位”;如果再延伸下去,光有思想和举措到位还不够,动员是否有效,最终要靠成效来检验,这就有了“成效到位”。这三个到位一般是动员讲话稿的“经典曲目”。这是从“动员”的普遍性考虑上来构思的。但事情不同,动员的主题也不一样。本篇动员贴着的是“两学一做”的标签,因此动员必须围绕“两学一做”来展开,如此动员才能做到“精确制导”,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从“两学一做”这个特殊性上再次深入思考下去。构思时,结合上面的“三个动员”,让“动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碰撞,就有了三个更为具体化的思路: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提高认识)?如何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落实举措)?“两学一做”要实现什么效果(确保成效)?“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语),如此,一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就初露端倪了。

二、写什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得一篇好公文,公文写作者还必须有“米”下“锅”,若“米”是对味米、新鲜米、优质米最好,上等米则更佳。因此,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后,公文写作者就开始了找“米”的“上下求索,左右顾盼,前后追寻,内外搜求”过程。公文写作者当有“十想”:一是想到上面的。包括上面各级会议、文件精神,以及领导讲话、批示和专门交代等。看准并取到上面的“米”,往往能增强权威性,提高说服力。如围绕上文“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到中央以及省、市的有关文件,想到相关领导的专门指示,等等,这些都是开展“两学一做”的重要依据。换言之,这是上面的“规定动作”,自然要“搬”来有关“规定”,借力发威。二是想到过去的。包括过去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盛行说法、历史资料等。同是上面的话题,我们还可以想到,开展“两学一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重学习,作表率,是我党肌体里一直存在的“红色基因”,由此可以列举我党历史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三是想到当前的。包括当前形势、工作现状、现实问题等。开展任何一项活动总有它的由头,或为上面部署,或为解决问题,或为加快推进等。如上述“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实际上也是针对现实问题,无论是提高自身素养,还是发展事业、服务群众,都需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把“两学一做”作为解决自身学养不够、能力欠缺、动力不足等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是针对当前相关问题的思考。四是想到将来的。包括将来的理念潮流、理想目标、政策走向、发展趋势、业态布局、规划设想等,都应在思维“扫描”的范围之内。如结合上例的“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就可以想到:开展“两学一做”是建设新型干部队伍、建设“美丽×城”的必然选择。五是想到先进的。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崭新理论、广为人知的时新说法(如“工匠精神”“新常态”“互联网+”“供给侧改革”等)、书本报纸上的有关论述、国内外的典型做法、重量级人物的权威说法等。关于“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就可以引用有关“学”或“做”方面的名言加以点缀,如诸葛亮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等,凡是与要表达事项有关的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六是想到特色的。包括创新做法、突出成果、行业特色、难题突破等。如近年来,某市城市管理正在推出“贴心城管”这样一项特色性活动,因此,结合“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就可以想到:开展“两学一做”,是落实“贴心城管”、破解城管“顽症”的重要手段。七是想到常规的。一方面,无论什么行业,推进什么工作,人们总是有一些八九不离十的见解。如提到“扶贫”,人们就会想到扶资、扶策、扶技、扶智、扶业等。另一方面,对于同样的工作,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员也大致有差不多相同的做法,包括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服务民生、强化保障等。如做好防汛准备,尽管地情不一,但往往都包括完善预案、加强演练、强堤固防、强化值守、加大巡逻、储蓄物资、实现联动、智慧防汛等。怎么做就怎么写,这是一般作者都能想到的。鉴于上述,如“怎么开展‘两学一做’”这项内容,就可以写编制“两学一做”实施方案、召开“两学一做”动员会、科学安排“两学一做”专项行动、加强“两学一做”问题整改等。八是想到潜藏的。就是不易为人发现、不太明显的现象、问题、事情、规律、特点等,它可以是写作者全面搜集素材后的独到发现,也可以是写作者深沉思考后的灵光闪现,还可以是写作者深入分析后的精到归纳等,总之,不是“唾手可得”的“常物”,而是“捻断数根须”的“珠玑”。如开展“两学一做”,要坚持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即:坚持学党章党规和用党章党规相结合,做一个遵规依纪的××人;坚持学重要讲话与用重要讲话相结合,做一个精心修为的××人;坚持抓学习与重落实相结合,做一个立做立行的××人;坚持“两学一做”与“贴心城管”相结合,做一个服务全局的××人;坚持“两学一做”与“一号工程”相结合,做一个勇于开拓的××人。九是想到规定的。我们开展的大多数工作,一般都是应上级或者有关文件要求而开展的,包括责任目标、职责设定、法规明确、文件传达、会议部署、部门转办、群众投诉、基层诉求、领导交办等。构思时,我们的思维机器必须高速旋转,迅速搜索与之有关的表述,并在公文写作中有精到、精辟的阐释和展开。如上述“怎么开展‘两学一做’”,中央、省、市都有相关文件要求,因此,拟写“两学一做”实施方案或起草领导“两学一做”动员讲话稿就必须把抓好学习讨论、建立问题整改机制、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内容写入其中。十是想到自带的。写作者自己也可以提出很多独到的思想、见解以及创新性举措等,有些还真是“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如关于“两学一做”的怎么学、怎么做,除了写进“规定动作”外,在学和做的内容、方式、机制、组织等方面,写作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结合实际,有所创新。正是存在公文写作者的个性化写作,公文写作才能有效避免千人一面、千文一体、千次同调的模式化、窠臼化藩篱,让公文写作清风劲吹,生机无限。

三、怎么写?

为何写和写什么都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写了。前两者解决的是写作目的和素材问题,而怎么写要解决的是写作技术和方法问题。关于怎么写,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方法众多,异彩纷呈,难以尽述。归结起来,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是理顺思路;第二是安排结构;第三是交流探讨;第四是学习借鉴。做好这四件事,本次公文写作,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关于“理顺思路”,实际上是对考虑“为什么”和“写什么”时初次成型的思路的再梳理。我们拿到一篇公文材料的写作任务,无论什么文种,大抵都可以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的路线来构思。其中,“为什么”是发文或做某事的原因或目的,参见上文论述;“是什么”包括过去怎样、现在如何、本身有何内涵、他人怎么说,等等,坚持有什么写什么;“怎么办”包括制度、机制、措施、保障等,从时间上还可以考虑当前如何落实和根本上怎么做等;“怎么样”是对事情特点、趋势、成效等的定量说明和定性评价等。上述四个方面,在不同的写作实践中会有不同的次序安排。如《关于建设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报告》,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一个新的要求,到底要实现什么目标,必须先有一个基本的定义,对此要有一个基本表述,这是“是什么”;接着,对照“是什么”,要写当前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怎么样”;再分析当前的形势要求,农村党组织建设必须重视能力建设,必须把学习提到重要位置,这是“为什么”;最后,提出建设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对策与建议,这就是“怎么办”。因此,本篇调查报告的总体写作顺序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而如果是写某领导在“两学一做”动员会议上的讲话,很显然,写作顺序应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因此,写作内容和次序的安排必须根据文章的题旨和文种的写作要求而定。

关于“安排结构”。这是动笔前构思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让构思按照一定的次序组织成型的过程,是让写作者思维机器加工的素材各归其位的过程,是写作者思路的外在化、条理化和具体化。在结构安排上,主要有四个方法:一是结合文种特点。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写作结构,有的文种关于结构的规定性、规范性很强,不遵守就显得不是很规范,甚至逻辑混乱,有碍表达。例如,请示的结构主要是请示缘由和请示事项。有时,为了把情况说清楚,可能在开篇就必须把背景情况介绍清楚。而报告的结构主要是“情况—问题—打算—建议”等。二是选择表达次序。要对选进仓储中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加工,由此确定符合事情本身特点以及人们认识规律的表达顺序,以让选好的素材在文章的位置进一步明晰化、明确化。常见的写作顺序有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由虚到实、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等,要按照明确的顺序实现相关内容的“落户”归位。三是参照惯有套路。正如上文所述,公文写作的结构一般无外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想清楚了,公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雏形初具了,这是一种结构方式。还有一种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大致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相仿。如《在开展“四边三化”专项整治会议上的讲话》,可以先提出上级文件要求推进“四边三化”专项整治工作,并指明什么是“四边三化”,这是“提出问题”,相当于“是什么”;接着说明为什么要开展“四边三化”专项整治,这是“分析问题”,相当于“为什么”;最后讲如何开展“四边三化”专项整治,包括本地开展“四边三化”的目标任务、存在困难和问题,以及主要举措等,这是“解决问题”,相当于“怎么办”。此外,还有纵横式、因果式等结构安排。“纵”是递进式,即前后内容表现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特点;“横”是同类内容之间的并列,这比较多见。因果式就是前因后果、前果后因等。四是注意线索关联。公文写作必须有一条确定的线索贯穿全篇,尤其是一些内容丰富的“大块头”材料,如年度报告、领导讲话等。这里的“线索”,可以是工作职能,可以是显著特点,可以是崭新理念,可以是会议主题,可以是某些关键词,还可以是时间线索等。例如,要代拟某市领导在调研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写作者在确定了整治问题、依照法规、发动群众等内容素材后,突然想到了“抓环保”这三个字作为串联的线索,于是就有了全文的主体结构:确立目标抓环保、带着问题抓环保、依法依规抓环保、完善机制抓环保、创新科技抓环保、依靠群众抓环保等。待脑海中形成了线索之后,思维就可以无限拓展而不致行文凌乱不堪。如围绕“抓环保”,还可以想到落实责任抓环保、健全组织抓环保、加大投入抓环保、创新理念抓环保等。因此,在考虑线索关联时,想到几个“亮眼”的关键字至关重要。

【例1】加快推动“新常态”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国第25个“土地日”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呼吁全社会珍惜土地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当前,我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级各部门必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破解用地瓶颈,有效保障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量质并重,更加注重耕地保护。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管,依法依规、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着力加强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快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优化,扎实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工作,真正把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保护起来。要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努力实现“藏粮于田”。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坚持“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

“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规划引领,不断优化用地结构。要积极探索“多规融合”,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效衔接,用“一张图”管控国土空间,科学锁定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边界,优化土地资源供应结构。要落实大统筹建设“一本账”有关要求,着力构建“大国土”工作机制,统一空间布局、实现用地优化,统一指标分配、实现集中调控,统一做地管理、实现优地优用,做到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有效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强化用地管理。要通过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来有效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深入研究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节地评价制度,加快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创新应用,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和配置上的降耗增效。要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差别化的土地配置措施,探索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创新型产业“先租后让”的弹性供地方式,稳步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再次发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支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多方联动,不断加强土地监管。要强化属地镇街土地管理主体责任,发挥基层国土所的前沿阵地作用,落实镇街与国土部门的共同监管责任,实现权力下沉、服务靠前,纵深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要健全土地违法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要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拆后土地利用。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管、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网络化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需要全社会的用心呵护和倍加珍惜。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行动,努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推动××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例1是一篇立意高、线索明、结构简的讲话稿。庆祝全国“土地日”和土地工作会议年年开,但当年有何不同?因为不久前,中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崭新表述,与此结合起来,立意自然会高。什么是“新常态”?简言之就是方式转型。落实到土地管理上,就是土地管理方式的变革,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由此,文章的题旨得以确立。这是“想到上面的”。同时,作者思路宽广,视野开阔,又“想到当前的”,如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对耕地管理问题的明察秋毫等。此外,还“想到将来的”,作者提到在土地管理上坚持“规划引领”等;“想到规定的”,如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想到常规的”,如耕地管理、用地监管等,都是“常规动作”;还有“想到自带的”,如开头对“土地日”主题的阐释和引申、结尾对土地工作的独到认识等,虽点到为止,却一针见血。以上主要是“写什么”的构思。再看“怎么写”。本文是一篇讲话稿,领导做讲话,往往离不开分析形势、提出要求、做出指导等,因此,从思路上来看,本文总体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写的。文章开头因时入题,就近取材,点明“土地日”的主题,为全篇讲话定下了一个总基调。这是上面的要求。把握上面的,是为了认真干好自己的。因此,接下来再看本地区的土地工作。土地工作与经济工作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区长,必然要分析一下当前全区土地工作面临的经济形势,由此突出做好土地工作的重要性,自然过渡到对“当前土地工作怎么做”的重点阐述中,也就是“怎么办”。可见,作者由“土地日”主题生发而开题,再由此观照全区经济形势而引向对本区土地工作的指导,各部分紧相扣连,针线细密。在表达的顺序上,全篇来看是总分结构。首段的末句是总说,接下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说。而分说部分也遵循一定的次序,如先说耕地保护,这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国土资源的“大头”;而“规划引领”是面向将来的管理,是着眼长远的管理。就这两方面来说,是由先到后,由主到次。再看后两方面。用地管理是从根本制度上落实,多方联动是协调各方力量,将这两方面与前两者联系起来看,是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表达顺序。经过这样的安排,文章的结构显得主次分明,严谨有序。在文章的线索安排上,作者紧扣“新常态”,围绕“土地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主题,并以此贯穿全文,显得自然、顺畅、紧凑、简明、有序。

最后,说说关于“交流探讨”和“学习借鉴”。公文写作中,遇到一些业务上或写作上的问题,必须和领导或同事、专家探讨,有些集体性写作的公文更是如此,写作者要善于在交流探讨中汲取智慧,获取营养,求取真经。此外,对一些重要性的、不常写的或是不太有把握的材料,写作者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包括向领导学,向书本学,向专家学,从中借鉴一些好的写作范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学习中积累,永远是写作者从写作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扛鼎举纛的大笔杆子的不二法门。“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语)。读书万卷,奋笔疾书,流年悄逝,当是笔杆子人生之途上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