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一个童剧社
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有很多形式,比如聊书、演讲、辩论等,为何在小学中段选择童剧形式来进行阅读的活动化交流?选择什么书本进行童剧表演?选择什么时间进行交流?利用童剧作为中段整本书阅读交流的形式,是我校基于各方面慎重考虑的选择,确保了阅读交流的着陆。
一、Why——为何选择童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语文综合能力。
童剧是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学生喜欢的精彩片段进行舞台表演,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舞台语言表现人物形象,用活动化的阅读交流表现对书本以及人物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一)始于阅读特点
小学中段学生对于故事类、人物类的书籍阅读兴趣浓厚,特别是离奇有趣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令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而且他们特别善于想象。同时小学中段也是读图和读文的过渡期,阅读不够深入是该年段学生的基本特点,阅读交流课也迫切需要有一种学科活动促进阅读的深入。
(二)基于心理品质
小学中段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其鲜明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阅读交流提供了选择的依据。小学中段学生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同时,他们渴望过上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思维方式也由模仿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转变。此外,小学中段学生内心渴望表现,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自我尊重和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比较强烈。
(三)终于核心素养
以往整本书阅读只注重学生书本内容知识的习得,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感受等,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阅读品质与综合素养。阅读交流课应更侧重于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评价,比如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并促成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的生活化运用,使得读用真正一体。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以“童剧”的活动形式深入感知人物形象,体现故事情节是比较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
二、What——选择什么书本
既然是适合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活动化交流,那么在书本的选择上也是有一定的范围与要求的。要适合童剧表演,要符合学生兴趣,更要能通过表演提高阅读品质,深化人物形象,这样的书才真正适合进行童剧表演。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非常适合表演。
它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其故事惊险离奇,情节跌宕起伏,从头至尾充满幽默。自1997年在英国问世以来,迄今在全世界已发行三亿多册。本书主要讲述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了父母后,便来到了姨妈家,过着极其痛苦的日子。11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被邀请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那里到处充满着魔力,他既找到了朋友,又学会了各种有趣的魔法。但一块魔法石出现了,它关系到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哈利在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突破了重重困难,保护了魔法石,从而拯救了世界。
(一)人物“个性鲜明”,表演有魄力
小学中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通过阅读,将描写人物的文字在脑海中进行勾勒、模仿、联动,从而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并发展语言能力及表现力。例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哈利是渴望成功踏入成人世界的所有孩子的代表;赫敏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智慧女性代表;罗恩没有惊人的智慧,却是哈利一路走来不离不弃的同伴。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学生表演的灵魂所在。
(二)情节“一波三折”,表演有张力
一本书之所以能引发中段学生的兴趣,非常关键的就是故事情节或离奇曲折,或生动有趣。好的情节设置能使童剧充满张力与表现力,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内容,并从各个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学生也更乐于表演。《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书的情节设置引人入胜,如冲进九又四分之三车站、分院帽测试、第一次魔药课等,这些情节跌宕起伏而变化莫测,始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从而能精彩地推进整个童剧表演。
(三)留白“恰如其分”,表演有弹力
一本书不讲究满,“满则溢,满则固”,留有适当的空白,能给人以更大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这给童剧表演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想象与发挥,从而展示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表演更有弹性与发展空间。比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书,由于作者对于人物神态、心理等的描写相对较少,学生需要联系前后文进行揣摩、比较、植入,从而在表演时融入合适的动作、神态等,这有效地促进了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When——时间如何选择
“童剧社”归属于学校“T”阅读课程。我校经过统筹安排,从每个语文老师的每周课时中拿出一节课整合到周五下午,使周五下午有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T”阅读,这样的安排确保了各个年级的阅读交流活动能保时、保质、保量开展。
(一)时间保证,表演长短皆可
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保证了表演童剧的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揣摩、编写、表演,从而保证了童剧表演的质量。而且表演安排比较有弹性,学生发挥得也就更自如了。
(二)导演保证,指导收放自如
周五下午就是“T”阅读时间,由语文老师进班管理、指导。对于中段学生来说,教师很多时间就化身为导演,时间保证了,指导也就相对灵活了。教师能深入各个小剧组,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三)演员保证,演出志同道合
事先,同学们已经根据阅读交流选择单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了定向选择,所以一到“T”阅读时间同一年级的学生就进行走班阅读,这样大家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学习和表演的劲头也就更大了,个个兴致盎然。
四、How——童剧怎么表演
童剧表演并不是一上课,学生就立马表演,它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能水到渠成,达成阅读交流活动化的目标,同时深化阅读、丰富人物形象。
(一)剧组聊剧,以“说”梳理“读”,初识人物角色——梳理、撷取
整体感知是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第一步,学生原本比较排斥概括主要内容等,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它变得有趣、好玩。在阅读交流课中,师生关系转化为剧组同事关系,在演剧之前,剧组一起来“聊剧”,通过角色转换与互动体验,学生能更投入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对书本的整体理解。
【案例1】
1.出示封面:这段时间,班里掀起了阅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热潮,这本书你看过几遍?
2.展示学习单:前几天,大家完成了这张学习单,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人物说一说:你认识这些人吗?请简单介绍。
情节猜一猜:根据关键词句,猜猜是哪个情节。
3.质疑:老师为什么只和大家交流这本书的人物和情节呢?
生1:因为这本书就是围绕这几个主要人物展开的。
生2:这本书的情节最好看了,和现实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因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魔幻小说,厘清人物关系,把握精彩情节,才能读懂这本小说,才能更好地感知人物的形象特点。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这些好玩的人物和故事来演一演,还要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评委奖。(贴板书:演一演)。
5.那么书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小组汇报)
2.我们选哪些精彩情节来演一演呢?老师对大家在学习单上罗列的精彩情节作了统计,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分院帽测试”,其次是“第一次魔药课”,然后是“达力长出猪尾巴”。今天我们就选大家最感兴趣的三个精彩情节来演一演吧。
1.聊整体剧情,理清人物关系
如果直接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评价一下本书的主人公,相信学生会非常排斥。在角色体验中,学生是剧组人员,大家一起“聊剧”的形式让他们放下了思想包袱,轻松地融入角色中。“人物说一说”“情节连一连”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聊”的欲望。这两个环节看似有趣好玩,实则检测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学生通过这两个环节梳理清楚了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对整本书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
2.谈精彩剧点,摸清人物取向
对整体剧情有了初步把握后,学生自由地谈讨本书的精彩情节。有的学生喜欢运动式的,比如魁地奇比赛;有的学生喜欢搞笑式的,比如达力长了猪尾巴;有的学生倾向于温情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悉知他们的情感倾向、对书的熟悉程度,可以摸清学生对人物的喜好。
3.选人气剧目,锁定人物角色
选择哪一个精彩剧目进行表演,不是由老师说了算,剧组人员才有发言权和决定权。表演的剧目来源于前置性学习单的调查统计结果,是班级学生最感兴趣的片段。这些剧目选择源自学生,更贴近学生,这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热情参与的保证,也是阅读交流体验课的初衷所在,主要角色也一目了然。在“人物说一说”环节中,学生对人物角色有了初步的认识,不仅能罗列本书的主要人物,还能简单叙述人物背景,并能用一些词语概括人物的特长、兴趣、品质等。学生对人物形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编导写剧,以“写”转化“读”,解构人物特征——挖掘、创编
演剧需要有剧本,写好剧本才能指导表演,这是排练童剧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示范剧本时,学生了解了剧本的大致构成及特点,明确了剧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话;然后学生就着手撰写自己的剧本。写剧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与考验的过程,对精彩情节的把控能力、对人物细节的挖掘水平,以及对剧情创造与想象能力在剧本撰写过程中都一览无遗,因此需要老师适当进行指导。
【案例2】
师:既然要表演总要有剧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三个情节的剧本,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仔细对照原文和剧本,发现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1:剧本前面是时间、地点、人物等,让我们对这个剧本有了大致的了解。
生2:内容没有原文那么具体,有删减和改动,更方便我们分工和表演。
生3:中括号内有人物动作、神态等,让我们知道了该怎么演。
生4:感觉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
师:等会儿你们打算用剧本怎样演呢?
生1:我打算用上一些手势和表情。
生2:我觉得应该重点演出人物的对话来,让大家知道事情的经过。
生3:还要有旁白,让大家明白事情的背景。
在教师指导下,剧组选择感兴趣的情节,合作撰写剧本,教师巡视指导。
1.范本引路:人物表现是重中之重
表演童剧就需要有剧本,但哪怕只是一个情节,原书的描述容量也非常大,而且不容易体现出人物的形象来,而且学生往往只会关注一些精彩的情节。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剧本,所以教师在这时候及时出示了剧本的范本,让学生发现原文与剧本的不同之处。如以下这个小剧本的示范。
“达力长出了猪尾巴”小剧本
时间:一个暴风雨的夜晚
地点:海岛小屋
人物:哈利、海格、达力、姨父弗农
道具:一把长柄小雨伞、一封信
背景:海格给哈利送入学信,姨夫弗农辱骂邓布利多校长,海格利用魔法让达力长出了猪尾巴。
(幕启)
(海格交给哈利一封信,哈利难以相信,达力在一边大吃海格带来的蛋糕)
哈利(展开信纸,大声地、疑惑地):亲爱的波特先生,我们愉快地通知您,您已经成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新生。我们将于七月三十一日前静候您的猫头鹰带来的回信。副校长麦格敬上。
海格(搂着他的肩,高兴地)说:哈利,你是一位魔法师,你等着瞧吧,你会在霍格沃茨出名的。
学生发现了剧本比书本描述简洁多了,而且重点是围绕人物的对话展开,由此直接感知:童剧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
2.表演预设:人物表演里有轻有重
发现书本与剧本之间的区别并不代表学生就会表演童剧了,教师还应让学生想象怎么演这个人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知道了学生表演的起点在哪里,怎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对人物表演也能进行整体的把握,知道哪些是应该重点强调的,哪些是可以带过的,孰轻孰重,了然于胸,这也为剧本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3.剧本撰写:人物表达追求惟妙惟肖
没有剧本,学生的表演会太随性,所以这个环节中,撰写剧本是关键。人物的个性会在撰写剧本的讨论过程中越发鲜明。但为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学生还是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指导,教师不需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但需要渗透,这样童剧表演才能深入人心。
当然,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深入研读书本片段、熟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挖掘人物性格的内涵,只有人物性格突出了,童剧才有成功的可能。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剧本中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如马尔福的高傲等。在此基础上,表演者的念词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通过加强语气、改变声调和调整语速等方法,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融入表演情境。学生要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人物对白应掌握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1)“细节”——展示人物个性
细节描写是指展示人物形象的具体而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如《第一次魔法课》,赫敏的回答非常精彩,充分显示了她的魔法天赋以及得意的神情。一个剧组在写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细致地刻画了赫敏的当堂表现:语速非常快,讲完后就抿着嘴巴,用眼睛瞟了一下四周,还挑了挑眉毛,仿佛在期待着掌声的自动响起,羡慕嫉妒的眼光纷纷向她投射过来。所以童剧中的细节表现可谓是童剧的点睛之笔,所以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挖掘这样的细节。
(2)“情节”——补充人物个性
情节都是以人物为轴心展开的,而人物性格会影响情节发展,对人物个性的体现起着补充的作用。所以在撰写剧本时,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要进行情节的想象与补充。
(3)“环境”——烘托人物个性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与活动,情节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展的,所以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不可小觑。如“分院帽测试”小剧本。
时间:一年级新生进魔法学校的第一个晚上
地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礼堂
人物:麦格教授、分院帽、哈利·波特、马尔福
道具:凳子、一卷纸
背景:魔法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开学宴,正在进行分院测试。
旁白:一年级新生进魔法学校的第一个晚上,大家都等待着分院帽的测试,但每个人的神情却是不一样的。哈利、赫敏和罗恩都非常紧张,并充满期待,而马尔福却是一脸高傲,还时常用不屑的眼神瞥旁边的同学,他一心想去斯莱特林学院,仿佛胜券在握。
这样的旁白,不仅是对剧本的总体介绍,也会让观众对人物特性的把握更准确,随后的表演也就有了一定的依据。
一定的环境描写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体场景,有助于烘托氛围,突显人物性格。这个环境表演并不是通过舞台装饰物来实现,而是通过旁白述说来实现。
剧组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将根据表演需要对原文情节进行删减与简化,这考验了剧组的情节把控能力。童剧的核心在于人物形象塑造,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物形象也是独一无二的。剧组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势必要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斟酌。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要联系前后文,仔细揣摩人物特点,想象人物的言行,联系现实生活,方能勾勒出人物的一言一行。另外,剧本并不完全写实,所以剧组还需要根据人物特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所以写剧本非常考验一个剧组的阅读与创编水平。
(三)演员演剧,以“演”展示“读”,凸显人物性格——人物内化、舞台表达
写好剧本后,学生就进入了最精彩的环节——演剧。学生在投入演剧后,才会发现理论剧本的不足并进行调整,而且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自信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演剧和评剧是交融一体的,演后评、评中演,学生对书本的理解才会加强,对人物形象的把控才会更深入。“演”其实是学生把人物性格内化后的外在表达而已。这里要特别说明,本文的童剧社对于舞台、服饰等的安排不作说明,重点在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以及舞台配合等。
【案例3】
1.我们先来试试最受欢迎的“分院帽测试”吧,请大家自由组合,先读一读剧本,再讨论分工,然后进行彩排。
(教师出示要求:自由组合,细读剧本,和谐分工。)
2.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3.请在座的同学当评委。他们哪些地方演得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生1:马尔福让人一看就知道很势利、很狡猾,他上台时还哼了一下,大模大样的。我觉得演得很好。
生2:分院帽唱的歌很熟练流利,他还很有创意地加上了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生3:他们表演时应该面对着我们,这样才看得清。
生4:哈利表演时我觉得应该是比较胆小而担心的,因为他还不熟悉魔法学校,也很害怕被分到斯莱特林学院去。
4.请同学们再读读原文相关章节,你们觉得哈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读原文,揣摩哈利的性格与心情。)
生1:我觉得哈利长期住在姨夫家受虐待,所以当时胆子应该比较小。
生2:哈利从小失去了父母,他没有安全感,所以有点不自信。
生3:他想在格兰芬多学院,所以很担心。
5.小结:要想表演到位,演出人物的形象来,必须要好好研读原文哦。原来表演课本剧还有那么多讲究啊,相信大家接下来能表演得更棒。
(评价过程中,学生把精彩点评的关键词写在纸条上,同时贴到黑板上。)
1.“志趣相投”选角:敲定人之“形”
在分配角色时,要遵循自愿和匹配原则,“志趣相投”进行选角,人物性格的舞台表达才能有保障,把人“形”先敲定,相当于是演员的定妆照。剧组在分配角色过程中,会花一定的时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在表演之前,教师和剧组一定要有共识:角色没有好坏之分,把角色演活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剧组最好采用角色投票与组长敲定相结合的方法。
有些学生擅长组织与沟通协调,有些学生记忆能力特别好,有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厉害,有些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强,有些学生有表演的天分,有些学生表演总是有创意。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各种潜力。在开放的童剧表演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华。
2.“收放有度”表演:激活人之“神”
有了剧本的支撑,学生就真正进入了表演环节。表演是一个形象内化、表达外显的过程,所以相当考验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对人物的理解。只有内化和表达都到位了、表演收放有度,人物的“神”才会被激活,人物形象才能深入人心。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对表演这一块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走心。
(1)先演后导
试演时,学生全靠自己的理解去表演,但却是最真实、最有个性的。以学生的表演决定教师教学的方向,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童剧表演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表演,而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展示读的成果。
(2)反复对戏
剧组在“写剧”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是想当然的,只有通过实战演剧、观众的中肯评价、反复对戏,才能使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原书人物形象契合,人物才能完美地演绎出来。
(3)深入回读
当观众的评价与演员自我评价产生冲突,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就要有回读文本的环节,从书本中揣摩人物的性格与行为。这个回读的环节是穿插于表演过程当中的,能让学生更深入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3.“相得益彰”配合:营造人之“情”
童剧表演效果,不仅仅看学生个人演得如何,还要看整体的舞台效果,这对一个剧组的整体配合提出了要求。经实践发现,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角色非常重视,但演完后,站在当时的主角后面就“出戏”了,童剧的整个气场就大打折扣。所以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与复杂的人物关系才能得以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角色,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简单的道具,如分院帽、扫帚、魔法棒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制作。孩子们爱幻想,好模仿,这样很容易就能进入角色。
(四)观众评剧,以“议”拓深“读”,升华人物形象——反思、提升
“评剧”和“演剧”是互生互长、以演引评、以评促演的,两者不可分割、彼此交融。观众评剧,双方议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才能真正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与提升。也是在这样的评议中,童剧才会真正鲜活生动起来。
【案例4】
正式表演:
(1)现在请大家挑选最喜欢的一幕再次彩排,期待大家更精彩的表演。
(教师巡视)
(2)教师出示评价标准。
(3)学生分别上台表演,台下学生做评委,赋分评价。
师:你最喜欢哪个同学的表演?
生1:我最喜欢××的表演,她把赫敏的聪慧和不甘心都表现出来了,手举得很高很高,身子都向前倾着,一副焦急的样子,生怕老师叫不到自己。
生2:海格用魔法让达力长出了猪尾巴时,受尽虐待的哈利站在旁边吃了一惊,我觉得表演得很好,但只是微笑我觉得不够夸张。
生3(哈利表演者):我认为当时哈利只能微笑,感觉很惊讶、很好玩,如果大笑的话会让人感觉哈利有点品质不良,不符合哈利的性格。
1.自省式评剧,反思人物塑造
如以下的一番对话与交流
马尔福扮演者:马尔福让人一看就他知道很势利、很狡猾,所以我上台时还哼了一下,大模大样的,相对比较夸张,这样马尔福的性格就一目了然了。
哈利扮演者:我扮演哈利时,我觉得应该是比较胆小而担心的,因为他还不熟悉魔法学校,也很害怕被分到斯莱特林学院去,所以我上台时表现得不太放得开,有点犹犹豫豫的样子。
自己感觉演得怎么样?这是很重要的自省式评剧环节。让演员首先自己说说演得如何,出于怎样的思考这样演,觉得哪些演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这些自省式的评剧,能让观众们也理解演员的舞台表达,从而在后续评价中能够更中肯地评剧。
2.对谈式评剧,解析人物表达
如《第一次魔药课》中的对话与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表演,她把赫敏的聪慧和不甘心都表现出来了,手举得很高很高,身子都向前倾着,一副焦急的样子,生怕老师叫不到自己。
生2:海格用魔法让达力长出了猪尾巴时,受尽虐待的哈利站在旁边吃了一惊,我觉得表演得很好,但只是微笑我觉得不够夸张。
生3(哈利表演者):我认为当时哈利只能微笑,感觉很惊讶、很好玩,如果大笑的话会让人感觉哈利有点品质不良,不符合他的性格。
如果说自省式评价是单向评价,那么正式表演后应采用双向对谈式的评剧方式,不仅要听听评委的意见,更要听听演员内心的想法,两者的相互碰撞能激起火花,充分解析人物的表现与表达,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就更准确了。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与悦纳,他们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在互评中不断增强。
当然学生的评价需要一定的抓手,表1就是学生表演的评价标准。
表1 学生表演评价标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众在观看时,对情节的整体把握与感知更清晰,所以观众的评价非常重要。从试演时的单向评价,到正式表演后的双向互动评价,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在互听互评的碰撞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评价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学生经历了人际交往的模拟过程,自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4.创意式评剧,点赞人物演绎
学生是这样进行个性化的点评的,如《达力长出猪尾巴》创意式评剧。
生1:我把“最佳表演奖”发给哈利的姨妈,虽然这个不是主角,但哪怕是没上场,她还是表现出了“害怕”,还用手遮住了嘴巴,还瞟向哈利,又是求救,又是怨恨,很传神。
生2:这个剧组的配合很棒,没有一个人掉链子,没有一个人出戏,他们把台词也背得非常熟练,所以“最佳合作奖”我觉得应该颁给他们。
如果只是进行单向或双向的简单评剧,评剧就不够好玩了。所以在评剧的最后,可以设置创意式评剧,为人物点赞,为剧组点赞,为评委点赞,激发个人和剧组的自豪感,增加整个童剧表演的趣味性。以评促演,学生的相互评价代替了以往老师的指导,促进了表演者的自省与反思,是童剧表演提质的助推力。
五、Space——学生发展如何
本课是学校“T”阅读课程的子课程——童剧社课程的阶段性教学。如果童剧社课程是一条线,那么本堂“童剧指导课”就是线上的一个点,童剧社的课程安排是呈序列状的。采用“童剧”的形式开展阅读交流读书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阅读鉴赏能力,深化人物理解,进而提升综合素养。通过精准的阅读定位,科学巧妙的过程安排,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开放表演,互动评价,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在表演、评价中发展能力,展示个性,不断进步。
(一)乐于学习
童剧表演的形式能瞬间激发中段学生的好奇心与表演欲,表现的动机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表演活动,从而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与交流。
(二)慧于阅读
学生能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动作、表情、语音、语气、语调等把角色演绎出来,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发展综合能力,增加人文积淀。
(三)学会参与
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他人,逐步学会欣赏与悦纳,树立自信心。合作与分工,让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初步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活动策划的策略。
童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注重过程的表演活动,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阅读形式。我们尝试从多渠道,用多种方法,探索阅读交流活动化,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形成了“阅读交流活动化”的新机制,建构了童剧表演新路径,推动了“T”阅读课程的纵深发展,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与品位。但是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书本,知识的切入点、能力的训练点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情节的特点,考虑学习目标和童剧表演的契合度,扣准“戏路”,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穿越在“书本”与“剧本”之间,徜徉在“课中”与“剧内”,这样,童剧才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