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校舍

在昆明西郊,还保存着西南联大的一间铁皮屋顶教室。2000年4月,杨振宁重返故地,走进这间仅存的教室,他说:“这个味道,引起我的回忆。我愿意在这儿照一张。”他走到第一排坐下。我们拍下了这个镜头。

两年后,在北京清华园我采访杨振宁。他回忆:

当时叫新校舍的,是在1938年到1939年之间,在当时的昆明城墙外,在西北城的外头盖的一些房子,当时叫新校舍。

我那时候是一年级,上课在农业学校。农业学校在大西门外,快到黄土坡那个地方。1939年秋天,新校舍的房子基本盖好了,我们才搬进去。那房子是非常简单,有的是铁皮顶的,有的是茅草房子,都是平房。可是我在那里,在那样简陋的校舍里、图书馆里,学了很多的东西。

这些茅草与铁皮的校舍,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大师作此“无米之炊”,也是抗战时期建筑史上的一件韵事。

而在这铁皮屋顶下面度过学生时代的,又有诸多“未来的大师”。所以梅贻琦在战前《清华纪念周》上的那段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其意思可以延伸为:一个叫做“大学”的地方,不仅著名教授多,大师云集,而且在学生中也有若干潜在人才,未来的“大师”。

李政道说:“那个时候在联大生活是很艰苦的,我们住的草房,十六个人住一间,教室也是草房子。”

朱光亚说:“宿舍是茅草屋,搞得不好就漏了,后来就拿盆接漏的雨水。从学术上说,的确是一个奇迹。三个高端的学校是最强的,但校舍是不正常的,实验室是很困难的。从北平带去了一些实验设备,应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

台北刘长兰学长形容这些校舍,别有意趣:

我们听说过,古代的历史上,中国人乡间住在草房,草房什么样从来没有见过。那个时候,西南联大盖了草房。每一间草房是豆腐块一样的长条。这个长条上头是草,旁边也是草,中间开一个大一点的口,就算门。旁边开几个小口就是窗户,里面就是摆上下铺,男生住。这个最有名。

教室的屋顶是马口铁做的,这比茅草顶的宿舍好些,漏雨的情况少。朱光亚说:“但是也有问题,下雨了,叮叮咚咚,叮叮咚咚,上面就响了。”曾经有一位教授干脆宣布,现在“停课赏雨”。面对逆境,毫无抱怨,幽默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