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8 职业分工的开始 蛋壳陶高柄杯

年代: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

尺寸:口径8.8厘米、底径4.8厘米、通高22厘米

材质:陶

出土地: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出土

收藏地:山东省博物馆


【引言】最新研究表明,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两万年前,自此以后,陶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经过漫长的发展,陶器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出现了一种制作十分精致的陶器——蛋壳黑陶高柄杯。这种陶器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的最高水准。

蛋壳陶和龙山文化

“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蛋壳的陶器。其形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的最佳制作”。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这类陶器:“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所造出的最美好的产品相颉颃,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其媲美。”

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考古人员最早发现这种漆黑如镜的陶器——蛋壳陶器,但是对于这种器物的具体造型,不甚明了。1960年3月到7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曾对城子崖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700平方米,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龙山文化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骨角器较少。陶器以泥质和砂质黑陶为主,细泥黑陶、泥质和砂质的灰陶次之,橙红色陶和黄白色陶很少。一般陶器的火候较高,陶质坚硬,表面大多是素面磨光,制作精致,带有光泽感。发现的主要器形有鬶、盉、蛋壳陶器、鼎、罐、瓮、杯、碗、盆、盘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可以拼对完整的蛋壳陶器。可复原三件,一件上部为平沿宽大的圜底杯,形状好似仰置的斗笠,下连一敞口圈足的杯形器座,座的上部刻划和透雕了很细的花纹,共分为五圈,图案复杂。一件上部为平沿宽大的直筒圜底杯,下连豆形器座,座上部透雕三角纹和菱形组成的宽带图案,制作精致。另外一件形如高圈足杯,上部多为弧沿宽大的圜底杯,下连细长的圈座,底部呈束腰状,外饰竹节状。直到潍坊姚官庄遗址复原出了完整的蛋壳陶器,这才为研究者认识这种特殊的器物提供了更为具体翔实的资料。

对于这种数量很少、较为特殊的器物,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一般公众,都会被它深深地折服,对这种神秘的器物充满好奇。我们称之为蛋壳陶,那么这种陶器有蛋壳那么薄吗?经测量,蛋壳陶一般最薄处在口沿部位,厚度仅为0.2—0.3毫米,柄部稍厚些也不超过1毫米——蛋壳陶的厚度还是要比鸡蛋壳厚一些。因此,我们称之为蛋壳陶,也只是一种较为夸张的说法。不管怎么样,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蛋壳陶在当时绝对是“高科技”产品。

蛋壳陶生产展现的社会分工

蛋壳陶的完整器主要发现在规模较大的墓葬中,而且器形仅有蛋壳黑陶高柄杯一种。绝大多数墓葬只是一座墓中随葬一件。唯有临朐西朱封三座龙山大墓中随葬不止一件蛋壳陶高柄杯。由此可见,能够使用这种器物随葬的人,其所拥有的财富较多或社会地位比较高。像西朱封大墓那样高地位的人更少,他们是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或王一级的人物。一般在遗址其他遗迹单位基本见不到这类器物的完整器,多为碎片,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推测这种器物可能不是一般的实用器,而是专门为墓主随葬准备的特殊用品。另外,有研究者对蛋壳陶器进行了实验考古,发现往蛋壳陶杯内加入水之后,其重心是不稳的,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器物不是作为实用器来使用的。另外还有一点是,这种陶器虽然质地比较坚硬,但是很薄,如果是古人拿来实用的话,稍不留意,很容易破碎。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蛋壳陶也不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物。

研究发现,蛋壳陶出现的地域范围较为固定。至于在其他一些地区零星的发现很有可能是通过交流的方式传播过去的。在四千多年前能够制作这么精致的陶器的人,也绝非一般的普通人,应该是有一群专门从事蛋壳陶器制作的陶工。他们手艺精湛,创造出这些精美绝伦的陶器。

如此精美绝伦的蛋壳陶,我们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出来。根据相关研究,考古工作者大致梳理出了蛋壳陶的制作流程:首先,工人对陶土进行多次淘洗,去粗取细,然后对细腻的陶土进行翻捣、踩踏、反复加工。其次,制陶工人再利用加工好的陶泥制作器物,器物成型后待其阴干到一定程度,再放置于陶轮上刮削成薄壁,然后进行平、实、薄的细致加工。再次,对加工好的器物施以镂孔、刻划、弦纹等装饰,并将分开制作的器物各部分组合黏结在一起。最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后再对陶器进行渗碳、抛光处理。通过这个流程,可以看出蛋壳陶的制作需要多工种协作进行,在单一行业内有了明显的分工。

当然,我们对于蛋壳陶的了解,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诸多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技术信息,还有待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多学科合作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