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来自昆仑山的馈赠 玉簋
年代: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
尺寸:通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4.5厘米
材质:玉
出土地: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引言】夏鼐先生曾说:“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即中国、中美洲(墨西哥)和新西兰,其中以中国的最为源远流长。”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工艺日益成熟。到了商代,商都殷墟不仅成为当时最大的玉器生产中心,并且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新时代。
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妇好墓
妇好墓位于安阳北郊小屯村。1975年冬天,中国农村兴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学大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平整土地。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大约高出村庄80米的小土冈成了村民决定平整的对象,岗地形状类似三角形,东窄西宽,一万平方米。由于此处是殷墟重点保护区,按规定不宜动土,但囿于形势,不便直接阻止,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的同志率先对此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很快就发现了建筑基址遗迹,从而拉开了妇好墓考古的序幕。
1976年春,由考古学家郑振香、陈志达率领的考古工作队正式进驻此地,开始全面地考古发掘。5月16日,由工人何保国使用探铲在8米深处正式发现墓葬。经测量,墓口长5.6米,宽4米,深8米,为一座面积约20平方米的竖穴墓。
发掘之后,出土大量青铜礼器、武器以及各种不同用途的玉器、宝石器和象牙器等,随葬品总数达1928件,此外有海贝6800枚,另有少见的阿拉伯纹绶贝、红螺等。在各种文化遗物中,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以礼器和武器为主,其中礼器210件,类别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礼器中有铭文的190件,铭文凡9种,其中铸“妇好”或单一“好”字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有较多的大型重器和造型较新颖的器物,如偶方彝、三联甗、鸮尊等。墓内所出武器有130多件,有钺、戈、矛和镞等,以戈为数最多,是主要的武器,镞也较多。墓内随葬玉器750多件,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褐色的占一定比例,白玉很少。其类别有礼器、武器(似为仪仗)、工具、用具和装饰器等。这些玉器不仅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制玉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了当时光辉灿烂的玉文化。
妇好墓出土的白玉簋
妇好墓中的仿铜玉器
妇好墓中出土的瑰丽多彩的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开料切割、琢磨成形、钻孔到抛光工序,都应用了娴熟的“勾”“彻”“挤”“压”等制作手法。玉器种类有琮、璧、瑗、环、璜、玦、圭、戈、矛、戚、钺、刀、斧等大量礼仪性器物和其他装饰性器物,最为特别的是两件玉簋,是殷商时期颇为难得的玉制容器。
这两件同出的玉簋,虽然形制、纹饰不尽相同,但都与同时期的青铜簋相类似,可以算是“仿铜玉器”的代表。一件玉簋为白色,有黄斑;侈口圆唇,下腹微鼓,平底矮圈足;口沿下饰三角纹,腹饰饕餮纹三组,上下夹以弦纹;近底部饰菱形纹;足饰云纹及目纹。另一件玉簋为青绿色,敛口平唇,腹部微鼓,圜底矮圈足;腹部有四条扉棱,其间饰勾连三角纹,内填“S”形纹;足饰云纹。后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玉器中最早、最大的一件玉制容器。
来自昆仑山的馈赠
如此精致典雅的玉簋应该就是在殷墟制作而成。殷墟发掘出的玉器作坊遗址可以证实这一点。那么,玉簋的原料来自哪里呢?也就是说原料的产地是什么地方呢?是就地取材、在殷墟或者附近地区,还是更为遥远的其他地方呢?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最基本的是要对这些玉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准确的鉴定。根据玉器的色泽、外观组织、硬度、比重几种简单的物理性质,最容易区分出来的就是硬玉和软玉两类。一般而言,玉器界人士将摩氏硬度为6.75~7度、比重为3.2~3.3g/cm3的玉石称为硬玉,而将摩氏硬度为6~6.5度、比重为2.55~2.65g/cm3的称为软玉。专家对妇好墓出土的约300件玉器初步鉴定,结果大部分玉器均为软玉,其中青玉较多,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糖玉更少,并且绝大多数都是产自新疆的和田玉,仅有少数几件为产自辽宁的岫岩玉和河南的独山玉。
众所周知,殷商王朝的政治和文化核心区域就在安阳,而殷墟出现如此众多的和田玉产品,必定需要大量的原料来自新疆,而且得到这些原料一定要保持较为长久、稳定和顺畅的输入渠道。那么,当时的新疆,即便不在殷商王朝直接、有效的政治统治、军事控制的势力之内,也必然与殷商王朝保持着密切且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与往来。试想一下,在交通不便、设施不发达的三千多年前,在有万里之遥的中原与西部新疆之间就存在着如此规模的交流,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呀!难怪已有不少学者提出,早在西汉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之前,中原与西部地区就已经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