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儒原同: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新道统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近二十年来,明末清初耶儒对话的研究发生着研究范式的转化,即从西方中心、西文资料向中国中心以及中文资料的转化;研究方法上从传教学、传教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转向汉学、思想史和哲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了天主教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著述的研究,为中国思想史揭橥了新的思想统绪。近年来,研究主体也逐渐从国外研究者向华人尤其是中国大陆华人转变。上述诸种转变增加了明末清初耶儒对话这段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书正是这种研究趋势的具体体现。

明末清初耶儒对话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真正开端,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新道统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中国思想在明末清初由于天主教来华所导致的变异。

道统思想在明末清初语境中呈现“打破道统,重建学统”的特征,儒家天主教徒写下大量耶儒融合的著作,他们在特定语境中对新道统思想的探索和建构坚持了其儒家本位性。对儒家天主教徒新道统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身份认同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儒家天主教徒的思想性质。

本书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历史、存在和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冲击—反应”的文化交流模式,本书在文化对话和互动模式下考察儒家天主教徒在明末清初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特质,并且分析了儒家天主教徒“天主教化儒学”这一明末清初新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和建构过程。本书认为,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天主教化儒学”实质上是一种新道统思想。

在梳理了明末清初思想大势以及天主教来华的思想、文化背景后,本书认为,明末清初社会宗教化、经世之学兴起、明末清初儒学重建的思想氛围有利于天主教思想在华的传播;接着对儒家天主教徒作了概念分析,儒家天主教徒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坚持儒家思想本位,代表了耶儒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和那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教士有所不同。本书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范围、历史和社会构成做了说明,并对儒家天主教徒在儒家传统和天主教教义“双重文化强制”生存背景下的“两难”境遇做了分析。另外,对于儒家天主教徒群体的社会史分析,是基于文本对其思想的哲学和思想史分析的有益补充。本书从跨文化解释学的角度,通过文本分析,对儒家天主教徒同构耶儒而创造的“天主教化儒学”的出发点、方法、过程、结果做了说明;对儒家天主教徒的儒学观和天主教观做了梳理,指出二者相和相通的前提性因素,特别指出儒家天主教徒思想的心学渊源。

本书是在明末清初儒学重建以及天主教来华的思想背景下来考察儒家天主教徒的“天主教化儒学”思想。主要观点:其一,“天主教化儒学”实际上是儒家天主教徒援耶入儒而产生的一种以“耶儒融合”为特征的新的儒学形态。其二,“天主教化儒学”建构中由于译名之争产生了语言学问题。其三,“天主教化儒学”中包含跨文化解释学,书中详细分析了儒家天主教徒在儒家文本和天主教文本之间的“诠释和理解”问题。其四,儒家天主教徒“以耶释儒”,主要包括“宇宙生成观”“万物一体论”等儒家命题以及“天”“太极”“理”“性”等本体性概念,还有“仁爱”“孝”等伦理性概念,儒家天主教徒实际上是用天主教教理对儒家的这些基本命题和概念进行了观念重构。其五,儒家天主教徒“合儒”“补儒”的方法使得天主教为儒学带来了新的论域,包括对魂魄观的改造、自由意志的引入以及生死观上的变异,以及“天主教化儒学”对古希腊德性伦理的暗摄,还有宽恕意识、罪性意识和悔改方式等方面的改造。其六,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天主教化儒学”的思想史分析。首先谈到反教人士从理学正统的角度对“天主教化儒学”的反向批驳,接着分析了“天主教化儒学”的儒学思想本位,继而指出“天主教化儒学”的思想实质——儒学一神论,然后对“天主教化儒学”的思想的矛盾和局限做了分析。最后,论及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天主教化儒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与意义,它所构成的中国思想史上的新的统绪、新的道统,以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应该具有的位置。

是为序。

贾未舟

2017年1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