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相结合”给力“概论”课教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因此,“概论”课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如何让大学生真学、真懂、会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把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延伸为养成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课,这是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一、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增强理论教学说服力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指南针,但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责无旁贷。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谁掌握更多信息谁就能成为时代的掌舵者,而事业成功者恰恰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分析判断力和果断的行动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关注社会,对社会新闻、国家大事尤为关切。如能紧紧结合教学内容,引用和讲解时事政治,捕捉并筛选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以及本地区最近发生的重大、热点时事,使理论与现实、感性与理性、抽象与直观生动结合,老师将能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刻的分析思考,触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以克服书本理论知识不能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增强教学吸引力和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例如,在讲授“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章时,我们向学生引述韩朝延坪岛炮击事件、美日韩军演以及中国积极推动六方会谈等时政热点,使学生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影响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一章时,我们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广东推行的“双转移”发展战略、江苏华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城乡建设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在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则以我院所在地佛山市创建“文明城市”推动社会建设为事例。时事可以由老师讲,但也鼓励学生主动讲,老师点评。一般笔者都利用讲授新课前的1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关心的国内外时事进行讲述和点评。要求讲述详尽,内容包括事实描述、原因分析、启发思考等方面;讲述后由教师点评,也可以由学生点评,然后教师补评。此项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养成多看书、多读报、多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中引用时事政治,必须坚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实际相关、时效性近、影响面大”的原则,选择最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最有说服力的时事政治作为事例进行评述,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一定要注意正面引导,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同一时事政治,其解读立场的不同也可能表达多种意思。所以老师点评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做到以理服人。
二、坚持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教学形式的吸引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以教学内容为轴心,以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载体来实现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半天”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介,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才能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媒体能综合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诸多元素,在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是增加学生信息量、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勇气,增强教学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在“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一章,笔者让同学们重温了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庄严时刻,让同学们在观看洗雪国耻的激动画面时,体会“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和现实意义。在“邓小平理论”一节,我们播放《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历史地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章,我们播放了拉萨“3·14”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新闻纪录片,让同学在目睹民族分裂分子血腥行径的过程中,懂得要更加珍惜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来之不易的政治局面。
丰富多彩的素材能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论厚度,听、说、看并重的过程,肯定为学生带来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掀起学生思想的波浪,进而使其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所以,平时我们应十分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广泛搜集多元化的多媒体素材,并和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资源共享的资料库。另外,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影视赏析、论文写作等相结合,以丰富的形式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目的。
当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而应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注意:一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得益彰。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其自身局限性也相当明显,要使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结合和相互衔接,实现取长补短。三要发挥好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能是一个辅助性工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化教学模式的辐射力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延伸,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深入社会实际,真切地感悟、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运用这些理论成果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教学无疑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而更深层次地,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少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即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认识过于狭窄,片面认为只有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教学,人为地阻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施行,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因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的制约而被弱化,甚至中断。事实上,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实践教学因教学场景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化地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个层面。如影视欣赏、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的课堂实践活动;以校园作为主阵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则是校内实践;而校外实践是以社会广阔空间为实践主阵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查、顶岗实习等。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中,在遇到看似不同的情况时,能从以往习得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找到相同之处,学会自己加以比较,进行评估,从而获得解决问题之道。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的职业道德。
四、坚持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的渗透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他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成功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但是,同学们普遍感觉“概论”课枯燥乏味,老师一味讲空洞的大道理和中央文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需要不沾边,因而对“概论”课不感兴趣、不愿学甚至反感,想方设法逃课,即使迫于无奈来到教室,也是心不在焉,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的认知偏差必然导致抵触和排斥心理的产生,要使学生们真正重视和认同“概论”课,很有必要在课前纠正他们的认识、消除其消极心态。从根本上看,他们的认知偏差来源于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而非政治理论本身的属性。尽管“概论”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但大道理源于小道理之中,政治理论也来源于实际生活,它们都是从中国尤其是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来的。要让同学们明白:学习政治理论除了应对考试拿学分、提升学历、考研、就业等短期需要外,对于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乃至个人的综合素质都至关重要,但这一作用的显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要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概论”课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对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注重他们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学习、生活等基本状况,设身处地从他们自身的需求、困惑、个人发展等方面准确把握他们的理论需求与接受方式,及时调整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的内容及传播方式,提高“概论”课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采取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尽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根据他们所在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用他们身边生动鲜活的事例、喜闻乐见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对其循循善诱,把理论讲新、讲活,变严肃为活泼,变深奧为浅显,变枯燥为趣味盎然。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热点来精选教学案例,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某班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或演讲,或辩论,或者情境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相结合平行开展实践活动,等等。
五、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注重教学考核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力
考核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激励。评定学生成绩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老师、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和信心,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概论”课程是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教学目标而言,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环节与载体。因此,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应当加强而不能削弱。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概论”课程教学的另一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在遇到看似不同的情况时,能从以往习得的经验中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找到与其类似的地方,从而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考核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到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与思想政治觉悟。笔者认为应该将考评成绩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学生课堂表现、探究分析情况、期末考试和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活动效益,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出勤等;提倡学以致用,能够应用基本理论去分析说明、评判解释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开闭卷相结合,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平时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将学生日常表现如诚信道德、文明礼仪、遵守校纪校规等表现以一定的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对社会实践活动,侧重考核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进入新的时代,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任务、内容体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等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唯有努力拓展新途径,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提高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我们才能真正履行好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