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商业咨询顾问话语实践的身份建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术语界定

1.身份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资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因而人人皆有身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7,p.18);也有学者指出,身份就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自我的意识(Peter & Nick,1988)。上述两种定义分别代表了身份的社会视角与心理视角。前者侧重表达了身份与社会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交际者必须在社会网络中形成自己的身份,没有交际,没有系统中的定位,就无所谓身份;后者的定义具有心理学与哲学上的意识倾向,强调交际者(心理学文献经常将交际者表述为行动者)心理意识的可及性,凡是交际者意识能够解释自我的相关行为都与身份相关。随着社会心理学、人类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心理语用学的发展,许多学者纷纷对身份进行了界定。Antaki & Sue(1998,p.2)从社会成员归属的角度将某人的身份视作其具有丰富特征的类属的展现、归因或者成员资格。我们认为将身份视为某种类属的展现、归因或者成员资格往往会忽视身份建构的过程,可能会陷入以结果代替过程的简单逻辑运算中。Kroskrity(2000,p.111)从身份建构的方式入手,认为身份即在一个或者多个社会组织或者分类中说话人对其成员资格的语言建构,该定义强调了语言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而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比较典型的定义是由Zimmerman(1998,pp.87-91)和Tracy(2002,pp.17-20)提出的。前者将身份视为“谈话中的语境元素”,进而提出身份即语境(identity-as-context)的概念,呼吁应当在具体的语境中研究情景化身份(situated identities),并区分了三类不同的身份:

(1)话语身份也有研究者将话语身份称为话语角色类型、话语角色等。本研究主要考察会话过程中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对话语角色这类身份的探讨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相关研究详见Zimmerman(1998)、崔国鑫(2009)、郑立华(2005,2010)以及Halliday(2000,pp.68-69)关于speech role的论述。(discourse identities):该类身份是构成即时互动组织结构整体所需的身份。会话参加者在进行各种序列结构的会话中都会采取话语身份,如发话者、听话者、故事讲述者、故事倾听者、提问人、答问人、修正发起人等。

(2)情景化身份(situated identities):该类身份在特定情景类型中发挥作用,如在急救电话会话中,说话人需要救助的身份即为情景性身份。

(3)伴随身份(transportable identities):该类身份无论在何种情景、何种交际中,都潜在地伴随着个体,如性别、种族身份等。

Tracy(2002,pp.17-20)则认为身份包括下面两层意思:

(1)身份是任一特定情景之前既已存在的个人稳定的特征,且是通过交谈展现,因场合而变化的动态性、情景性产物。

(2)身份是社会分类,是个体的、独有的。

接着,她区分了交际中的四种身份类别:

(1)主要身份(master identity):指人的特质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性别、种族、年龄、国别以及地缘等。

(2)交往身份(interactional identity):指在交际语境中与明确的他人交往时所表现的确定角色。例如,某人在一种语境中可能是朋友,在另一种语境中则是雇员,在其他语境中还可能是大学生、志愿者、父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等。因此,交往身份具有情景性和关系依赖性。

(3)个体身份(personal identity):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到的人格、态度、性情(如果人们认为某人是球迷或者不喜好体育运动,那么她/他的个体身份就得以展现),还包括人们谈话的方式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诚实、理智、公正等;传播谣言者、阿谀奉承者等)。

(4)关系身份(relational identity):指在确定的情景中人们与其会话对象交谈时所展现的关系。关系身份涉及交际双方的交往特性,如交际双方是否平等以及社会距离的远近。关系身份时刻都在协商中,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变性。

我们认为上述对身份Goffman(1981)曾经提出交际身份的概念,主要是按信息的来源来对说话人在会话中的角色进行区分的,与本研究从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方面对身份的界定有所不同:Tracy & Robles(2013)在该书的修订版中,对身份的分类及其他章节做了一些修订,我们将另行撰文讨论。的界定充分考虑到了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不同身份侧面,也体现了对交际动态性的关注。然而,以上两类定义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Zimmerman(1998,pp.87-91)将身份区分为话语身份、情景性身份和伴随身份,后两类身份属于交际者的社会特征,但前一种属于话语角色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不同身份的区分似乎没有突出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特征。第二,Tracy(2002,pp.17-20)一方面将身份定义为情景性产物,具有动态性、个体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指出身份是在任一特定情景之前既已存在的个人稳定的特征。因此该定义与在该定义下区分的一些身份特征前后似乎相互矛盾。因为作为交际者个人稳定的特征,其身份则不能被认为是情景性产物,如说话人的国别、民族、肤色等。况且,在日常的交际中,交际者并非总是相对稳定地保持其主要身份,有些女性交际者和年长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会策略性地改变其主要身份,从而显得男性化和年轻化。

Bucholtz和 Hall(2005)在综合社会心理学、语言人类学关于身份理论的基础上对身份进行了界定,认为身份即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positioning)。该定义结合了个体的和社会的因素,指出了身份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因为定位的过程需要在社会网络中进行,需考虑各种不同的社会参数;同时定位也是心理意识参与运作的过程(Davies & Harré,1990;Harré & Van Langenhove,1999;Anderson,2009)。在以上几种定义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身份表述如下:身份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需要对他人(包括在线交际对象)和自我的社会定位。下面我们对这个定义作三点说明。第一,身份与交际需要相关,语用学关注交际者交往目的如无特殊说明,本研究中的交际目的、交际目标、交际需要表达同一层意思,即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交际目标。的实现(Leech,1983;Verschueren,2000),不同身份的建构最终都指向交际需要的实现。当然,交际需要可以是会话前既定的,也可以是随着会话的进行而确定的。交际需要还应该包括具体的语境需求和面子需要等(陈新仁,2004a)。第二,身份与交际者对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定位相关。正如Bucholtz和 Hall(2005)所述,交际者身份的选择和建构需要双向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特征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医药电话咨询会话中咨询顾问的身份建构,因此,本书将主要从咨询顾问建构自身身份入手考察其身份建构的动态顺应性,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分析咨询人的话语产出作为辅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研究没有考虑交际对象在身份建构中的能动性。相反,本研究一再指出交际主体的身份是双方互动建构的。。第三,身份是一种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作为会话中的交际者,为促成交往目标的实现,说话人总是通过对语用资源的调用产生语用力量进而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陈新仁,2004b)。

2.语用身份

如上节所述,身份是一种可供调用的语用资源,说话人会根据语境需要建构合适的身份并产出与该身份相匹配的话语以增加交际目标的实现机会。交际者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使用的交往身份构成语用身份语用身份不同于Zimmerman(1998)身份分类中的情景化身份以及Tracy(2002)分类中的交往身份。情景化身份是指特定情景中的显著身份,例如,电话求助情景中求助人需要帮助的身份即为其情景化身份;交往身份则强调交际者的交往角色,关注同一个人与不同的交际对象交往时的角色差异。身份则是交际者社会身份的语用化,是用于当下交际的动态在线身份。例如,某员工向其公司经理寻求帮助,希望提前支取半年的薪水,那么该员工需要帮助的身份即为其情景化身份,这类身份是从说话人交际目的出发作出的分类;而身份则是说话人为实现其交际目的所建构的在线身份,例如,该员工可能在求助话语中建构作为父亲的身份,表明养家糊口的压力,以获得经理的许可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交往身份则是从交际双方确定的角色所作出的分类,该例中员工的交往身份即为雇员身份,这种交往身份是针对作为经理的雇主身份而言的,并不一定与交际目的发生直接的关系。当然,该员工也可以把这种身份当作一种潜在的身份,一旦通过语言得以凸显并服务于交际目的,则构成用于当下交际的身份。,此时说话人的身份被用来作为语用资源的一部分以促成其交际需要的实现。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身份是交际者语用资源的一部分;第二,由于交际者并不是在会话的某一特定进程中同时建构多种身份,因此用于当下交际的动态在线身份才构成本研究中的身份(陈新仁,2013a;袁周敏、陈新仁,2013)。因此,本研究中分析的咨询顾问身份均指向语用身份。为清晰地展现本研究的对象,请看下例:

例2-1

(语境: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在开会商讨太空军备竞赛事宜。)

—→375.JW:Ithink,as agency head,Icantalk alittlebitofthepoliti-calfactorwithyou.

Clifton & Van De Mieroop(2010,p.2453)

该例中,JW作为总统顾问,使用“as agency head”建构其特定的身份,用以说明其具有相应的对政治因素发表意见的资格。JW建构的这种身份是情景性的,并不一定出现在会话的整个阶段,即说话人并不一定在整个会话的进程中都以这种身份讲话。其建构的目的也是一目了然,即为其下面的论述作铺垫,表明其有相应的权威或者知识对商讨的事情作出评价。

3.身份建构

身份是交际者在线使用的一种语用资源,是交际者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身份。然而,由于人们通常具有多元社会身份,在不同的交际活动中,交际者能够顺应语境为达到交际目的而使用不同的身份。那么,当交际者主要通过语言符号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们的穿着、相貌、消费行为、家庭布局、言语以及非言语行为都可以视作标识身份的符号。本研究主要关注身份建构的语言符号表达。动态建构某一在线身份时即被称作身份建构。因此本研究中的身份建构也即语用身份建构。请看例2-2:

例2-2

(语境:希腊某小学课间,Babis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1.Bahyre:Oh,Babis!Iam sowellahea-

2.Babis:Huh...

—→3.Bahyre:Iam sowellaheadofyoudu-=

4.Babis:=acc that's ok...we're not competing.For if we were competing(to finish the homework),I would have won by two thousand mistakes...

Lytra(2009,p.459)

针对上例,Lytra(2009)指出Bahyre通过凸显自己课后作业完成的进度快于Babis的事实进而建构了对方后进生的身份。显然,作为课间的闲谈,Babis的身份建构是情景性的,即Babis并非在整个会话进程中都是后进生身份,从话轮4的答语中也不难看出,Babis的应答也在挑战对方的这种身份建构。此处将该例中所描述的交际者使用不同身份参与会话的语用现象称为语用身份建构。需要指出的是身份作为交际者的重要社会心理属性,某些本质要素在会话开始之前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一定需要“建构”,如果交际者需要突显该身份特征,从文字的意义上讲,似乎使用“调用”、“选择”或者“激活”等更为合适。但考虑到建构主义是相对于本质主义而言的,本研究中身份的建构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用来概括相对于本质主义视角下身份的动态性、协商性、能动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