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建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雕塑与建筑,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盛杨

陈绳正先生是我国雕塑家行列中少有的、最为关注理论研究的一位。他不仅研究雕塑艺术和雕塑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更着重研究雕塑与建筑相互关系这个重大课题。早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读书的青年时期,他便有志于此,并显现出这方面的才华。1956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学院领导又选派他到清华大学建筑系进修,结业后长期在鲁美开设雕塑与建筑课程。此间写了很多教材和教学心得,也翻译了不少国外学者关于雕塑与建筑的理论文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城市建设和城市雕塑得到迅速的发展,陈绳正先生又创作了很多城市雕塑,更增进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0年代他编著的《建筑与雕塑》和《城市雕塑艺术》两书的出版,在我国城市雕塑蓬勃初起之际,有如带来一场雨露滋润。而现在奉献给读者的《雕塑与建筑》一书,则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特别是在他近些年来跨越四大洋、漫游五大洲,遍访世界各地古今雕塑圣地,实地考察,且有沈阳建筑大学青年学者冼宁女士的协助,积多年精心研究,始成一部新著。

这本书,不是一部雕塑专著,也不是一部建筑专著,而是两者关系的论著。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要配置雕塑,正如不是所有的雕塑都要置于建筑之上。但建筑,特别是大型的、公共性的、标志性的建筑都要有雕塑感;而雕塑,特别是大型的、公共环境中的、室外的雕塑都要有建筑感,这是它们同为三维空间形体的基本因素决定的。建筑的雕塑感不是在于建筑模仿某个具体的物象,而是建筑自身轮廓线的变化和体面起伏的组合,形成几何的抽象形体中具有意想的性格和气质。雕塑的建筑感不是把雕塑做得方块垒砌,而是雕塑自身的动态、结构、体积中贯穿一气的节奏、韵律和整体性,这是雕塑与建筑交织的内在本质。在这个本质基础上,在特定的建筑上组合雕塑,充分发挥建筑和雕塑各自的特长,互补共存,形成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结合的新形态。在这本书里,陈绳正先生正是针对这个结合的新形态,从雕塑家的角度来介绍、审视、探讨雕塑与建筑既彼此独立又血脉相连的相互关系,是非常的贴切、非常的实际。作者文笔朴素,毫无造作、玄虚的词句,深入浅出,一语了白。也看得出这是懂得石性、铁性、铜性、木性、土性,操过凿痕、斧痕、钻痕、刀痕、手痕,品知泥味、火味、铸味、锻味、磨味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在行、切中、适度的文章。但是,它也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法书籍。作者从宏观的历史纵向演变和世界范围的横向异同,从自然、地域、民族、宗教、政治、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考察、对比,撇弃种种的傲慢与偏见,论述雕塑与建筑的内因和外象,让我们认识雕塑和建筑从古老的原始年代到无尽的未来,它们生生不息的相互交织的共生关系,促进我们追求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我们所说的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对雕塑艺术来说,首指的是城市雕塑,即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与特定环境稳定结合的、构成城市景观的雕塑。城市空间和景观大多由单体建筑和建筑群体组成,包括街道、广场、花园、桥梁、车站、空港、口岸等,把城市空间延伸扩展到原野、草地、溪水、河流、丘陵、山峦,甚至海洋和天空等大自然,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环境艺术。环境艺术可以小到相对独立的面积不大的室内和室外的空间,也可以大到茫茫的旷野。雕塑要置于其间,便要与这特定的环境相联系、相和谐。这之间除了雕塑学、建筑学之外,园林学、风水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物学、环保学、地质学等都有其独特的理念和要求,需要共同来研究。环境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雕塑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如交响乐里的一个声部。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雕塑是烘托整体的配角,而在另一特定的环境里,雕塑则是领衔之君。该当配角的要当好配角,该领衔的要做好领衔,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境界。

雕塑与建筑的交织,雕塑与环境的融合,首先是基于建筑和环境的性质及功能,它是神庙、教堂、宫殿、陵墓、政厅、博物馆、大剧院、体育场这类公共建筑还是民居私宅,是纪念性、文化性的还是商业性、休闲性的,不同性质的建筑和环境,就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环境形式,要求雕塑以不同的方式予以结合。理解这种性质的内涵精神是结合的基础,离开这个共同基础,各标其异,就会损伤整体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体验到,确定某个建筑、某个环境的性质和功能,确定某个雕塑的内容,相对而言是容易的,而创造某个与它相适应而又独具特色的形式,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形式有从属内容的一面,但形式也有自身的精神和审美的属性,它有承载具体内容,移换具体内容和超越具体内容的一定的独立能量。其实,任何一个实质的内容,都不存在、也不满足仅只一种、或仅只几种表现形式来体现它。它希望,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更升华的形式来展现它深蓄的内涵。而形式,特别是艺术形式,不仅由特定内容而滋生,更多的则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无限辽阔的自然万物形态的感染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而提炼创造。我们要重视研究形式,探讨形式。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永放光辉的雕塑和建筑的杰作,无不是记载着人类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光辉业绩,与永恒存在的精美艺术形式相结合,而共同铸就人类文化、精神的强大的力量和不朽的生命。

在这些学术领域里,《雕塑与建筑》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和实例的分析评论。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才华,有公认一致的评价,也有争论不休的分歧。读来令人向往,又促人深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更远。跪在别人的脚下,我们将鼠目寸光。越是勤于学习,越是渴求知识,就越是能爬到智慧巨人的肩膀上。

我和陈绳正是同道人,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现在差不多往八十靠了。当年花甲时,我们很多人虽然先后退休了,但都不觉得老,自当风华正茂,见面时往往来不及放下手中的雕塑刀、洗净手上的胶泥就握手拥抱,三句话不到就在雕塑脚手架上爬上爬下边做边聊。而今又过了十多年,陈绳正依然精神矍铄,不减当年,真乃老当益壮。然而躬背弯腰伏案写作是非常辛苦的,难为他了,也深深感谢他奉献给世人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并期望他老树出新芽,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2010年三九第二天 于北京

(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