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榆林、延安、渭北、沿黄河西岸和大西安地区土地整治“五大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加强关中灌区、渭北旱地、陕南川道和陕北长城沿线四大粮食功能区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1025万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抓好30个粮食主产县、20个旱作农业县的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城建用地红线“三线合一”,探索耕地休耕轮作,确保粮食产销基本平衡。改造乔化果园,发展山地矮化苹果,推进果业提质增效。围绕“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布局,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打造一批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设施蔬菜、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推进菜茶产业转型升级。粮食总产1250万吨、水果2200万吨、蔬菜1600万吨,肉蛋奶分别达到135万吨、60万吨和220万吨。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开展农业百强合作社示范提升工程,鼓励和引导发展联合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分别达到10万户、6万家和4万个。
第三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关中高效农业、陕北有机农业、陕南生态农业”定位,抓好渭北苹果、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西咸新区都市农业、陕南富硒有机食品、汉中平原生态农业、陕北小杂粮等特色板块发展。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450个左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陕西省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着力培育知名品牌。围绕居民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推进果品生产小型化、种类多样化、品牌高端化,增加有机绿色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果蔬贮藏百库建设工程,完善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销运高效无缝衔接。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左右。
第四节 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用,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同盟,以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为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等,开展高产、绿色增产模式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振兴现代农作物种业,组建“专家牵头、企业主体”的育种联盟,扶持3—5家实力强、前景好的种业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强化农业大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产品配送与电商全面对接,建设智慧农业。
第五节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执法体系,强化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安全品牌占到30%以上,农产品监测抽检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专栏16 现代农业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025万亩,其中关中平原区547万亩、陕南低山丘陵盆地区183万亩、渭北台塬区179万亩、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宽谷沟道区66万亩、长城沿线风沙滩区50万亩,全省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1966万亩。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每年推行良种繁育、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增产技术攻关200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1000万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4500万亩。
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工程。每年升级改造老化果园80万亩,新建矮化苹果基地60万亩,发展山地苹果70万亩。稳定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发展秦巴浅山区猕猴桃原产地20万亩。
畜牧菜茶提质增效工程。每年建设肉牛繁育场40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50个、奶山羊养殖场50个,发展家庭牧场500个,建立优质苜蓿生产基地40万亩、专用青贮玉米生产基地40万亩;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40个、专业化育苗点20个;茶苗母穗园和繁育圃20个,认定省级标准化茶园50个。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工程。持续推行“十百千万”工程和“4+1”培育模式,每年集中扶持10家明星企业,规范提升100个示范社,扶持1000个规模经营示范农场,培育1万名职业农民。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机械化示范工程。每年实施科技研发项目20个,推广10大类主推技术,推进10项实用技术组装集成,建立20个产业集成技术示范区。实施深松整地面积2300万亩,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3个、机械化示范区75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60个,扶持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200个,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县3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0个、无公害农产品1500个、绿色食品100个、有机农产品100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