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在1960年夏
在人的一生道路和事业发展历程上,总有一个登上峰巅的辉煌时期。一九六〇年对作家柳青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那时,经过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和艰苦的埋头创作,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创业史》第一部已在前一年的《延河》《收获》上发表。单行本即将出版,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里很为轰动。
这年七八月间,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赴京的路上,我恰好同柳青一个车次。他穿一件蓝色对襟布衫,手握一把麦秸编的扇子,带着他年方六七岁的儿子。他的心情显然很愉快。到北京的当天下午,在餐厅吃饭,人并不很多,我看见前辈作家巴金径直走过来,向柳青伸出手,他们紧紧地握着。
“你的《创业史》写得好啊!”巴金笑着说,声音很响亮。
柳青带着对前辈的尊敬,有礼貌地微笑着。
虽然只是短短的会晤,但我却感到中国文学界对柳青和《创业史》的看重和期待了。
陕西省代表团住在西苑大旅社的一座二层楼上,柳青在我们工作人员隔壁,一人住一个房间。他被列为大会发言者之一,很少出外活动,除参加会议外,只是琢磨他的发言稿。常常是想好了内容,便不时到我们房间里聊一聊。又写又改,几经反复,拿出初稿,便到他的老朋友、著名戏剧作家马健翎的房间里去征求意见。那时的文代会,每晚都有演出和晚会,柳青很少去看,常常是端一把椅子,坐在凉风徐徐的阳台上去看天上的群星和地上的灯火,好像仍然在他皇甫村家里的门楼前乘凉一样。当时的记者来访问过他,他和陕西几位作家交谈的照片也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两位著名的年轻评论家正在写评论《创业史》的长篇文章,后来便一起发表在《文艺报》上。对外界的热烈评价,他完全以一种平静而又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若说他内心没有一点儿愉快和自豪,那自然不对,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睿智的冷静。
文代大会后,柳青多次说,他要夹起尾巴做人。后来,他便埋头于《创业史》第二部的写作,给自己定下了不宣扬自己,不谈什么创作经验,不拍新闻电影的几条准则;随后便是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全部捐给当地人民公社的基层组织的毅然行动。
柳青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又是三十年代加入组织的共产党员。他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坚强的党性;又坚持深入实际,尊重实践。在为人做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其文品和人品是高度统一的。在商品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柳青这样的作家更值得人们怀念。今后还会有这样的作家吗?我听见自己内心里一声深深的叹息。
1995年3月
(选自《韦昕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