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教育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新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关涉的理论前提

本研究所探讨的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影响的问题,其关涉的逻辑前提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大学一方面要服务于它所联系的社会,一方面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与个体之间产生一定的关系,介入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经社会授权后,获得了属于它自己的活动领地和范围,并能够与个体发生联系。就个体而言,每个个体都有创造和创新的潜能,个体的创新潜能在个体认知、思维、智力、知识、动机、意志力等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尽管表现的形式和水平各异。在社会活动的各种形式中,教育为个体的认知、思维、智力、知识、个性及创新水平的培养和发展在最大阈限和范围上提供了可能。各类教育共同的目标指向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方面。这一目标导向是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相联系的基础。一方面来说,每个个体创新素养充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Sternberg & Lubart,1992)。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几乎都被包容于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中,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培养人的创新素养已被确立为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教育未来的育人方向。教育为人的创新素养养成提供支持,个体的创新素养发展也有其依赖的条件,如此两方面构成了本书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为人的创新素养发展提供支持

国内外研究者的许多研究都指出教育对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积极作用。国外学者阿玛拜尔(Amabile, T.M.)、费尔德曼(Feldman, D.H.),国内学者史万兵(2004)、金一鸣(2000)、陆炳炎等(1999)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玛拜尔(Amabile, T.M.)在《创造力脉络理论》(1996)一书中,在对创造力的组成成分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指出了教育在人的创新素养发展中的作用。她所指出的创造性的组成成分是:(1)与领域有关的技能(domain-related skills),它是特定领域创造的基础,决定创造行为的总方向,具体指实施知识、特定领域的技术技能、有关领域的特殊“天赋”。阿玛拜尔指出,与领域有关的技能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先天的认知和动作技能,另一方面依赖于后天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2)与创造性有关的技能,它决定个人创新水平能否超越同领域中其他人的创新水平,包括能够促进创新的认知风格、能够产生新奇思想的内隐或外显的启发式知识、能够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工作风格。这一组组成成分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训练、个人经验和人格特征。(3)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它是一个人具备一定能力后会做什么的重要决定因素,包括对任务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对从事任务的动机的感知。这一组组成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既有的兴趣偏好和外部环境。但从根本上说,任务动机与个体所具有的能力素质相互匹配,共同作用,才构成了个体创造性发挥的充分条件,因此,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表2一方面指明了创造力组成成分的三个方面,一方面也反映出创造力组成成分中的两个方面依赖于教育,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表2 创造力的组成成分与教育的关系Amabile, T.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Westview Press in Boulder, CO:167.

费尔德曼(Feldman, D.H.)对“创造力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时,谈到了教育准备对创造力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他认为,适当的教育准备对创新潜能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学校教育积极的一面是,它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而不仅仅是特定的班级或课程要求;对于青春期或处于这个时期以后的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通过提供给他们的一系列活动与特有的环境把他们引向新的行为方式之中。良师益友是教育准备的一个方面,常常在伟大的创造力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科学上,来自更有经验的资深人士的指导和支持对许多创造者的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事实上,对教育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准备。一个学生具备多少才能才可以支持他把各种资源投入训练中去?训练应当在多大程度上是正规的?通过实习应该做多少训练?什么样的经验顺序是最优的?训练应该有多严格?工作在什么时候应该接受批判性的评价?在哪一点上,一个人才能达到经人准确指导所达到的极限?一个人如何遵循从学生转变成专业人员的发展轨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的问题都需要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地加以探讨。[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创造力手册[M].施建农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9:141-142.

对于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养成问题,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是,从现实的可能性来说,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的积累;(2)元认知的开发;(3)个体人格的养成;(4)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5)为个体创新素养养成提供激励性的环境,比如为各种创新性行为提供合作、交流、分享的机会和条件;(6)帮助学生实现从发展性创造力向生产力创造力水平的转换;(7)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提供文化刺激。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40.

在促进人的创新素养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教育以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和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为目的,而人的各种能力素质及主体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是促成这些条件形成的源泉。

(二)创新素养养成依赖彼此关联的六种资源的汇合

斯腾伯格与他的助手卢伯特(Sternberg & Lubart,1991)在对以往的关于创造力构成成分的其他理论以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试图对以往各种创造性理论强调人的创造力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不完整的缺陷加以改进,对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做出比较完整、全面的阐释和分析。斯腾伯格他们认为,创造或创新就如市场投资一样,将人的能力、精力投入那些人们尚不知道或尚不感兴趣的想法上,但这些想法蕴含巨大的创新潜力。这些想法被首次提出时,会遇到阻力,但逐渐地会显示出其价值,被人们所熟悉。这种以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创造出高价值的事物的方式就是创造力的投资。根据投资理论,实现创新需要六种特征分明但彼此关联的资源的汇合,这六种资源指:(1)智力过程(intelligence process),它是指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输出过程,可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2)知识(knowledge),它指有关的经验体验体系和知识结构。(3)思维风格(thinking styles),也称立法式风格(legislative style),即指智力活动的风格或倾向性,比如保守或创新、全面或部分等。(4)个性特征(personality),指具有创新性的人所具备的忍受模糊的能力、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意愿、自信等人格特征。(5)动机(motivation),即指任务中心而不是目标中心,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6)环境线索(environment),即指可以通过传播、评价、支持和修正这些创造思想来支持创造。这六种因素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共同对人的创造力发展发生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人的创新素养不只具有一种简单的行为方式,不只发生于无意识的某个动力学水平上,不只表现为个体的一个或某些显著特质,也不只是出于适应性的目的,创新素养与人的其他素养一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受多因素影响。在关于创新发展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到知识、智力因素、人格因素、动力基础对创新素养的支持作用。除了谈到以上方面,也有研究者对人的主观性、直觉、潜意识思想、顿悟、思维发散、转化的力量和有效性进行了重新认识(Barron,1995)。Barron, F.(1995). No Rootless Flower:An Ecology of Creativity. Cresskill, NJ:Hampton.对与创新素养发展可能相关的家庭情况、教育准备、各种领域专业、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的关键特征,另外还有其他尚未确定的方面也都给予了关注和讨论(Feldman,1990)。Feldman, D.H.(1990). Four Frames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104-111.当然,要取得创新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实践、再实践(Guilford,1986)。Guilford, J.P.(1986). Creative Talents: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Bearly Limited Buffalo, New York: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