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熙怡出书了,真诚祝贺。
我跟熙怡是中美两个大学的同学。我们都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77级本科生,1978年3月成了同系同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读博,我们师出同门。他虽然小我一岁,但早去康大2年,当然是师兄。
熙怡是清华才子。1977级大学生非常特殊,年龄相差大,入学前的学历和程度非常不同。因此,清华设立了免修制度。每门课开课前,如果能通过标准颇高的免修考试,就可以免修这门课,省下时间修程度更高的课。熙怡通过了高等数学和英语两门主课的免修考试,在自动化系无人企及,是当之无愧的高材。
熙怡、利宁夫妇的智慧基因遗传给了两个女儿,父母没费心,女儿们都进了哈佛,毕业后从事金融投资和医学研究,羡煞清华同学们。
熙怡在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对事物观察入微,深度思考,无论在清华和康大读书,还是在波士顿高科技企业工作,不但研究成果水平高,而且常从哲学高度和理工思维,关注社会问题,还经常与人探讨争论,被夫人戏称为“家庭哲学家”。
熙怡毕业于中美两所名校的本科和博士,出本书应该是小菜一碟。但这本书与众不同。
作者基于美国许多著名的法律案例和社会事件,从看似悖论的结果中,深度分析思维和体制导致的必然,值得读者深思,也为读者深度了解美国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
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似乎已经不成问题。但深度了解文化差异,避免误解,有时还真不容易。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曾撰文,挖苦美国现任总统,搞不清楚美国最重要盟友之一的国家总理姓名,竟当面称人家“晋三总理”。克鲁格曼完全是从美国文化和英文语境出发。因为在英文中,头衔、官职和尊称只能加在姓上,不能加在名上。称克鲁格曼只限于书面第三人称,当面要么正式称克鲁格曼教授或克鲁格曼先生,要么熟人间直接叫保罗。但到了国内的中文语境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称贾雨村市长为“贾市长”,表示正式与尊重;也完全可以称“雨村市长”,表示亲切,彰显贾雨村市长亲民。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某种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照搬到其他文化中就不一定适用了。我想,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本书中案例分析,让读者深度了解美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随之相伴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思考适合自己的法律和制度。
再次祝贺缪熙怡博士的大作发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
2018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