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1.1 概述
信息技术革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国将网信事业作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方向,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持续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相关工作,加快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建设网络强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1)光纤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国宽带用户普及率持续快速攀升,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78亿户,固定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8.9%。中国的光纤化进程基本完成,千兆宽带示范活动已全面展开,光纤网络所覆盖的家庭累计达到11.7亿户,光纤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28亿户,占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87.5%。高速率宽带加快普及,主流宽带接入速率已迈进50Mb/s时代,平均下载速率已接近全球第一梯队。
(2)移动宽带建设快速推进。中国持续深入推进4G 网络建设,网络覆盖深度和覆盖广度取得显著进展,已覆盖超过98%的全国人口。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4G基站总规模超过340万个,移动宽带普及率达到90.4%,4G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达到73.5%,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移动流量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迅速攀升并已超过4GB。全面参与5G国际标准制定,5G技术研发试验取得积极进展,构建了全球最大5G试验外场,明确5G频谱规划,启动垂直行业领域5G应用的融合创新。
(3)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稳步推进。2017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简称“中办”)、国务院办公厅(简称“国办”)公开发布《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协同推进 IPv6规模部署。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IPv6用户已达到1.8亿户。网络、终端、运营支撑系统等IPv6升级改造进展较快,IPv6网络基础基本具备,网站、手机应用等支持IPv6的比例有待提升。
(4)国际通信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国际通信传输网络和海外网络接入线(PoP)点初步覆盖全球。中国在六大洲的32个国家/地区共部署了119个海外PoP点。实现8条国际海缆登陆,拥有海缆容量共计29.1Tb/s,整体利用率达到47%;已经与12个周边国家建立跨境陆地光缆系统,跨境陆地光缆系统共44个,陆地光缆容量共计38.1Tb/s,整体利用率达到43.2%。
(5)电信普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行政村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7.4%,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行政村接入4G比例达到95%,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94%。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应用加速推广,网络扶贫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坚强后盾。
(6)互联网基础资源稳中有增。截至2018年8月底,中国已分配IPv4地址约3.4亿块,占全球已分配IPv4地址总量的9.3%,全球排名第二。中国已分配的IPv6地址总量约27 703块(/32),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域名注册量达到4 765.5万个。其中,“.CN”保持平稳增长趋势,“.CN”和“.COM”维持主导地位。
1.2 宽带网络
1.2.1 高速率宽带加速普及
1.提速降费活动深入推进,宽带服务加快普及
宽带网络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基础设施,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持续快速攀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78亿户,固定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8.9%。
2014—2018年中国固定宽带用户发展情况如图1-1所示。
2.光网城市基本建成,千兆示范活动全面展开
到2017年年底,中国的光纤化进程基本完成,光网改造效果显著,老旧小区光网改造基本完成。截至2018年6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光纤网络所覆盖的家庭达到11.7亿户,光纤网络端口总数接近4.7亿个,城市家庭基本全部实现光纤到户网络覆盖,农村地区行政村通光纤的比例达到96%。部分城市已经启动千兆网络建设,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陆续发布千兆网络建设计划。2017年,中国电信开展百城“千兆示范”活动,已经在上海、北京、成都、无锡、雄安、广东、安徽、云南等全国多地开展千兆宽带接入服务。目前,上海已经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成为“全球千兆第一城”。
图1-1 2014—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固定宽带用户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3.光纤接入成为主流,高速宽带提升显著
固定宽带用户加快向光纤网络迁移,光纤成为主要接入方式。截至2018年6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78亿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28亿户,占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87.5%;xDSL用户占比进一步萎缩到2.57%,LAN用户占比下降到9.95%。从全球来看,中国光纤宽带发展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光纤到户渗透率已经超过了韩国(76.8%)、日本(76.7%)、美国(12.6%)等发达国家。中国按技术分类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变化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按技术分类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固定宽带用户加快向高速率迁移,平均下载速率稳步提升,主流宽带接入速率已从8Mb/s迈向50Mb/s时代。2016年年底,中国仅有40%左右的用户使用50Mb/s及以上速率的宽带产品。到2018年6月底,使用50Mb/s及以上和100Mb/s及以上速率宽带产品的用户总数分别突破3亿户和2亿户,占比分别达到80.5%和53.3%,中国宽带用户普遍进入高速时代。不同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变化如图1-3所示。
中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已接近全球第一梯队的速率。根据宽带联盟2018年第二季度发布的《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中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1.31Mb/s,全国固定宽带用户进行网页浏览的平均首屏呈现时间为0.98s,网络视频的平均下载速率为18.81Mb/s,与Akamai 互联网连接状况报告显示的先进国家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处于同一水平。
图1-3 不同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1.2.2 移动宽带快速发展
1.4G网络高度普及
中国持续深入推进4G 网络建设,已覆盖超98%的全国人口。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4G基站总规模超过340万个,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总数达12.6亿户,人口普及率达到90.4%;其中4G用户数达到11.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73.5%,4G用户渗透率已经进入全球前列。受4G 用户持续增长、流量资费稳步下降、各类应用广泛普及的共同作用,移动流量消费将保持高速增长,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迅速攀升,2018年6月份DOU超4GB,同比增长173%。
2013—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变化如图1-4所示。
图1-4 2013—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变化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2.积极推进5G技术发展
当前,中国的5G 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大规模天线、先进编码、新型多址、网络架构等5G 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协同国外产业界在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统一框架下开展5G国际标准制定,研究并推进更多中国创新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5G 标准。同时,加快推进5G研发试验,构建了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已完成第二阶段技术方案验证和第三阶段试验规范,并启动测试环境建设。在频谱规划方面,已基本明确5G 目标频段,正积极推动相关频率规划方案出台;6GHz以下相关频率已用于技术研发试验,6GHz以上两个目标频段已公开征集5G使用意见。
3.电信运营商全面推进5G规划
电信运营商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引领作用,加大投入引领产业发展。中国电信在2017年发布了《中国电信5G创新示范网白皮书》,力促2020年实现5G规模商用;2018年明确5G建网思路,首先面向增强移动宽带(eMBB),优先采用独立组网(SA),将支持全模全频全网通。中国移动在2017年成功实现全球首个3GPP R15标准的端到端5G新空口系统互通;2018年发布5G商用产品样机及测试成果,明确5G规模试验端到端技术要求,并联合全球20家终端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启动“5G终端先行者计划”。中国联通在2017年完成5G 端到端网络架构关键技术的布局,完成5G开放实验室(5G Open Lab)的建设;2018年发布《中国联通 Edge-Cloud 平台架构及产业生态白皮书》,并启动中国联通 Edge-Cloud大规模试点。2018年,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计划在12个城市开启5G试点。
4.设备和终端企业布局5G市场
华为是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引领5G 标准的制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其极化码(Polar Code)方案入选全球5G技术标准之一,于2018年年初正式发布了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5G商用终端——华为5G CPE,成为全球首家可以为客户提供端到端5G 解决方案的公司。中兴目前已申请专利超过1 500件,技术实力也逐渐得到海内外运营商的普遍认可,首创的Pre 5G产品已经在40多个国家60多张网络中实现部署,并于2018年4月联合中国移动打通了基于3GPP R15标准的首个5G电话,正式开通端到端5G商用系统规模外场站点。
1.2.3 IPv6规模商用部署起步
1.IPv6规模部署计划启动
2017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发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协同推进IPv6规模部署。福建、四川、河北、天津、广东、新疆、山东、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响应,率先出台地方实施方案,推动IPv6行动计划落地实施。
2.基础产业环节能力基本具备
网络设施基本具备端到端IPv6业务开通条件。基础电信企业加快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固定终端及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新建网络设备基本都支持IPv4/IPv6协议。在骨干网方面,中国电信骨干网全部开启IPv6;中国移动骨干网全部完成IPv6升级改造;中国联通骨干互联网设备全部支持IPv6。在城域网方面,中国电信完成96%城域网改造;中国移动在北京等10个省(直辖市)已开启IPv6功能;中国联通IP城域网IPv6支持率达97%,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青岛等城市可提供固定宽带网络 IPv6服务。在 LTE(Long Term Evolution)端到端访问方面,中国电信已开通156个城市移动网络,已为LTE用户分配IPv6地址;中国移动在北京、河北等24个省(直辖市)的142个城市已完成LTE端到端改造,具备LTE IPv6用户访问能力;中国联通的LTE全网已完成IPv6版本升级,在北京、广东、山东、湖北等15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城市(城区)提供LTE网络IPv6数据服务。在互联互通方面,基础电信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5个骨干直联点已开通IPv6网间互联带宽,共3.5Tb/s。
1.2.4 国际网络布局持续优化
1.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持续增长
2017—2018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6月底,已达到7.28Tb/s,是2013年同期的4倍多。但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偏低,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0.02Mb/s 每固定宽带用户。
2013年第二季度—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宽带增长情况如图1-5所示。
图1-5 2013年第二季度—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2.国际业务出入口布局总体稳定
中国国际业务出入口已着手部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且呈东、南、西、北四面分布的整体格局。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有全业务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承载中国面向世界各国/地区的国际语音业务、国际专线业务和国际互联网业务;在乌鲁木齐、昆明、南宁、哈尔滨、呼和浩特分别部署了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蒙俄及远东地区等周边特定区域的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承载中国面向这些区域的国际语音业务和国际专线业务;在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呼和浩特部署了互联网业务转接点,承载周边国家/地区面向全球的互联网转接业务。在统一的顶层架构设计下,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沿边省份增设了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扩展了部分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的业务范畴和海外疏导区域。
3.海外网络互联初步覆盖全球
海外PoP点是中国通信网络的境外延伸,实现国际业务在境外落地和海外路由疏导。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2个国家/地区总共部署了119个海外PoP点。其中,在亚洲部署的海外PoP点数量最多,占中国海外PoP点总量的50%左右,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地区是主要部署区域。除亚洲外,北美洲和欧洲是中国海外PoP点部署比较集中的区域,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PoP点数量较少。
4.国际传输电路初步通达全球
中国国际传输网络主要由国际海底光缆和跨境陆地光缆组成,通过国际通信信道出入口与国内网络对接。在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6月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登陆国际海底光缆上拥有的容量共29.1Tb/s,整体利用率达到47%。同时,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也积极参与亚非欧1号(AAE-1)、新港美等在香港地区登陆的国际海底光缆建设,以及亚欧5号(SMW5)等其他非登陆海底光缆建设,扩展国际电路通达方向和承载能力。在跨境陆地光缆建设方面,中国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12个周边国家建立跨境陆地光缆系统。截至2018年6月底,跨境陆地光缆系统共44个,跨境陆地光缆容量共38.1Tb/s,整体利用率达到43.2%。
1.2.5 空基网络技术取得突破
1.“天通一号01星”实现自主移动通信卫星零突破
2016年8月,静止轨道S波段“天通一号01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正式运行。“天通一号01星”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其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可为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救援、旅游科考等多个领域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支持语音、短消息和数据业务传输。目前,“天通一号01星”已经在青海等省开始商用,面向应急通信、野外作业、野外及海洋物联网应用等从业人员开放,提供语音通话、短信收发等功能。
2.浮空平台通信技术在应急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浮空平台通信技术作为地面网络的有效补充得到持续发展,在应急通信、机载通信等特定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目前,中国浮空平台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应急场景下的小型通信基站领域。其中,系留式无人机应急通信高空基站已具备规模商用条件。中国移动在湖南、北京、内蒙古等多地对系留式无人机应急高空基站进行了测试,无人机应急高空基站可以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为灾区提供VoLTE(Voice over Long-Term Evolntion)及数据业务等通信保障,覆盖范围可达50平方千米,同时为5 400个手机用户提供即时通信。该系统具备抗强风和抗风沙干扰的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通信保障任务,为恢复灾区通信提供了更加快速便捷的新思路。在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灾害和南方水灾中,中国移动运用无人机高空基站,24小时不间断地为当地手机用户提供即时通话、上网等通信服务,及时保障了应急抢险队伍和灾民的通信需求。
1.2.6 电信普遍服务深入推进
1.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进入深化阶段
中国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工作,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开展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已组织开展三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万个行政村开展光纤到户建设和升级改造,对未通宽带的行政村进行光纤覆盖,对已通宽带但接入能力低于12Gb/s的行政村进行光纤升级改造。2018年5月,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财政部和工信部继续深入推进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启动第四批试点,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的4G 网络建设,重点面向无4G 网络覆盖的偏远行政村、重点边疆和海岛等边远地区,提高重点地区4G网络的覆盖率,进一步解决电信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农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显著提高
电信普遍服务开展以来,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能力和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进村入户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行政村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7.4%,行政村通光纤的比例达到96%,行政村通4G的比例达到95%。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重庆等省(直辖市)行政村通光纤和4G 的比例都达到100%。预计到2018年年底,三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全部完成后,全国超过98%的行政村将实现通光纤,均提供100Mb/s的接入服务能力。2016—2018年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情况如图1-6所示。
图1-6 2016—2018年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3.网络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2018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拓展网络覆盖工程,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网络扶智工程,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计划,开展网络扶智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信息服务工程,加快建设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网络公益工程,开展网络扶贫助学行动,鼓励更多网信企业参与网络扶贫行动。2018年5月,工信部印发《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优先支持深度贫困的地区和工信部所属的定点县、片区县,以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村光纤宽带网络延伸和4G 网络覆盖。力争到2020年,全国12.29万个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村的宽带网络覆盖比例超过98%。电信普遍服务前三批试点活动已经支持4.5万个贫困村的光纤建设,截至2018年6月底,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4%。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解决400多万个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严重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推进贫困地区远程医疗全覆盖,全国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地级市和1 808个县的1.3万余家医疗机构。优先覆盖所有贫困县,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县下沉。
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将电信普遍服务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机结合,大力推广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网络扶贫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的作用。随着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的不断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正在全面普及,推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益农社、网格E通、农技宝等农业信息化应用得到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逐渐普及,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信息化应用向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延伸,信息服务进一步融入农村生活。
1.3 应用设施
1.3.1 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处于发展上升期
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是服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基础设施。随着“互联网+”等战略深入推进,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创业创新、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相关设施的建设总体处于上升期。
1.多方入手完善数据中心发展政策环境
1)持续引导数据中心资源布局优化
根据数据中心产业特点,中国将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划分为四类地区,鼓励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特别是以灾备等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为主的数据中心,重点考虑气候环境、能源供给等要素进行选址布局。在政策指引下,中国贵州、内蒙、宁夏等能源富集、气候适宜的地区积极吸引数据中心产业落地,进一步优化了全国数据中心布局,降低和缓解了东部地区数据中心密集、能源与安全问题突出等现实矛盾。伴随着市场、技术、业务等形势变化,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偏低等新的矛盾出现,工信部组织编制了《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发展规划》,以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数据中心资源布局的积极引导。
2)大力推进“企业上云”行动,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云平台
工信部在2017年3月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提出支持地方主管部门联合骨干云计算企业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软件企业开发各类SaaS(Software-as-a Service)应用,以工业云、政务云为切入点,加快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具体的企业上云实施目标。2018年7月,工信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从实施上云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支撑服务等层面为推进企业上云提出了细化指导意见,明确了企业上云的整体工作部署。
2.中国数据中心资源供给量快速增加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两化融合、“互联网+”等战略深入实施,中国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增长阶段。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数据中心建设,IDC资源供给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建成IDC机架110万架,同比增长25%。其中,基础电信企业已建机架规模占全国总体机架规模的65%,达到71.5万架;第三方IDC企业已建机架规模达到38.5万架,占比为35%。
3.东部地区是中国数据中心资源的主要聚集地
东部地区客户数量巨大、信息化水平高,数据中心需求旺盛。中国东部地区互联网用户密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见图1-7),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互联网用户最为密集。同时,东部地区信息化程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从互联网网站数量来看,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内地互联网网站数量达到474万个[1],其中74%分布在东部地区。尽管东部热点城市受土地及能源成本等因素制约,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但投资热情不减、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在持续。
图1-7 中国互联网用户及网站密度区域分布
4.重点企业不断加快数据中心及云服务资源全球化布局
中国电信最早启动全球化布局,它分布在全球的数据中心数量超过700个。中国电信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电信运营商,与全球超过100家业务领先的互联网运营商建立了网络互连关系,在中国境内拥有400多个数据中心,在境外拥有13个自有数据中心和超过300个合作性数据中心机房;与全球80多家运营商开展合作,数据中心遍布亚太、美国和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如图1-8所示。阿里云也在全球部署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平台设施(见表1-1),目前它在全球有11个地域节点和44个可用区;通过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计算支持。
图1-8 中国电信全球数据中心布局
(数据来源:中国电信国际公司)
表1-1 阿里云全球云计算平台设施布局
续表
(数据来源:Synergy Research Group)
1.3.2 内容分发网络(CDN)产业在竞争中发展
1.新技术新应用驱动CDN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多媒体内容及移动应用数量激增,网民在线时间及网络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尤其以虚拟现实(VR)、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应用推动网络流量暴增,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也为CDN市场的扩张提供潜在动力。CDN与云计算、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大幅提升网络资源管理效率及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网络用户体验,推动CDN市场优质增长。根据赛迪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CDN市场规模为136.1亿元,同比增长29.1%;预计2019年中国CDN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35%以上。
2.CDN产业健康的市场秩序正在形成
自“互联网+”计划和“宽带中国”专项行动推进以来,中国发布了多项促进CDN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和分发能力,实现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与宽带网络协同发展。政策环境的优化让中国CDN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CDN行业市场秩序的维护力度。《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年版)》正式单独列出内容分发网络业务,作为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明确了内容分发网络业务的内涵和相关管理措施。截至2018年8月底,工信部已经向181家经营者发放“内容分发网络业务”的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1.3.3 窄带物联网设施规模部署
移动物联网技术为中国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2017年6月,工信部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在政策的引导下,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形成了发展物联网的产业合力,率先实现了物联网基站大规模部署。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蜂窝物联网连接数量达到4.83亿户,NB-IoT基站近57万个,NB-IoT应用示范也在加速推进。从2018年起国内对NB-IoT设备开展进网管理,截至2018年6月底,共核发NB-IoT设备进网许可证29张,全部为NB-IoT无线数据终端。
2017年1月,中国电信发布基于3GPP标准的NB-IoT V1.0网络版本;2017年第一季度,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四川和河南7省(直辖市)的12个城市开展大规模外场测试:同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建成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商用NB-IoT网络。同时,中国电信积极开始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验证测试,截至2018年8月底,eMTC已在20多个城市试商用,将根据标准、产业成熟情况,适时全面引入eMTC商用。
2017年年底,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 NB-IoT 基站规模如图1-9所示。
图1-9 2017年年底中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NB-IoT基站规模(单位:万个)
2017年1月,中国移动在江西省鹰潭市建成了第一个覆盖全域的NB-IoT网络;2017年上半年又陆续在杭州、上海、广州、福州4个城市开展NB-IoT的规模试验,然后逐渐拓展至其他重点城市。中国移动致力于同步推动NB-IoT与eMTC协同发展,推动实现技术互补、产业共进。2017年年初,中国移动联合爱立信和高通启动国内首个基于3GPP标准的eMTC端到端商用产品的实验室测试,目前已在多个城市进行eMTC网络小范围部署和验证。
2017年,中国联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0余个城市率先开通了NB-IoT试点。2017年9月,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作为中国联通的第一个省级NB-IoT网络正式全面商用。中国联通于2017年2月在北京等城市开通了eMTC试验网,目前正在推进基于eMTC的物联网应用,在2018年适时进行eMTC的商用部署。
1.3.4 互联网资源位居世界前列
1.IPv4地址量居全球第二,粤、京、浙分别名列国内前三
截至2018年8月底,中国已分配IPv4地址约3.4亿块,较2017年增加2 000万块左右,占全球已分配IPv4地址总量的9.3%,排名全球第二,但与美国16.06亿块的地址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使用区域看,广东(粤)、北京(京)、浙江(浙)位居全国各省(直辖市)IPv4地址数量的前三名。
中国IPv4地址使用情况如图1-10所示。
图1-10 中国IPv4地址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IPIP.net)
2.IPv6地址量居全球第二,通告率[2]较去年大幅提升
截至2018年8月底,中国拥有IPv6地址总量约为27 703块(/32),较2017年同期增长29.98%,仅低于美国的45 273块(/32)IPv6地址,居全球第二位。自2017年年底《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动IPv6规模部署,中国IPv6通告率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8月底,中国IPv6通告率为9.9%,较2017年同期的0.57%增长了17倍。
3.域名注册市场发展放缓,.CN和.COM维持主导地位
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域名注册市场延续前期调整趋势,域名注册量同比下降2%,达到4 765.5万个。其中,“.CN”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域名注册量约为2 140万个。中国域名注册量排名前10的顶级域包括国家顶级域“.CN/.中国”、3个传统gTLD和5个新gTLD,占中国域名注册市场的91.5%份额。
图1-11 中国域名注册量排名前20的顶级域市场规模(单位:万个)
(数据来源:CNNIC、ICAN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