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叮砰巷代表人物

在叮砰巷歌曲的发展过程中,犹太人音乐家在歌曲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九世纪末,大量犹太人移民来到美国,其中有一半以上留在了纽约。他们凭借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在叮砰巷歌曲的创作队伍中引领潮流。例如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杰若米·科恩(Jerome Kern)、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这些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都是犹太人后裔。

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

figure_0029_0004

欧文·柏林(Irving Berlin)于1888年出生于俄罗斯,1893年随家移民美国。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却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音乐剧,一生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和十九部音乐剧,还为十八部电影作曲及配乐。如歌曲《双荚相依》(Cheek To Cheek)、《永远》(Always)、《怀念》(Remember)、《蓝天》(Blue Skies)、《海有多深?》(How Deep Is The Ocean?)、《天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娱乐至上》(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等。欧文·柏林的产量虽高但是他却不识谱,不会记谱,写歌时,他以一个手指在钢琴上找旋律,由助手在一旁做记录。

1907年,他到唐人街的一家酒吧做侍者和歌手并开始尝试作曲,在那里他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首歌曲《来自晴朗意大利的玛丽》(Marie from Funny Italy)。1911年,他凭借一曲《亚历山大的拉格泰姆乐队》(Alexander’s Ragtime Band)闻名全国。1919年,他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出版公司,并且与人合伙在百老汇近郊第45街建立歌舞剧院,专门演出他谱写的音乐剧。经济大萧条初期,他的创作量锐减,但他创作的轻快歌谣却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躲避现实烦恼的心灵慰藉,这些歌曲包括《再来一杯咖啡》(Let's Have Another Cup of Coffee)、《热浪》(Heat Wave)、《复活节游行》(Easter Parade)、《这不是个可爱的日子吗?》(Isn't This a Lovely Day?)等。

欧文·柏林创作的最有影响的歌曲是《白色圣诞》(White Christmas),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直到1942年,它作为电影《假日旅店》(Holiday Day)的配乐出现时,才被大众所熟知。在音乐剧方面,他于1946年创作了一部非常成功的音乐剧《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e Get Your Gun),随后于1949年和1950年接连创作了《自由小姐》(Miss Liberty)和《称我夫人》(Call Me Madam)两部音乐剧,使其在音乐领域享有盛名。

美国著名作曲家杰罗姆·科恩曾对欧文·柏林做过这样的评价:“在美国的音乐史上,无法为欧文·柏林排次位,因为他就是美国音乐本身”。1968年,欧文·柏林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1989年9月22日在睡梦中平静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科尔·波特(Cole Porter)

figure_0031_0005

科尔·波特,1891年6月9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秘鲁。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小提琴和钢琴的训练,在十岁时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鸟儿之歌》(Song Of The Birds)。1902年,他母亲帮助他出版了第一首作品《食米鸟华尔兹舞曲》(The Bobolink Waltz)。1905年,他进入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专科学院接受教育,1913年他考入耶鲁大学,从那时起,他的创作天赋开始得到展露。

波特既创作叮砰巷歌曲也是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他于1929年创作了《五千万法国人》(Fifty Million Frenchmen)奠定了他精致华丽的创作风格,随后于1930年创作了《纽约客》(The New Yorkers),1934年创作了《万事成空》(Anything Goes),进一步巩固了他在音乐剧领域的地位。1948年,由他创作的《凯特,吻我》((Kiss Me,Kate)堪称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之作。在歌曲创作方面,他的歌词机智、诙谐,极具个性,其中像《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跳起比津舞》(Begin the Beguine)、《让我们开始做吧》(Let's Do It)等歌曲影响甚大。

1960年,耶鲁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荣誉,1964年他在好莱坞逝世。

杰若米·科恩(Jerome Kern)

figure_0032_0006

杰若米·科恩,1885年1月27日出生于纽约,他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十几岁就能熟练演奏复杂的钢琴乐曲。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了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的创作理论,并开始尝试为学校和一些小规模的剧团进行歌曲创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为了熟悉音乐创作的整个流程,科恩在与音乐创作密切相关的出版行业找到了工作,他先是在爱德华·马克(Edward Mark)的音乐出版社工作,后来又转入麦克斯·德雷福斯(Max Dreyfus)出版社。在那里,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才能,利用出版社的便利条件,进行个人创作。同时,他通过出版社的平台结识了一些音乐界名流,争取到了一些为音乐喜剧创作歌曲的机会。

科恩早期的创作主要以模仿和改编为主,赫伯特和乔治·科汉的音乐喜剧对他的早期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早期的作品基本属于音乐喜剧和滑稽剧的范畴,另外多为改编之作,主要是对英国的音乐剧进行改编,然后加入一些自己创作的歌曲,例如《英国女子戴西》(An English Daisy)、《威克汉的威克斯先生》(Mr Wix of Wickham)和《银拖鞋》(The Silver Slipper)。

科恩的创作才华在1917年得到了全面展现,他一年之内先后参与了《哦,男孩》(Oh,Boy!)、《怀念1917》(Miss 1917)等五部音乐剧作品的作曲。此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演艺船》(Show Boat)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标志着音乐剧新时代的到来。这部剧讲述的是密西西比河上一艘流动剧院船上发生的故事,开创了黑人题材音乐剧的先河,剧中除了名曲《老人河》(Old Man River)之外,还有《吻》(Bill)、《不由得不爱我那个汉子》(Can't help Loving Dat Man)、《假装》(Make Believe)、《我为何爱你》(Why Do I Love You?)等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figure_0033_0007

理查德·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皇后区的阿文诺的一个俄罗斯犹太人移民家庭,家中排行第二,父亲是一名医生,而母亲来自一个营商家庭,家境不俗。六岁起受母亲的感染,罗杰斯便开始学习钢琴,同时父亲和祖父母也非常喜欢唱歌和音乐,罗杰斯自小便跟随他们欣赏音乐会,并接触各类型的音乐。

十四岁时,他第一次尝试写歌。1925年,他创作的《曼哈顿》与《多愁善感的我》上演后,开始逐渐被公众所认识。1920年代晚期与1930年代早期,他创作的音乐剧只获得一般成绩,但剧中的歌曲很动听,并且单独地取得了成功。1942年之前,罗杰斯和词作家劳伦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此后又同奥斯卡·哈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一直合作到1960年。

1943年,罗杰斯创作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Oklahoma)成为音乐剧的辉煌之作。此后,他又于1945年创作了《天上人间》(Carousel),1949年的《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1年的《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1959年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等经典音乐剧。在歌曲方面,《蓝月亮》(Blue Moon)以及《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Edelweiss)、《哆来咪》(Do Re Mi)等歌曲为中国听众广为熟知。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figure_0034_0008

乔治·格什温,美国著名作曲家,1898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曾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剧、音乐剧。他的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起来,使美国爵士乐和欧洲古典音乐得到了良好结合。

早年,格什温曾在叮砰巷(Tin Pan Alley)为一家出版商推销歌曲。1919年,他凭借一曲《斯万尼》(Swanee)蜚声全国。1924年,他为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的爵士音乐会创作了《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获得巨大成功。接着,他又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古巴序曲》(Cuban Overture)。1935年,他创作了描写黑人生活的音乐剧《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达到了创作顶峰,剧中的著名唱段《夏日时光》(Summer Time)、《我爱你波吉》(I Love You Porgy)、《我一无所有》(I got Plenty of Nothing)等歌曲后来被众多爵士歌手竞相翻唱,成为经典之作。

1937年夏天,格什温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

figure_0035_0009

弗兰克·辛纳特拉是二十世纪美国流行乐坛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人曾将其与“猫王”(Elvis Presley)和披头士(The Beatles)并称为二十世纪流行音乐三巨匠。

辛纳特拉出生于1915年12月12日,1939年起先后加入哈瑞·詹姆斯(Harry James)、托米·多希尔(Tommy Dorsey)的爵士乐团担任主唱,1942年以个人名义单飞,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

他虽未受过正统音乐训练,但却以一副浑然天成的好嗓音和个人表演魅力,将百老汇、叮砰巷、流行歌、爵士乐等曲风相融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从1941年起,辛纳特拉获奖无数,其中包括九座“格莱美奖”,并于五十岁时获得了“格莱美”终生成就奖。

1998年5月14日,辛纳特拉因心脏病去逝,享年八十三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与我一起飞翔》(Come Fly With Me)、《他们不能从我这里带走》(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我可笑的情人节》(My Funny Valentine)、《我把你踢出局》(I Get A Kick Out Of You)、《白天与黑夜》(Night And Day)、《我爱巴黎》(I Love Par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