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工人家庭,上过初级教会小学,做过苦工,1919年进发电厂当锅炉工的助手。同年乌克兰得到解放,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青团,参军并奔赴前线,1920年因重伤复员。大病初愈后进入铁路工厂当助理技师,1923—1924年在边境地区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1924年入党,1927年病情恶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为表彰他的不朽功绩,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暴风雨中所诞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6年完成,同年12月22日病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是作家本人,两人的经历和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这是小说,而不是传记。小说以作家本人的经历为情节基础,但描绘的是经历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代共青团员的光辉斗争历程。正如作家本人所指出的:“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种自传性的文件,即是说,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我的小说,首先便是艺术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我实际的材料。但是,说这是文件则不对。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譬如,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的创作过程》,载《苏联作家谈创作经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小说保留了传记的素材,采用了艺术典型化的手法,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在保尔·柯察金的身上集中了一代新人的性格特征。这是苏联文学中最卓越的英雄形象,正如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所说:“这个人物以其全部面貌,同许多俄国和外国作家小说中生动描绘的19世纪的青年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要再次强调,我认为整个苏联文学中暂时还没有如此纯洁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这部闪烁着崇高理想光芒、洋溢着生活激情的经典之作,是特殊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一部超越时代局限的优秀励志作品。小说问世不久,便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并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它被誉为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是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经典佳作,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长销不衰。1942年被译介到中国,是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保尔·柯察金也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文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