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美院雕塑研修班让我的雕塑生涯走向正轨
我在中国美院雕塑系学习了五年写实雕塑,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塑家,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艰苦的奋斗。本科五年,我在思想上对写实雕塑的认识有些模糊,自己的风格还不够稳定,往往动手前期想法很好,最终完成的作业却是另一副模样。这说明我的雕塑功底还不够,对事物的认识还很表面,缺少坚实的思想支柱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雕塑技术,我于2000年考入中国美院雕塑硕士研修班,在潘锡柔、达溜生老师的指导下,又扎实地学习了两年写实雕塑技法,每天开着摩托车去上课,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旷课,认真完成课堂上的每一件雕塑作业,现在工作室保存的大部分雕塑写实作品都是读研修班时的作业。写实雕塑具体章法如下:
(1)服从人体中的各类结构和肌肉走向,以结构和肌肉为基本点,进行深入的塑造。结构和肌肉走向并非概念化、形式化的雕塑手法,要根据每个人的结构特征和肌肉形态,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找出该人物形象的形体结构与肌肉起止,进行有步骤、有思想的深入刻画。有许多同学把上课老师的话当“圣旨”,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不加以分析和理解,结果做出来的雕塑往往成为解剖结构,这就是学院派的“唯结构论”。这种学生一辈子也成不了雕塑家,往往离开课堂模特就无法完成写实雕塑。当然,写实雕塑中结构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作品应是理性结构与形象感觉的综合体,偏重哪一方都无法完成写实作品。
(2)雕塑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反复磨合的研究过程。雕塑是一种手工创作过程。写实雕塑以尊重客观形象为前提,但并非人体翻模。要找到对人物形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塑造过程中,容易被人物表面的理性东西所控制,这里的理性即人物固有的结构和肌肉走向。理性要服从感性,感性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初步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的精华,如果丢失了这种感觉,那么雕塑作品就成了人体模型一件,而不是艺术创作。总之,尊重人物形象,重视感性的感受,再用理性的观察方法,最后回归感性,才是写实艺术创作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3)写实雕塑不要墨守成规,要多样化。纵观中外著名雕塑家的雕塑技法,每个人都有独立的风格,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雕塑方法。课堂教学要求形体准确、感觉到位,至于用什么雕塑技法进行塑造,任课教师往往不加以控制。作为一名职业雕塑家,寻求自己的写实雕塑方法,是我终生的追求,并非在几年中就可以形成,需要人生阅历、思想和各类文化知识的累积,也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例如城市雕塑是写实雕塑的放大,是人物特征和动态的放大和夸张,与普通的课堂模特写生有着明显的区别,进行城市雕塑创作会加深你对写实雕塑的认识。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模特写生,能够更胸有成竹地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