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内涵研究述评
一、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关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提法,国内学者先后提出过“游憩价值”(孟永庆,陈应发,1994)、“景区旅游价值”(陈浮,张捷,2001)、“旅游资源价值”(万绪才等,2003)、“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郭剑英,王乃昂,2004)、“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李丰生,2005)、“游憩利用价值”(许抄军等,2006)、“游憩资源旅游价值”(许丽忠等,2007)、“旅游资源总价值”(喻燕,2010)、“景区旅游总经济价值”(周军等,2011)等许多种表述。即学者们对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定义与构成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构成划分方面,国内外学者较多地倾向于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二分法。Greeley et al.(1981)认为旅游资源的保存价值包括选择权价值、遗赠价值和存在价值。Walsh et al.(1984)认为旅游资源包含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利用价值与游憩活动的消费者剩余联系紧密,保存价值则与旅游者代际获益显著相关。李丰生(2005)认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包含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两个组成部分。李京梅和刘铁鹰(2010)认为游憩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游憩资源直接创造的供游客直接使用(餐饮、住宿等)的市场化价值,游憩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以间接方式参与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由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提法不一,其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Liston-Heyes et al.(1995)界定了旅游资源游憩价值的含义:源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总效益。陈浮和张捷(2001)认为景区旅游价值的概念性界定是满足旅游者身心需求的精神损益或效用,其操作性定义是基于旅游者游憩行为以旅游者旅行成本和消费者剩余的加总进行测度的替代价值;由于受客源市场、景观形态、环境变化等影响,旅游价值具有游移性、多元性和可耗性。万绪才等(2003)根据西方经济学价值论的价值本质原理,提出旅游资源价值是旅游者主观旅游偏好的反映,是具有旅游效用的物品在旅游方面的价值,具有历史性;旅游资源价值的货币化评估也就是评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旅游资源内在旅游价值的货币化表现。郭剑英和王乃昂(2004)提出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是旅游者通过景区旅游资源或环境的休闲游憩得到的个体福利总和,并认为该值是与旅游业大环境、行业政策、开发规划等紧密相连的随时序变动的旅游者支付意愿值。李丰生(2005)从价值哲学出发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其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益的货币衡量,具有增值性、潜在价值不易衡量性等特点,导致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增值的原因有供求关系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殊性。詹丽等(2005)探索性地分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涵义,论证了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舒适型资源。
二、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意义、影响因素与指标分析
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与意义方面,纪益成(1998)、刘旺和张文忠(2002)、钟勉(2002)、敖荣军等(2003)、贺小荣等(2003)、谢茹(2004)、胡北明等(2004)都在文中强调了旅游地资产经营价值评估的重要性,呼吁加强景区经营权评估方法研究。彭德成等(2002)将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列为我国旅游研究前沿十大问题之一。
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与指标方面,叶浪(2002)分析了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的五个形成因素。胡北明等(2004)初步构建了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评估的指标体系,涉及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开发程度、开发条件和效益的评估指标。程绍文和徐樵利(2004)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湖泊旅游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分级体系及湖泊旅游地的地价评估方法体系。李向明(2006)构建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非经济性和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前者包括旅游资源本体条件、旅游地理环境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后者包括成本指标与收益指标。于洋等(2009)认为影响游憩价值评估的一般是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与适用性。黄先开和刘敏(2012)初步构建了由途径、对象、方法、参数四个层次组成的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总体而言,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理论研究较薄弱,其研究重要性已逐步彰显,其理论内涵有待清晰界定。由于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尚缺少对其影响要素的系统分析,且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形成规律与实现途径方面有待深入挖掘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