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智慧城市建设

1.2.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理念和形态。本节从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智慧城市观点、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的建设意义等方面梳理解析智慧城市的概念。

(1)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性的科学理论,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城市学、系统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等。智慧城市的建设绝非是解决城市建设在理论与技术层面的相关问题那么简单,而是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克服来自科技、市场、政府等方面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智慧城市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显得极为重要。

1)城市系统工程理论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宇宙大系统”的概念,并最早使用“系统”一词;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归结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为了合理开发、运营和革新某一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要的整体思想、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它属于系统工程当中工程技术的范畴。系统工程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按照整体协调的思想,将系统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思想、方法论、基础理论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系统进行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功能配置、信息交换等方面的分析,最终实现系统整体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系统工程就是将系统工程的方法论运用到城市系统中,即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城市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分析和优化,其理论基础除了包括系统工程的相关学科,还涉及与城市相关的学科,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系统工程方法论包括建模方法和优化方法(见图1.1)。

图1.1 城市系统工程理论框架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涉及网络、基础设施、环境等城市的方方面面,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借助物联网将嵌在城市系统中各要素中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使城市系统能够持续高效地运行。

2)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词汇在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加长远的、整体的战略地位看待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战略思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解决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性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体系,是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持续支持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和自然之间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为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加速前进的重要途径。

智慧城市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合理调配和使用水资源、电力资源、石油资源等,达到资源供给均衡,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城市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思想伴随着城市问题的出现而形成。20世纪初,国外学者将自然生态学中的某些基本原理运用到城市问题的研究当中,开创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的开端。城市生态学是从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城市,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同时也是研究城市居民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学科。居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在城市中从事各种活动,且会对城市环境系统的变化产生影响。城市生态学是在研究城市居民与环境系统关系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和谐发展,从而形成有益于居民生活与环境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方法。

居民在城市中的种种活动(如居民的空间分布及变动、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必然会与城市环境系统产生冲突。而人们依照生态学理论对城市进行智慧化处理,可将城市建设成一个社会、经济等高效运转,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美好人类栖息地。智慧城市将实现城市环境自动保护、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同时社会更加和谐,城市更加宜居。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理念与要求,将其理念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先进的科学性。

4)城市信息化测度理论

城市信息化测度是指对某一时期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利用相关数据或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测算、评估,以展现此时期城市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城市决策部门做出理论指导。国外关于信息化测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成果涵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内信息化测度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专门的城市信息化测评体系还比较少,更多的是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水平进行评估,而具有政策导向作用的城市信息化测评体系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2)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

“智慧城市”一词在1984年由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提出。

1990年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的一次国际会议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networks)为主题,探寻了城市通过信息技术聚合“智慧”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的成功经验,会后正式出版的文集The Technopolis Phenomenon: Smart Cities, Fast Systems, Global Networks是关于智慧城市研究的早期记录。

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热点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时任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彭明盛在美国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的一次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效益。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美国政府将它写入了国家创新战略。

2009年,IBM发布报告《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随后又发布报告《智慧城市在中国》,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智慧地球是智慧城市的延伸发展,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和组成部分。

(3)智慧城市观点

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各自的研究观点,这些观点对我们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智慧城市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各方观点梳理汇总如下。

1)部委观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对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资源部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能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并提供智能化服务。“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把“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连接在一起,本质上是物联网与“数字城市”的融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

2)国内外研究机构、学者观点

2009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了智慧城市宣言:为了使我们的城市和社区更智慧,我们自身必须要更加智慧地搜集信息,实现交互和协作;在不久的将来,领导们将结合技术和社会创新,创建一个更智慧的地球,并以智慧城市、智能社区为节点来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系统整合的每个层面都存在大量机会引入数字神经系统、智能响应和最优化,这涵盖了个人、建筑和整个城市的设备设施。通过横向沟通,智慧城市有可能协同不同系统的运作,从而实现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维也纳技术大学区域科学中心(SRF)认为,智慧城市可以从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居住六大维度来界定。

在IBM的《智慧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智慧城市被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国际数据公司(IDC)认为,智慧城市能够提供无所不在的联机、先进的宽带服务、完整的无线环境,利用IP-enabled的装置互联沟通,通过一个中央管控中心来管理,让所有的居民和访客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身边环境中的实时信息。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Roger Caves博士认为,智慧城市应用信息科技来转变整个城市的发展,包括提供更多更佳的公众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或教学。智慧城市不会依赖于单一技术,而是应用各种不同科技来解决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特性需求。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即“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提出,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等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打造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及大众建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环境。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中对“智慧城市”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以上各种观点视角不同,发展思路不一,但有共同点和交叉点:城市智慧的发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4)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从智慧城市的内涵方面分析,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为宗旨,通过智慧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从而使城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智慧”状态。智慧城市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质上是发展城市的一种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

智慧城市具备以下特征。

①以人为本思想。智慧城市的建设利用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网络,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个体推动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城市中的人类生活更美好。

②全面感知互联。智慧城市通过感知技术,对人、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与互联,形成城市智慧的泛在信息源。

③高效协同运作。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无缝连接、协同联动,实现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使得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④共享创新发展。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在智慧化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健康、智慧金融、智慧能源与环境、智慧文化娱乐、智慧贸易等。

(5)智慧城市的建设意义

1)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世纪,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更是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约0.2亿人。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产物,充分利用新一代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城市系统,建立高效化的城市运行体系和绿色化的城市经济,为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将集聚更多的人才和技术,增强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能力,促进新一轮城市建设及新兴产业发展,激活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使城市经济体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有力驱动整个社会系统协同、健康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思维的全面影响,智慧城市已成为各个城市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由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智慧城市”一词首次写进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智慧城市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3)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引擎

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催生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转变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智慧城市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并将持续推动众多领域的智慧化发展,例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建筑、智慧医疗、智慧环境、智慧政府等,从而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4)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2010年我国全面展开智慧城市建设以来,智慧城市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政府、企业、市民等共同推动下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又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显然,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环境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实上,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仍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与市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不仅是广大市民的普遍愿望,也是决定智慧城市能否可持续建设运营的关键因素。

1.2.2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体系

智慧城市技术作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为核心的建设理念,通过全面而透明地感知信息、广泛而安全地传递信息、智慧而高效地处理信息,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与运转效率,有利于提升城市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以此构建新的城市发展形态,使城市自动感知、有效决策与调控,让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智慧服务和应用。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如图1.2所示。最顶层是服务对象,具体包括了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和城市管理决策用户。不同的访问渠道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统一在一起,实现多渠道统一接入。最底层是外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整个参考模型的数据采集源。

图1.2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的核心部分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具备的四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于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四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

(1)物联感知层

智慧城市的物联感知层主要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芯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摄像头等手段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信息的识别、采集、监测和控制。其中主要的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嵌入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电子标签内存有一定格式的标识物体信息的电子数据,是未来几年代替条形码走进物联网时代的关键自动识别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并对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读取距离更远;存取数据时间更短;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安全性更高。

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用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传感器负责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传感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利用压缩、识别、融合和重建等多种方法来处理信息,以满足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多样化应用的需求。

3)智能嵌入技术

智能嵌入技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

(2)网络通信层

智慧城市网络通信层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普适、共享、便捷、高速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为城市级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提供基础。本层重点是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之间的融合,从而建设城市级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

从技术角度而言,智慧城市网络通信层要求具有融合、移动、协调、宽带、泛在的特性。

1)融合

要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目前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2)移动

利用GSM/GPRS、3G、WLAN、4G TD-LTE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建成覆盖全地区的无线接入网,实现全部公共城市、企业、家庭、校园的无线网覆盖,实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无线移动网络应用。

3)协调

无线接入网基站建设应考虑与GSM、3G及4G TD-LTE的建设相协调,避免后期多次选站、多次协调。以TD-LTE为代表的4G通信技术具有超高无线带宽能力,最高速率下行达到100Mbps,上行达到50Mbps,将大大改善城市移动实时视频体验。

4)宽带

打造城市光网,统一采用“综合业务接入点+主干光缆+配线光缆+末端光缆+驻地网”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和光纤到户的发展,加速宽带发展,使市民进入智慧宽带的时代,满足家庭和个人的互联网、IPTV、高清电视、VOIP、视频监控等高带宽服务,实现全城的光网络覆盖,全部家庭的光纤接入。

5)泛在

采用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构建泛在的物联网,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3)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智慧城市的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本层实现城市级信息资源的聚合、共享、共用,并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数据和信息已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智力之外的第三类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数据融合和信息共享是支撑城市更加“智慧”的关键。SOA、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在本层中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1)数据资源

城市的数据资源包括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信息资源、应用领域信息资源、互联网信息资源和各相关行业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建立的相关数据库,以及IDC(或数据中心)、安全基础设施等。

①基础信息资源是指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基本信息,内容涵盖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四库”在内的基础数据。

②共享交换信息资源是指需要跨部门和系统进行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规范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综合信息共享,同时提供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以及对共享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机制,实现对共享数据的及时更新。

③应用领域信息资源是指业务专用信息资源,将同一应用领域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规范、整合,形成该应用领域的数据资源体系,并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支持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实现全方位管理城市的目标。

④互联网信息资源覆盖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支持对互联网承载信息高度智能化的整合处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2)数据融合

从数据处理的层面看,数据融合包括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数据融合与处理、智能挖掘分析以及虚拟数据视图。

①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对整个智慧城市的数据系统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智慧城市要实现“智慧”运作,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分析。

②数据融合与处理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给出的有用信息的采集、传输、综合及过滤,处理和协调多信息源、多平台和多用户系统的数据信息,保证数据处理系统各单元与汇集中心间的连通性与及时通信。

③智能挖掘分析是指对海量的城市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分类、汇总、发现,描述数据中的趋势,标记异常等,从而将获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运用于应用领域信息资源。

④虚拟数据视图是指一个拥有完整数据(信息)集合的主体所面对的世界的一个数字化映像。对于一个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总集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的子集,这些子集相当于信息总集合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在某一个特定维度上的投影。当建立了虚拟世界的一个外部映像之后,能够逐层构建出其他更加丰富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和构建,如围绕时间维度的应用、围绕空间维度的应用、围绕不同实体维度的应用等。

3)服务融合

服务融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层提供的各类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资源进行统一的服务化封装、处理及管理,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统一支撑平台。服务融合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通过SOA来实现,为上层应用提供的服务模式可以是云服务。本部分除了SOA技术及云计算技术两方面通用技术之外,主要还包括服务开发、服务管理、协同处理和城市共性业务服务。

①服务开发为服务开发商提供了从开发、调试到部署的服务开发全流程支持,能提高服务开发商的交付质量和交付能力,降低交付成本,促进业务产品与技术平台相分离。

②服务管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对所有服务资源进行重组,并对平台内服务的运行进行维护、管控和治理。

③协同处理建立在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可以方便地进行业务部署和开通,快速发现和恢复系统故障,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④城市共性业务服务在数据和服务融合的基础上,提供面向城市级的公共、共性信息类服务,包括位置服务、视频点播服务、社交网络服务、虚拟现实服务等,为城市级公共服务以及各领域智慧应用建设提供统一支撑。

(4)智慧应用层

在智慧城市的技术参考模型中,应用层主要是指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智慧应用。智慧应用端是数据具体领域的业务需求,对及时掌握的各类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智能分析,借助统计、分析、预测、仿真等手段所构建的智慧应用体。通过发展支撑性智慧产业,确保政府、企业、公众的目的和意愿得到充分落实,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服务。应用层的建设可以促进各行业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发展,比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园区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促进城市实现智能化运行、高效的社会管理和普适的公共服务,同时可以带动城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5)标准规范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中整体所需的标准体系,涉及各横向层次,指导和规范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开放性、柔性和可扩展性。具体内容见第4章。

(6)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提升城市基础信息网络、核心要害信息及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环境。从技术角度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是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涉及各横向层次。

1)构建安全体系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品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无论如何发展,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由计算环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三个层次组成。所谓计算环境就是用户的工作环境,由完成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外部设备及其连接部件组成,计算环境的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是授权和访问控制的源头;区域边界是计算环境的边界,对进入和流出计算环境的信息实施控制和保护;通信网络是计算环境之间实现信息传输功能的部分。在这三个层次中,如果每一个使用者都是经过认证和授权的,其操作都是符合规定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攻击性的事故,就能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2)建立全程访问控制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是信息系统中敏感信息保护的核心,依据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的设计策略,应“提供有关安全策略模型、数据标记以及主体对客体强制访问控制”的相关要求。基于“一个中心支撑下的三重保障体系结构”的安全保护环境,构造非形式化的安全策略模型,对主客体进行安全标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访问控制规则实现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制的客体的强制访问控制。安全管理中心统一制定和下发访问控制策略,在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实施统一的全程访问控制,阻止对非授权用户的访问行为以及授权用户的非授权访问行为。

3)加强终端防护控制

终端是一切不安全问题的根源,终端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源头。如果在终端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努力消除不安全问题的根源,那么重要信息就不会从终端泄露出去,病毒、木马也无法入侵终端,内部恶意用户更是无法从网内攻击信息系统。如此,防范内部用户攻击的问题迎刃而解。

安全操作系统是终端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没有安全操作系统的支撑,终端安全就毫无保障。实现基础核心层的纵深防御需要高安全等级操作系统的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深层次的人、技术和操作的控制。

4)构建安全应用支撑平台

城市的信息系统不仅包括单机模式的应用,还包括C/S和B/S模式的应用。虽然很多应用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机制,如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但是这些安全机制容易被篡改和旁路,致使敏感信息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另外,由于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修改现有应用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不修改现有应用的前提下,需要以保护应用的安全为目标,构筑安全应用支撑平台。

采用安全封装的方式可实现对应用服务的访问控制。应用服务的安全封装主要由可信计算环境、资源隔离和输入输出安全检查来实现。通过可信计算的基础保障机制建立可信应用环境,通过资源隔离限制特定进程对特定文件的访问权限,从而将应用服务隔离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不受外界的干扰,确保应用服务相关的客体资源不会被非授权用户访问。输入输出安全检查截获并分析用户和应用服务之间的交互请求,由此防范非法的输入和输出。

(7)建设管理体系

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包括建设、运行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确保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生态环境可持续以及产业体系现代化,以全面保障智慧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从技术角度,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宜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以信息资源汇聚处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城市运行平台,以开放的标准促进各系统互联互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运营和运行管理服务,涉及参考模型中的各横向层次。智慧城市运营和运行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效性,可为政府、服务提供商开展各种服务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资源平台集群,从而带动城市服务产业的发展。

从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质量保障角度,宜制定中远期规划,加强前期规划,系统布局,分步实施,加强对资金投入的预算管理,特别是科学开展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部分的成本度量,确保投入充足资金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建设期,要配套完善、独立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审查建设单位的资质,优先选择经过行业协会等独立第三方评定的具有优秀质量胜任力的建设单位。相比传统的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对城市公共、基础信息的服务化开发利用和市场化运营,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系中需要探索创新的关键内容。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角度考虑各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运营、质量保障和测试评价,从标准角度提供过程、方法和管理类规范以供支撑。

1.2.3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进入创新空前密集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一些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新加坡等)已加快了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以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目前世界上“智慧城市”的开发数量众多,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均各有特色。美国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在基础设施、智能电网等方面进行重点投资与建设。韩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国之一,正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新产业。新加坡被公认为政府服务最好的国家,它以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其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服务公众。国外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国外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据悉,全球50多个国家已经展开了智慧城市的相关业务,产生了1200多个智慧的解决方案,在交通、电网、政务、建筑、医疗等领域都能看到智慧应用。

1)智慧交通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对传统交通系统的一次革命。在现有路况条件下,它指的是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机场和通信)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ITS的提出和大力发展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大幅降低汽车能耗,使交通堵塞减少、短途运输效率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强。经过十几年的推广、试行和发展,ITS目前已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一些都市及高速公路系统中实施。实践证明,ITS是解决目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的理想方案。

A.美国

美国每年车辆公里数上升速率远大于同期道路建设里程。为了缓解交通路网的压力,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规划,如表1.2所示。

表1.2 美国ITS建设情况

美国ITS研究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ITS American支持的项目提出全国统一的体系框架。同时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法案明确ITS的合法性,它的发展模式为顶层设计、市场引导、分布执行、反馈完善等构成的一个不断修订完善的闭环过程。随着美国的ITS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见图1.3), ITS的应用已覆盖了80%以上的交通设施,缓解了日益恶化的交通拥挤和无力继续扩展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的突出矛盾。

图1.3 美国ITS体系框架

B.日本

日本是一个土地稀少、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天有上亿辆机动车在路上行驶,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非常严重,依靠建设新的道路网来解决此类问题对日本而言更加困难。因此,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和有效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必经之路,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的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规划如表1.3所示。

表1.3 日本ITS建设情况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步骤以促进ITS和全国范围的信息化公路的发展,并致力于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研究解决拥堵、交通意外以及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通过创造新的市场和产业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地区发展;使日本成为一个更加安全的地区。日本的ITS体系框架分为10个子系统,如图1.4所示。

图1.4 日本ITS体系框架

C.欧洲

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很小,因此对欧洲ITS的研究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促进ITS的发展并有效地协调整个欧洲的国际合作,将ITS纳入了始于1986年的“尤里卡”联合研究与开发计划,旨在建立跨欧的智能化道路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规划(见表1.4)。

表1.4 欧洲ITS建设情况

续表

D.其他国家

在国际上,美国、欧洲和日本走在ITS研究和发展的前列,此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瑞典等地的ITS发展也初具规模,相关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韩国等5国的ITS建设情况

各国的智慧交通建设在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项目的推进下取得很大成效,在交通设施、道路网络、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普遍智能化,并将这种智能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让交通更加“智慧”。例如在“Comppass4D项目”中,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能帮助司机尽可能多地避开红灯,车载通信系统与纽卡斯尔城市交通管理控制中心连接,能直接向司机推送个性化信息,帮助司机及时调整车速,帮助他们通过一连串绿灯。项目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并减少汽车反复启动造成的空气污染。该项目未来会在丹麦哥本哈根、法国波尔多等6个欧洲城市进行试推行。

2)智慧电网

传统能源日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型交通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并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各种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终端用户方面,使传统电网的发电侧和用户侧特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并给输、配电网的发展和安全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智慧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世界电力工业的共同发展趋势。目前较多地称之为智能电网。

A.美国

美国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重点在配电和用电上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用户服务提升。博尔德市是全美第一座全集成的智能电网城市。该城市通过建立智能变电站、智能停电管理来提高供电效率和可靠性。通过智能用电管理,居民可掌握即时电价,错时用电。爱迪生公司在2009年投资的智能电网项目,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测试技术,实时对整个网络进行能源管理、规划和预测。该智能电网技术可帮助900万纽约人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并且支持替代能源。美国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推进过程较清晰地表现为三个阶段,可归纳为“战略规划研究+立法保障+政府主导推进”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美国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模式(见表1.6)。

表1.6 美国智能电网发展战略

B.欧洲

欧洲是世界能源电力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也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倡导者。欧盟智能电网特别工作组对智能电网的描述是:可以智能化地集成所有接于其中的用户——电力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和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行为和行动,保证电力供应的可持续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从21世纪初开始,欧洲范围内就开展了智能电网技术相关项目的研究,而在确定欧洲能源目标和欧洲电网转型目标之后,智能电网项目在数目、规模和涉及范围等方面有了快速发展(见表1.7)。

表1.7 欧洲智能电网发展战略

C.其他国家

美国、欧洲走在智能电网研究和发展的前列,此外,韩国、新加坡、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的智能电网发展也初具规模,相关情况如表1.8所示。

表1.8 韩国等4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情况

3)智慧政务

智慧政务通常也称为电子政务,这个概念源于美国,由E-government或E-governance翻译而来,现在已被世界各国采用。它的原意是指政府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来提高政府的有效性、透明度和责任性,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时间、地点、部门,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虚拟政府。电子政务具有减少成本、提高服务、提高政府透明度和责任性,以及控制欺骗和腐败的优势,通过在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提供流畅、便利和有效的交互方式,帮助政府构建与社会公众的良好关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政府信息和服务。

A.美国

美国电子政务起步早,发展快,完善程度高。在整体规划方面,美国政府对电子政府进行了详尽的整体规划,依照以市民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原则来进行电子政府管理,具体发展情况如表1.9所示。

表1.9 美国智慧政务发展战略

B.新加坡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处于全球领先位置。政府对信息通信产业大力支持,政府业务有效整合,实现了无缝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政府以整体形象面对公众,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已经可以提供超过800项政府服务,真正建成了高度整合的全天候电子政府服务窗口。网上商业执照服务大大缩减了商业执照申请的烦琐流程,企业可在网上申请40个政府机构和部门管辖内的超过200种商业执照。执照的平均处理时间也由21天缩短至8天,使得企业执照申请流程更有效、经济,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见表1.10)。

表1.10 新加坡智慧政务发展战略

C.其他国家

美国、新加坡走在智慧政务研究和发展的前列,此外,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等地的智慧政务发展也初具规模(见表1.11)。

表1.11 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的智慧政务建设情况

4)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美国最早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美国建筑学会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率并具有经济效益的环境。紧随其后,日本和欧洲也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而我国首个智能建筑方面的建筑为北京发展大厦,它被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我国在2000年10月正式实施GB/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该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A.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智能建筑的国家,也是智能建筑发展最迅速的国家。1984年1月,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都市办公大楼(City Place Building)。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对该楼改造后,大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均由电脑控制,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而且客户不必自己添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电子邮件、文字处理、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使客户真正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由此引起各国的重视和仿效,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建造智能建筑。

为了加速智能建筑的发展,美国公布了《21世纪的技术:计算机、通信》研究报告书,为21世纪高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指出了方向。专家认为,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以及双向电视传输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将在21世纪的美国智能建筑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和持续的发展。

在智能建筑领域,美国始终保持技术领先的势头。智能建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所以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在内的许多原有建筑也纷纷进行改建,成为智能大厦。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中约有70%为智能化建筑,著名的IBM、DEC公司总部大厦等均已是智能建筑。截至2013年,美国建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化住宅群,占地3359公顷,由约8000栋小别墅组成,每栋别墅设置有16个信息点,仅综合布线造价就达2200万美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智能建筑当属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家,那里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极度现代化气息的“活物”。盖茨下班回家途中就可在车内利用电脑遥控家中浴缸,自动注入适当温度的水,供他回家后享用。房子里的电脑感应器能随时根据主人的喜好,控制室内的温度、灯光、音响和电视系统。客人到访时只要佩戴小型电子胸针,通过电脑识别其位置,便可为其提供服务。最奢侈的是,比尔·盖茨非常喜欢车道旁边的一棵140岁的老枫树,他通过专门的监视系统对这棵树进行24小时的全方位监控,一旦监视系统发现它有干燥的迹象,即释放适量的水来为它解渴。以上还只是盖茨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实现家庭的智能化,盖茨的住宅里共铺设了84千米的电缆。尽管这是一般人根本不可想象和实现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美国智能建筑的领先地位。

B.英国

英国2007年在格洛斯建立的“智能屋”试点,将传感器安装在房子周围,传感器传回的信息使中央电脑能够控制各种家庭设备。这套系统能掌握居住人的生活习惯,根据生活习惯调整灯光亮度、空调温度等。如果外出忘记锁门,只要给中央计算机发出指令便能够锁上门窗。2011年,英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够监控居住者健康状况的智能屋,对独居老人有很大帮助,目前已经推出设计模型。这种智能屋装有以电脑终端为核心的监测、通信网络,使用红外线和感应式坐垫自动监测老人在屋内的走动;屋中配有医疗设备,可以为老人测心率和血压等,并将测量结果自动传输给相关医生。

英国最大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社区是贝丁顿社区,其建筑构造是从提高能源利用角度来设计的,是典型的绿色建筑。该社区的楼顶风帽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会在其中发生热交换。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热、智能供热、天然采光等设计,综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该小区与周围普通住宅区相比,可节约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

C.德国

德国汉堡—哈尔堡港集工业、娱乐和人居于一体,是全球唯一的正在试图从世界三大绿色建筑环境评价体系(BREEAM、LEED和DGNB)获得最高级别环保认证的项目。该项目不仅将节能技术和建筑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促进社区的交流和繁荣。通过使用环保材料、被动式设计技术和高效的外墙材料,该项目能够减少30%的能源消耗。生态城市10%的能量来自风能,同时还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照明。屋顶进行了绿化以减缓雨水径流和减少热岛效应。该生态城除了具有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之外,也与建筑设计师们先进的理念一致,即每一个项目都要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D.日本

1985年8月,东京青山落成了日本第一幢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楼。青山大楼的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通信网络等设备均运用本田与IBM合作开发的“HARMONY”综合办公系统。智能大厦即实现了楼宇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 BA)、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OA)、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CA)及布线综合化的智能化大型建筑。在日本,新建的大厦中有近70%为智能型建筑。日本大企业对智能化大楼的建设十分热情,同时,日本政府也积极推动,制定了四个层次的发展规划:智能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家庭和智能设备。

5)智慧医疗

A.美国

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到2014年,建立跨区域的国家卫生信息网。2009年,奥巴马政府医改方案明确规定,全民拥有电子病历目标的实现步骤分为3个阶段: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利用收集信息改善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服务流程优化。2014年最新提出的Federal Health IT Strategic Plan(2015—2020)对全国卫生信息体系的发展路线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推进信息收集、共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新途径提高知识的传播、利用效率,即营造一种信息生态环境,使可互操作的信息用于医疗保健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研究人员和个人,以提高健康水平并降低成本。

美国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发布的联邦政府卫生信息技术5年战略规划(2008—2012版和2011—2015版)将信息共享、各方协作、患者参与、信息隐私与安全、改善个人健康列为战略目标,并于2009年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旨在通过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健康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B.英国

英国卫生部扮演“总工程师”角色,负责制定卫生信息建设政策法规,协调相关工作,为信息化项目筹资,主管卫生和社会保健信息中心工作。卫生部对外关系署负责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相关政策的制定,与NHS委员会(NHS Commission Board, NHSCB)、英格兰公共卫生组织(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和社会保健部门(Social Care)共同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英国卫生部于2012年发布的《信息的力量:让所有人获取所需要的卫生保健信息》提出,从患者、医务人员、广大公民的关键需求出发,建立一套基于国家开放数据背景的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的战略框架和路线图,从而实现卫生保健大数据的充分开放、个人健康数据的收集与开放、满意度和经验数据的收集与利用、信息市场建立和开放数据信息质量持续提高等目标。

同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卫生和社会保健法案》(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 2012),对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社会保健和信息利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以解决门诊费用上涨、预约就诊时间过长等问题,改革医疗服务体制,使用信息技术改进医疗服务方式和患者护理质量。同年,英国卫生部发布《信息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掌控所需要的健康和保健信息》战略报告,制定了信息收集和使用方式的框架及线路图,为之后十年的卫生信息化工作制定了行动框架。

C.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早在1999年即启动了卫生信息行动“Health Online: A Health Information Action Plan for Australia”,要求整合患者用药信息,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2011年,又以立法形式通过了《个人可控的电子健康档案法案》(Personally Controlle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Bill 2011, PCEHRs),注重医院、管理部门和患者之间的交互与数据共享,以实现不同医疗护理提供者间的协同工作并提高服务质量。

D.德国

德国在2003年发布的《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中阐述了卫生信息体系的国家战略,建立电子健康卡,并分步骤实施(包括在实验室中测试、选择实际用户进行测试、选择10000个用户在8个州进行测试、选择100000个用户在8个州测试),最后在全国推广。

E.日本

东京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已基本普及。电子病历系统整合了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能提供病人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自动提醒护士,为医生的检查、治疗、注射等诊疗活动提供信息。除此之外,医院采用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实现医生移动查房和护士床旁操作,实现无线网络化和移动化。目前日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无胶片化。

(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数百个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高潮,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标准体系等内容。北京市于2012年3月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编制了《智慧北京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智慧北京关键指标责任表》;上海市于2011年9月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浙江省于2012年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宁波市于2011—2012年发布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杭州市于2012年10月发布了《“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扬州市于2011年发布了《“智慧城市”行动计划(2011—2015)》;南京市于2011年12月发布了《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等等。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嘉兴、无锡、青岛、重庆、南京、武汉、大连、郑州等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如表1.12所示。

表1.1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均结合了城市区域内自身的禀赋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方面各有特色,同时也在城市普遍面临的各类“城市病”和关键问题上有一定共识。部分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再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新的IT系统,而是如何有效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的融合,通过数据和IT系统的融合,从根本上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行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等。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状况和标准化需求,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至5月对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和企业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推动要素、问题和挑战、建设重点、支撑技术、智慧城市中SOA的应用状况及标准化需求等。本次调研对象包括28家用户单位以及24家企业。用户单位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为主,包括直辖市(北京、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武汉、南宁、成都等)、地级市(扬州、雅安、盐城、咸阳等)的典型辖区或部门,同时也涉及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企业以软件产品提供商、IT集成商为主,也包括少数硬件提供商,多为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以下为部分调研结果。

1)智慧城市关注领域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和用户目前最为关注的三个智慧城市应用领域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

在实地调研中,多数用户认为,智慧城市契合了各地发展需求,其本质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各自的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中结合各地特色和需求,提出了若干重点领域和工程。其中,“智慧政务”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智慧公共服务排在第二位,涉及城市安全管理、环保管理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与智慧政务密切相关;智慧交通作为第三关注点,涉及“一卡通”、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公交系统、智能电子收费等内容,以期缓解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实现人、道路、交通工具的和谐。

2)智慧城市实施领域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其中智慧政务应用实施最广泛。

从实地调研中得知,各地方政府近年来通过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府信息化基础,目前正在实施的内容包括:全面整合市(区)政府及下属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有序互联、有效共享;优化政府工作流程、配置资源,以标准化服务的方式实现各类跨部门的联动业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行政审批尽量在网上进行,逐步实现从“一站式”向“零站式”过渡;创新沟通渠道,增强互动交流;利用网上行政监察和法制监察系统对“服务”的治理,实现阳光权利;融合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智慧决策;等等。

总体而言,各个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实施由当地政府根据各自特色和需求开展,在实施中较为注重相互交流和借鉴经验,因此实施较为成熟的领域一般在其他城市也会被优先考虑和推广。

3)智慧城市发展推动要素

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要素有多种,包括政府的合理规划以及城市部门间的协作等。

通过调研得知,企业和用户均认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城市部门间的协作。除此以外,企业将参与厂商协作与形成产业链作为重要推动要素之一。

“智慧城市”横向覆盖广、纵深跨度大、各地关注度高,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特别是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在规划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提出需要国家或部委出台相关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同时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为保障和支撑。除此之外,各个地方均强调,部门间的协作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一把手”工程或推动智慧城市的地方领导级别越高,实施的成功率越高。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智慧城市需要多类企业的联合承建,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可持续、可推广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智慧城市既是我国软件产业、IT服务业、电子产业的发展机会,也进一步对产业链上硬件提供商、基础软件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企业的开放、联合和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4)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企业和用户均认为,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智能化应用建设两方面,用户单位更将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列为第一要务。SOA分技术委员会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政府最关注的都是如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跨部门业务协同等问题,并且部分用户明确提到在使用SOA解决此类问题。

除此之外,其他建设重点依次为数据采集和获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城市用户基于云计算数据资源中心来整合数据和应用资源,统筹新系统建设,并为智慧城市提供核心支撑。然而,部分城市表明不希望盲目跟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热点概念,而是更关注资源共享整合和上层应用的问题,采取以应用为核心、逐步推进的思路。

5)智慧城市建设中用户倾向企业

目前我国实施智慧城市的企业众多,除IBM、微软、Oracle等跨国企业外,不少国内企业也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并成功帮助用户规划和实施了一批项目。通过调研得知,智慧城市建设中用户较为倾向的前五个企业依次为中国电信、神州数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

绝大多数被调研企业已开展了智慧城市业务,通过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整体规划或相应项目的实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所实施的项目在地域、应用领域、建设方面具有各自的关注点和优势。比如,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加快3G移动网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构建了综合业务平台,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以神州数码、中软为代表的集成商倾向于智慧城市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运营服务,通过智慧城市整合了外部产业链和内部资源;华为的产品和方案利用物联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技术,为城市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和控制手段,构建了城市生态发展综合体系;部分企业倾向于提供具体项目的解决方案;等等。

6)智慧城市中遇到的困难

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在建设智慧城市项目中主要遇到如下四方面困难:①项目没有成型经验,很大程度上在摸索建设;②资金筹集难度大,难以形成政策性保障;③主管信息化、数字化的部门级别太低,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协调难度大;④国家对地方信息化建设项目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验收程序。其中,第3点提及最多。

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由市委书记、市长或常务副市长挂帅,信息化主管部门具备较大的协调其他委办局的能力,因此在实施中可以较容易打破条块分割,更快地与各部门形成合力,从而迅速建成智慧的领域应用,使得公众和企业感受到“智慧”对“保民生、促增长”的重要作用,形成正向推动力。

关于其他三点困难,部分城市已经率先开始开拓,如上海市浦东区形成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扬州、南京等市政府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智慧城市研究院”、“一卡通”运营机制,浙江省大力推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以及6个城市统一试点和评估的机制。

1.2.4 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以“嘉兴”为例

嘉兴地处浙北发达区域,处于浙江省会杭州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中点位置,至两地高铁车程都仅需20多分钟,产业化水平高,城乡差别小;而城市的信息化指数高达0.909,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当前嘉兴正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实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等试点项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40%以上,装备数控化率达到43%。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数字中国”论坛上,嘉兴市与全球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共同“论剑”智慧城市,并入选“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实践”,备受各国赞誉。

嘉兴市依托自身城市发展定位和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综合治理新路径和新常态,以全程全时公众服务为导向,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以支持国家大安全观为保障,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国家标杆示范建设。

(1)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优势

1)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2014年,嘉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09,位列浙江省第三。其中基础设施分类指数达到0.841,位居浙江省第二,提速农村广电网络的双向化升级改造进程;通信使用量不断增长,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36.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13.69万户,嘉兴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分别为30.3线/百人、180.8线/百人,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在2014年于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嘉兴会同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全力打造乌镇精品网络示范区,完成乌镇高达99.2%的4G网络覆盖,并实现了景区内Wi-Fi网络的全覆盖和永久免费使用。

2)信息产业日益壮大

嘉兴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的排名已经从2000年的第7名提高到2014年的第3名。2014年,嘉兴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高达820亿元,形成了以通信电子、新型元器件、光伏、光机电及软件为主导的四大特色产业。闻泰通讯、晶科能源等一批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和天通控股、佳利电子、嘉康电子等一批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纷纷在嘉兴涌现;晶科能源、闻泰通讯、富鼎电子、电产芝浦等企业入围浙江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30强;天通控股、昱能科技、佳利电子、嘉康电子、涵普电力、恒业电子、万科思自控等7家企业被授予浙江省电子信息成长性特色企业;并明确了智能终端、装备电子、光伏产业、LED照明、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集成电路、物联网、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八大领域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3)学术科研氛围浓厚

嘉兴市长期注重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先后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33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全国还有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嘉兴2000多家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凭借良好的创新资源,嘉兴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引进培养中国“千人计划”6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76人,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级标准3个、国家级标准77个、行业标准113个,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3908件和546件。

4)示范试点不断涌现

A.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

嘉兴市2013年被国家工信部列为30个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市之一,正式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合作。嘉兴市多次组团参加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交流活动,并在城镇化建设、节能环保等方面与中欧伙伴城市开展了经验分享与合作研究。

B.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

2013年10月,嘉兴市凭借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的智慧城市和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成为国家工信部首批68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之一,建立了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信息消费规模。

C.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市

2014年,作为全国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之一,嘉兴市大力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谋划、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和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强顶层设计和实施推进,始终以解决当前民生服务存在的突出难题为核心,围绕“创新建设信息惠民‘嘉兴模式’”这一总体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拓应用、三年立标杆”的推进策略稳步推进,拓展了信息惠民工程建设的工作和绩效,为嘉兴建设创业创新城、人文生态城、和谐幸福城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支撑。

D.省级智慧城市试点

2012年,嘉兴市智慧电力、智慧交通两个建设项目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在智慧电网方面,围绕“三个面向”总体框架,已建成省内首个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心、首个变电设备状态管理中心、首个输变电设备远程化管控示范区和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等一批电网智能化项目,实现了电网的信息化和精益化管理。在智慧交通方面,围绕一平台、两中心、三服务、四管理、四体系,逐步形成了人(货)、车(船)、路和环境协调运行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于管理的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嘉兴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发布“禾行通”APP,实现了各路交通状况的实时查看、停车诱导、交通运行指数监测等功能。

(2)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总体架构

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采用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实用优先、试点推广的原则,设计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见图1.5),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云计算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智慧应用;全面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基础支撑和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满足嘉兴市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要求,提供基础设施感知通信、数据采集、计算、存储、城市综合治理的完整建设与运营体系。

图1.5 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A.感知层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无缝衔接,充分利用已建平台与基础设施,通过RFID等各类传感器,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数据的感知,结合网络空间监测预警平台、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平台,为实现新型嘉兴智慧城市的产业创新、综合治理、公众服务等应用提供基础数据采集与设备控制技术提供支撑。

B.通信层

通信基础设施是嘉兴智慧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连接感知层及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和所有信息资源交互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由移动、联通、电信、铁塔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通信网络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的完善通信设施,满足市民“随时、随地、随需”都可以宽带上网的需求,为产业创新、综合治理、公众服务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C.云计算中心

云计算中心是嘉兴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中心利用绿色、清洁、高效的分布式网络与先进的计算技术,在标准规范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撑下,为嘉兴智慧城市提供弹性可扩展的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开发、安全管理的基础支撑平台。

D.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

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旨在解决政府、部门、企业、第三方机构信息孤岛,通过汇聚不同部门、基层、市县乡镇、社会、互联网等不同渠道的数据,建设集数据采集、管理、服务、支撑于一体的大数据中心,形成整个智慧嘉兴的“心脏”。

E.智慧应用

感知层、通信层、云计算中心与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支撑各种应用,包括产业创新、在线政府、城市治理、惠民服务、生态环保构成的智慧应用,以加快推进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的建设。

F.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体系

智慧城市的统一技术和应用接口标准构成基础标准规范体系,规范感知层、通信层、云计算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以及智慧应用的技术、管理的标准规范。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安全保障。在技术层面上,利用安全云平台从感知层、通信层、云计算中心、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应用交付平台提供全面的安全监控、预警防护体系。在管理层面上,针对各自特有的安全隐患分别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对智慧城市的层层防控。

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体系包括总体规划、项目建设、安全治理、成效体验、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内容。

2)建设目标

依托“中国嘉兴”,推进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微信、短信等方式,为企业、个人提供办事指南、网上申报、在线业务办理、进度查询等功能。稳步推进互动交流,把信息推介、互动交流融入对外服务中,为各类企业、个人提供上报的入口,支持对一些基础材料、标准的报送。接受公众投诉、监督,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满意度。

以人为本,细分服务群体,梳理不同对象的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节点,通过城市治理大数据中心,开放必要的服务数据,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现有第三方信息工具和信息平台,整合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的、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内容,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信息亭、电话、市民卡、微信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整合“一卡、一号、一页、一窗、一屏”,为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均等化、优质化、个性化的公众服务,实现全程全时式服务,让老百姓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所愿即所见、所想即可得”。

A.智慧社保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深化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市统一和唯一的公共事务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数据库,实现市民公共事务信息的“同人、同城、同库”管理。建立社保事务网上一体化经办平台,深化“上网下乡”服务,社保业务逐步实现由分行业受理向全业务受理,由人工办理向网上虚拟自助办理转变,为市民提供及时、全面的社保服务。深化社保信息应用建设,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建立公民个人信用评价系统,构建嘉兴市公民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用大数据分析引擎对政府共享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建模,结合定性评价规则为每个市民的个人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以市民卡为载体为持卡人提供查询应用服务。搭建“三屏(PC、手机、自助终端)合一”多渠道市民服务平台,打造“市民之家”政府公共服务品牌,为市民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网上公共事务服务。

B.智慧社区

建设智慧社区,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面向社区提供集政务、商务、物业和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属地化便民服务。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优抚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同时完善面向老人和特殊人群的便捷服务。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广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C.智慧医卫

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包含一张健康医疗卡、一张卫生专网、一个云数据中心、一个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管理四大资源库;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服务、药品管理、综合管理、计划生育六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健全的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两大体系。整合和利用嘉兴市现有医疗资源,让全市居民人人都享受到方便、快捷、有效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通过信息化资源共享,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从而缓解“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区域影像会诊,使居民在社区享受专家级的医疗服务,为百姓就医提供方便,从而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实现区域内医生的网上会诊,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加强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与配合更加科学和合理,有助于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和工作模式。健康档案、就诊信息、治疗用药信息、电子病历、体检报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市民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便可享受便捷的全方位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甚至医疗保健等服务。

D.智慧文教

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线互动和点播,为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搭建一个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学习平台。启动“嘉兴市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采用“公共平台区域建,特色应用学校建”的资源和管理并重的建设模式,构建应用和服务相结合的智慧教育服务系统。在“大嘉兴”范围内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挥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平台作用,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E.智慧交通

建设嘉兴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大平台,城市交通、公路、港航和运输等四大服务中心,以及如下五大系统:①包含门户网站、电子站牌、综合客运票务、行车诱导、停车诱导和公共自行车智能调配等内容的出行服务系统;②包含数字公路、数字航道、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信息采集及发布等的交通网络系统;③包含推进客货运车辆的专业化、智能化,提高内河水运船舶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的运载工具系统;④包含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等的物流服务系统;⑤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基础设施数字化、运载工具智能化、出行服务人性化、行业管理高效化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F.智慧旅游

整合嘉兴市红色旅游、古镇旅游、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农业休闲旅游、专业市场旅游等方面的旅游资源,通过GIS、GPS、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方面的应用,打造旅游资源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景区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推广“iTravel嘉兴”APP、“嘉兴官方资讯”微博、“嘉兴旅游商务”网站和“嘉兴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智慧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

(3)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成果

1)智慧政务

嘉兴市统筹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基本建成了基础资源库;整合政府部门间资源,逐步展开了共享和业务协同;开设网上政务大厅,实现了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一站式”网上办理,并完成了嘉兴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2)智慧教育

嘉兴市启动了智慧教育“在线课堂”项目;推进中小学示范数字校园建设,不断完善嘉兴教育网各栏目内容和子网建设。

3)智慧旅游

嘉兴市推出的“iTravels嘉兴”智能手机APP运用成效明显,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览、导航、导购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4)智慧健康

嘉兴市依托居民电子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卫生系统“大数据”共享,开通了“嘉兴掌上医院”,推进远程诊疗系统建设。

5)智慧民生

2014年嘉兴市启动了“公共事务基层经办一体化平台”和“公共事务网上服务平台”项目,构建了“一个后台、两个前台”的公共事务信息系统支撑框架。

6)智慧文化

嘉兴市通过“文化有约”,打造融合全市文化资讯和资源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参与网站,推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手机版等图书便民服务。

7)智慧环保

嘉兴市加强信息监控中心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实现了环境监管由人管为主向人机共管的转变,大大提高了环境执法监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8)智慧电子商务

嘉兴市电子商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淘宝中国嘉兴特色馆”和“阿里巴巴嘉兴、海宁、桐乡、平湖产业带”项目启动,“海皮城”、“经编单品网”、“洲泉蚕丝城”等一系列的专业网站全面上线运营,为地方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嘉兴市智慧城市未来展望

嘉兴市按照顶层设计、分步推进、先易后难、实用优先、试点推广的路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做到建设、应用、总结、完善四同步。

2016年,启动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城市综合治理数据服务平台、城市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启动各有关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子平台建设;启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各有关应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

2017—2019年,将积极推进十大建设任务:①开展嘉兴—桐乡—乌镇三级联动的顶层设计;②积极推进智慧乌镇建设;③创建乌镇国家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④构建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嘉兴“心脏”; 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全面互联;⑥开放融合,提供“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⑦深化改革,实现“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⑧全面感知,实现“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⑨积极创建“绿色生态”的新型城市;⑩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到2020年,全面完成五大目标:①基本完成统筹集约、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②基本建成全方位动态准确的集中式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中心;③基本建成惠及城乡、伴随一生的集成化、均等化、优质化、个性化的公众服务体系;④初步实现执政行政、参政议政、司法、权力监督等具有整体性、协同性的城市综合治理体系;⑤初步营造形成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