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度、体制和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与经济体制对应的是社会经济关系,除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
经济体制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制度,调整的是不同的社会关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配置资源要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行做法。
一、制度、体制和机制
(一)制度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通常是指社会制度。广义上的制度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也反映运行规则和发展目标,并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二)体制
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基本制度服务,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主要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
(三)机制
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的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机制是指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
二、制度、体制和机制三者的相互关系及特点
(一)机制是制度与体制的外在表现形式
1.组织性
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2.关联性
机制的建立,靠体制,靠制度,通过建立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使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3.差异性
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
(二)特点
1.制度、体制和机制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为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
2.经济体制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经济机制与体制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机制表现一定经济机体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机制在经济机体运行中发挥功能,所以称为运行机制。一个经济机体既包括整体运行,也包含各构成要素的局部运行。各构成要素都自成系统,且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
(二)经济体制是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经济体制通常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的。因此,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的管理体制。
(三)经济体制对一个国家及其经济行为主体起到规范和激励作用
所有制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决定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根本框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四、经济体制的制度构成及划分标准
(一)制度构成
1.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由三类制度构成:资源占有的制度安排,包括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这三组制度;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包括所有制或产权制度;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监督—协调系统。
2.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层次: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支配要素,包括决策结构和利益结构;运行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协调(监督)结构。而经济体制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有机的整体。因此,资源是否实现了最佳配置是经济体制优劣的评价标准。
(二)划分标准及分类
1.以资源占有方式或所有制形式为划分标准
这实际上是马克思关于所有制形式的划分方法,即以所有制方式为基本准则,把西欧社会发展历程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不同所有制性质及形式的发展阶段。
2.以所有制性质或内涵为划分标准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大类。而哈姆则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三大类。
3.以资源配置方式为划分标准
这一标准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的艾登姆等,他们按照资源集中配置还是分散配置的标准,把经济分成完全集中的模式、完全分散的模式和中间模式三种类型。而埃冈·纽伯格等人则认为,经济体制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并以决策作为主要标准,把经济体制分成传统体制、分散市场、集中市场、计划市场、分散计划、集中计划等多种类型。1985年,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还提出了按行政协调与市场协调两种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的主张。
4.以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形式为划分标准
经济体制是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资源占有方式可抽象为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可抽象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两种。如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就可把经济体制分为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四大类型。这四种类型可以基本反映现实体制模式,但私有制性质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体制实例。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引入计划机制时并未放弃市场机制,因而这类体制可称为私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