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智能城市安全建设与推进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城市安全建设旨在形成有效防控、科学预警与高效应对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安全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最终建成有强大的综合防控、快速的峰值应对、灵活的灾害适应、高度的资源共享、完善的学习机制能力的安全城市。
城市安全的建设与推进以系统的观点纵览全局,以动态的视角把握趋势,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法律规范、管理实践等多方面入手,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新型城市安全问题,实现城市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城市本身具有人口密集、多系统交错等特征,这使得城市的安全运行表现得极为复杂,其安全运行既要预防所有可能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城市安全事件,又要关注城市各系统的功能运行。因此,城市安全的实质就是城市生活、运行发展和功能作用的一种无风险状态,城市安全建设的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内,积极应对城市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实体空间安全和虚拟空间安全,信息驱动,面向服务,建设科学预警、有效防控与高效应对的城市安全能力体系,为实现更加美好的城市,更加幸福的生活提供支撑。
2.分目标
“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第一目标。从防灾角度看,“城市安全”建设重在预防灾害、减少灾损,使城市健康持续发展,避免居民财产损失和伤害;从人类心理角度看,“城市安全”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安全心理需要,是人居环境的发展愿景;从城市社会角度看,“城市安全”目标的提出符合非传统安全因素剧增背景下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具体来看,城市安全建设战略的分目标应该包括:具有强大综合防控的“安全网格”、具有灵活灾害适应与恢复的“有机结构”、具有快速峰值能力的城市“应急体系”、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生态格局”、以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健康城市以及具备智能防范功能的“信息安全”。
(1)具有强大综合防控的“安全网格”
城市人口集聚,空间形态蔓延居多,必须设定能够自救的防灾区划,建立范围明确、划分合理、规模适当的“安全网格”,有利于城市安全管理,有利于居民避难疏散,有利于防灾救灾活动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医疗救护和疾病控制,对落实特大城市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建立全覆盖、有重点的城市安全网络,通过属地化管理完善“安全网格”,以及加强重大防护目标的防灾专项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系统网格化、安全管理网格化、专项防治网格化”的综合防控体系。
(2)具有灵活灾害适应与恢复的“有机结构”
无论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从建设“安全城市”目标出发,城市发展都应构筑具有灵活灾害适应与恢复的“有机结构”(主要内容应包括:改善城市空间结构、辟建城市防灾走廊、疏通旷地型避难疏散系统、配置安全要素指标),从而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弹性化、生命线系统隔离化、避难场所规范化、安全要素指标化”。从城市布局、硬件系统、管理指标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有机结构”。
(3)具有快速峰值能力的城市“应急体系”
现代城市安全的应急体系要求在出现重大问题、事故时仍能保证城市运行的常态化,即城市安全应该具有快速峰值能力。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大类,分别为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反应和恢复建设。在应急准备方面,应具有应急政策、组织机构、联动机制、资源保障、宣传教育及训练演习;在监测预警方面,应实现监测、预见、警示、减缓、化解等功能;在应急反应方面,应做到及时、准确、客观、统一;在恢复建设方面,应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灾后心理救援服务。
(4)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城市“生态格局”
城市的建设发展战略应立足城市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传统的减量型、控制型、末端治理型的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手段,应按照“城市安全”目标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提高生态环境容量、集约利用资源及保护城市环境品质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严格治理环境污染。应确立生态安全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优化城市园林规划建设,聚焦区域水系保护。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基于城市生态环境自然本底、资源条件及其承载能力,按照城市气候类型及各区域环境特点,布置城市的生态格局。
(5)以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健康城市
一般而言,传统城市规划多建立在物本发展观视角上。建设者更习惯于站在政府或精英立场上自上而下看问题,这虽然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和长期战略问题,但缺乏从基层角度思考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因而这种发展既漠视社会意愿和社会自觉基础的市场行为,又较少关注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性,轻视公众参与的意义。这种偏重于“物本发展观”的城市建设一度降低了城市的生活质量,而新型的城市发展应该是以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健康城市,以提高城市社会的整体幸福感和可持续性为目的,更多根据基层生活需求来建设。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建设发展面向基层,从真正的基层需求来布局服务和设施;②强调对各种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梳理,尤其重视社会质量的提升;③以差异化视角看待社会,重视关注不同群体;④重视社会参与具备智能防范功能的“信息安全”。
(三)总体战略
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能力,既要关注传统安全,更要关注非传统安全;既要关注局部安全,更要关注整体安全;既要关注实体空间安全,更要关注虚拟空间安全,实施信息驱动,面向服务的战略,走出一条科技产业衔接、建设服务一体、体系能力并重的新路子。
1.确立城市安全发展的核心理念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安全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安全发展观,一是要正视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权利始终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以人的生命为本,这是安全发展的核心。二是要意识到人类群体的破坏力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强,比如城市地下水位沉降、土地污染等问题,要具备超前的安全意识,实行高标准的城市安全防护等级,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安全和发展的关系(陈思源,2011)。
2.打造全方位的城市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安全的频繁性、危害性、链发性等特点,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型安全问题对传统的城市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陈思源,2011)。政府只有通过打造全方位的城市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信息的共享、运行机制的协同以及效益的最大化。
3.打造前瞻的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为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安全科技创新体系,需建立兼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公共安全研发、测试基地,利用科技项目吸引人才,不断完善设施与装备,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城市安全的技术标准化组织体系。
4.布局基础的城市安全产业集群体系
城市安全产业是为满足政府与公众的安全需求而研发、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主体或组织,以及其中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群众对公共安全的认识逐渐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对城市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安全产业的发展。
为促进城市安全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在支持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重要支撑作用。在城市安全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市场并不是唯一的导向,需要更多地关注民生、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城市安全需求,尤其是结合各地区发展情况,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将有技术优势、具备产业基础的科研院所及城市作为安全产业的示范基地进行培养。
发展城市安全产业应以现有行业为着眼点,对行业产业资源整合,针对城市各行业安全需求开发专属技术与产品。比如水污染监控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消防应急设备、特种救援装备等。
城市安全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可将加快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尤其是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列入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中。这样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点,并且建立“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