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

5.1 基因

一个DNA微阵列分析研究了23例川崎病急性期病例(即川崎病组)和18例对照病例(即对照组,包括腺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猩红热三种疾病)外周血的基因表达,发现川崎病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相关基因表达较腺病毒感染或药物反应病例要高,但较猩红热病例低;川崎病组病例B细胞活化基因较对照组高,缺乏干扰素(IFN)诱导的基因表达。可见,DNA微阵列可用于川崎病的鉴别诊断[1]。另外一组DNA微阵列研究分析了20例川崎病(急性、亚急性和恢复期)外周全血细胞基因表达谱,发现急性期原发免疫和促炎反应相关基因转录增加,而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8+相关基因转录减少,急性期和稳定期转录子有明显变化;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CEACAM1)升高与中性粒细胞、CRP升高和IVIG耐药相关[2]。Ikeda等[3]报道用FCM、DNA阵列、PCR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活化状态,有5个基因(NAIP、IPAF、S100A9、FCGR1A和GCA)上调,且均与原发免疫系统相关;川崎病急性期损伤相关分子谱(包括S100A9和S100A12基因)的表达较恢复期高,而TNFα、IL-1β和IL-6基因表达在川崎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川崎病组PBMC未见TNFα、IL-10和INFγ表达,表明川崎病发病中PBMC特异性活化,损伤相关分子谱基因表达上调,促进原发免疫反应,而促炎因子无变化。Xing等[4]用smar软件包分析基因表达,发现对IVIG治疗有反应的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有185个基因上调、9个基因下调,升高最为明显的是转铁蛋白受体蛋白1、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α、V-Myc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和E2F转录因子1;在恢复期,IVIG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均无显著性差异。Rowley等[5]分析了死亡川崎病病例的冠脉组织,发现有28种miRNA表达升高,3种miRNA下降(包括miR-1249,1260和195),冠脉组织中升高的miR-223和miR-150在外周血白细胞中高表达;但是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这些mi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