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与SPECT疑难病例集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ase 1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卡氏肺囊虫肺炎

简要病史

患者,男性,39岁。胸闷、气促伴乏力20余天,活动后症状加重,自觉呼吸费力,伴全身乏力,以双下肢明显,偶有少许咳嗽、咳痰,咳少许白痰,以晨间明显,口腔有黏膜白斑,无咯血,无胸痛,无头晕、头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盗汗。

实验室检查

入院体温最高达39℃。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6×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5.7%(↓),红细胞计数2.99×1012/L(↓),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计数119×109/L(↓)。

血气分析:氧分压56mmHg,氧饱和度88.2%。

结核DNA阴性。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酶免法)阳性,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阳性,TRUST滴度1∶1, HIV抗原/抗体初筛(↑↑↑)。

T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百分比(CD3+,CD4+)2.0%(↓),辅助性T细胞数(CD3+,CD4+)6/μL(↓),细胞毒T细胞百分比(CD3+,CD8+)54.5%(↑),细胞毒T细胞数(CD3+,CD8+)164/μL(↓),CD4/CD8比值为0.04(↓),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68.3%,总T淋巴细胞数(CD3+)205/μL(↓),淋巴细胞总数300/μL(↓)。

痰液中未发现抗酸杆菌。

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其他影像检查资料

CT复查影像见图19-1。

图19-1

PET/CT影像

PET/CT影像见图19-2和图19-3。

图19-2

图19-3

影像解读

入院后,抗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治疗半个月后复查CT(见图19-1)示:两肺内磨玻璃影明显吸收好转,遗留少量斑痕条索影及气囊影。

PET/CT影像(见图19-2和图19-3)示:两肺见弥漫磨玻璃样、片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局部呈地图样分布,间杂少量间质性改变,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3.0;周围肺组织通气不良,见散在薄壁透亮影;肺内未见异常结节或团块影。纵隔及两侧肺门见多发轻度增大淋巴结,放射性摄取稍增高,SUVmax为3.9。余全身未见肿大或异常浓聚淋巴结影。综合考虑肺部机会性感染。

最终诊断

在该患者病理标本中发现卡氏肺囊虫(见图19-4)。

图19-4

综合临床相关血液检验,HIV、梅毒阳性,白细胞进行性减低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提示HIV肺部感染。

鉴别诊断

真菌或细菌感染。

教学要点

HIV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从而诱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由于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机体处于不同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诱发不同的继发病变,且多种并发症可同时存在,因此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HIV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HIV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10年。AIDS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畏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易感冒,咽、喉部出现白斑。除全身淋巴结肿大外,患者还可有肝大、脾大。当患者发生肺部机会性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短促和发绀,动脉血氧分压低。另外,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癫痫等;胃肠道症状,如咽痛和胸骨后烧灼感等;以及有皮肤黏膜、眼部等部位的症状。

PCP早期影像可表现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在大部分患者可见肺门周围和双侧中下肺野间质性或磨玻璃样浸润,并可快速进展累及全肺。本例患者在同机CT片上的典型表现为磨玻璃样阴影从肺门区伸向周围肺野,部分病灶呈局限分布,周围散在薄壁空洞;PET/CT显示肺内弥漫性病灶18F-FDG代谢增高。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肺内病灶明显吸收,仅遗留少量斑痕条索影或气囊影;晚期PCP患者可出现气胸,甚至出现广泛性纵隔气肿。

若临床表现为咳嗽无痰、胸痛、气促、无热或短期低热,且肺部体征轻微,影像检查可见上述典型表现,则应结合患者的个人生活史及实验室抗HIV抗体检查,考虑PCP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东,李智传,刁胜林.艾滋病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医技杂志,2005, 12(1a):14-16.

[2]张有彬,李银官.AIDS病患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及其病理机制初步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4):7-8.

[3]杨根东,党勇,陈志刚.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影像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6):411-412.

(肖扬锐 王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