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头颈部
Case 1 左额胶质母细胞瘤
简要病史
患者,女性,77岁。3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麻木,无疼痛感,并逐渐扩至右大腿,有头晕,无头痛,无胸闷、咳嗽,无大小便失禁,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恶心、呕吐。既往甲状腺肿瘤术后20余年(具体不详),否认外伤史。
实验室检查
AFP、CEA水平正常,铁蛋白280.2ng/m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其他影像检查资料
脑部MR影像见图1-1。
图1-1(1)
图1-1(2)
PET/CT影像
脑部PET/CT影像见图1-2和图1-3。
图1-2
图1-3
影像解读
MR影像(见图1-1)示:左额叶大脑镰旁见团块状异常信号,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T2WI、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缘尚清,DWI呈稍高信号,DTI示周围皮质脊髓束局部受压,未见明显中断、破坏。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环状强化,周围见少许水肿带。
PET/CT影像(见图1-2和图1-3)示:左额叶近大脑镰旁见团块状等低密度灶,边缘欠清,其内密度不均,局部见斑片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周围见少量低密度水肿,放射性摄取未见明显增高。
最终诊断
术中见灰红色的鱼肉状肿瘤组织,质软,血供一般。切开肿瘤组织后,见淡黄色澄清液流出。
术后病理诊断:(左脑)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
免疫组化:S-100(+),GFAP(+),P53(+),Ki-67(约60%+),CD34示微血管增生。
鉴别诊断
1.转移瘤。
2.炎性病变。
教学要点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良恶性判定、预测治疗反应、预后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采用CT和MRI。常规MR扫描往往依据肿瘤的囊变、坏死、瘤周水肿范围和瘤灶的强化程度来诊断病灶。近年来,18F-FDG PET/CT显像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明显增加,导致其对18F-FDG的摄取上升,脑胶质瘤对18F-FDG摄取的程度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病例颅内病灶PET显示基本无代谢,首先考虑低级别胶质瘤的可能,但结合MR影像特点,不能排除高级别胶质瘤的可能,此病例经病理检查最终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因此,18F-FDG PET/CT显像对高级别胶质瘤存在假阴性。本例患者既往有甲状腺肿瘤病史,不能完全排除颅内转移。脑转移瘤的PET/CT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稍高密度,18F-FDG代谢可表现为增高、相等甚至相对减低区;结合MR环形强化特点,亦可出现部分炎性病变,但无发热,白细胞水平也无异常升高,可予以排除。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钱普东.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后改变鉴别的影像学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4):317-320.
[2]张颖,陈曦,缪蔚冰.18F-FDG PET/CT显像结合MR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药,2015,35(s1):61.
[3]胡裕效,卢光明,朱虹.18氟去氧葡萄糖PET显像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9):994-997.
[4]孔艳艳,管一晖.胶质瘤PET分子影像的应用进展[J].肿瘤影像学,2016,25(3):196-208.
[5]孙娜,赵晋华,乔文礼.PET、MRI和PET/MRI多模式分子显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0):634-639.
(肖扬锐 王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