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演绎
——评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父亲与女儿》
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动画短片奖毫无争议地落到了荷兰动画大师迈克尔(Michael Dodokde Wit)的手中。这部名为《父亲与女儿》的短片全长只有八分半钟。它在2000年加拿大渥太华的国际电影节上首映时,已经引起了动画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这部短片并没有出现对话和解说,其背景音乐也只是以一架手风琴为主要乐器的演奏。凡是看过此片的人,几乎全被它蕴含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这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某天,父亲与年幼的女儿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堤来到一个渡口。父亲吻别女儿后,划船离去。女儿望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水天之中。随后女儿逐渐长大,她期盼父亲的归来,一次次地骑着自行车来到那个渡口,等待她的父亲。终于女儿自己也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但她依旧骑车来到渡口。河水干枯了,女儿放下自行车走到了河床中,她看到了一只半埋在泥沙中的破船。于是她蜷曲身体倒卧在这只也许是她父亲曾经乘坐的船中。她恍如看到亲爱的父亲,于是起身向前走去。她变得越来越年轻,她的父亲也正向她走来。已回到少女时代的女儿向着父亲跑过去,终于紧紧地抱住了他。
八分半钟的时间对于观众来说算是很短的了,而这部影片留给观众的却是悠长的回味。它叙述了一个纯朴的故事,揭示的却是人类共同关心的永恒的爱与情的主题。
一般而言,动画片在表现较严肃的题材时,往往会让人感到费力且不讨好观众,所以动画家们大都倾向选择一些比较幽默诙谐、轻松有趣的题材。近些年来,动画片观众的年龄层次已不局限在某个范围里,因此动画片的题材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表现手法也不断有所创新。但是,像《父亲与女儿》这样的短片,在近几年里实属少见。它的魅力既来自题材,也出自迈克尔的艺术修养。迈克尔善于运用简略且精致的艺术手法。在这部片子里,他成功地用简练的艺术手法处理了复杂的情感问题,令八分半钟的短片魅力四射、获奖夺冠。
迈克尔在影片中运用了许多欧洲插图艺术的经验,他利用黑白和光影的设计理念以及淡雅素净的色彩,刻画了令人回味的动画造型,表现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表面上看,他的短片的艺术设计颇有点中国水墨动画的风采,但实质上流动着地道的欧洲艺术的血液。短片的动画部分的设计和制作也十分自然合理,贴切流畅。在他的影片中看不到形象的特写,人物的近景也是鲜有出现,而人物的情绪性格则全部通过动作来表达。他在分镜头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显示了独到的艺术匠心和娴熟的专业技巧。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描写了女儿一次次地骑自行车来往于河堤上的情形。迈克尔把这重复而单调的骑车动作设计得富有变化和节奏感。比如在“风中”和“骑车上坡”等镜头中,他强调了肢体语言的准确,突出了动感。而在“雨后骑车”等镜头中,他减弱了肢体的动作力度,结合场景,使得“雨后骑车”的描写是那样的优美抒情。此外,他把圆形并不停转动的自行车轮和平行而寂静的地平线穿插在一起,把浪漫的伤感气氛揉进了优雅抒情的爱情诗篇中,就连河堤上的排树和它们的投影,空旷的天和无忧的飞鸟也增加了影片所需的气氛。
迈克尔把好多精心设计的镜头巧妙地编辑在一起,为影片注入了极其丰富感人的艺术张力。在情节的安排方面,影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女儿能否再见到父亲?这个悬念从影片开始就一直揪着观众的心。这种心理上的考验,让观众自然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中,与女儿情愫共舞。爱心在展现,情感在荡漾,迈克尔的艺术得到了观众的共鸣。
迈克尔于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荷兰,少年时对艺术就抱有极大的兴趣。青年时代,他赴英国伦敦接受艺术教育。他的艺术造型能力强,艺术功底十分扎实,这些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克尔的青年时代基本是在伦敦度过的,他开办了自己的动画工作室,制作了许多动画片和商业广告。进入90年代,他的动画风格日趋成熟。1995年,他以一部名为《修道士和鱼》的动画短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部表现修道士生活的诙谐有趣的动画片为他赢得很多的荣誉,曾多次获得世界级的奖项,并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今年以来,他活跃在欧美地区。身为独立动画制作艺术家的迈克尔与其他同行一样,时常面对制作经费短缺的困难,因为动画短片的经济回报不如连续剧和影院动画电影来得丰厚,所以它的市场不广大。
从动画发展史上看,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方面的更新和创造,都是从动画短片开始的,它的确是动画片中最能体现动画艺术特性的一种。值得庆幸的是,动画短片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投资这一领域的机构也在不断地增加。迈克尔的《父亲与女儿》就是在荷兰政府和英国政府的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杰作。眼下,迈克尔的艺术创作正处在高峰期,我们期待着他的新作品不断问世,更加精彩。
发表于2002年五月《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