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1.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超敏反应分为四型(Ⅰ、Ⅱ、Ⅲ、Ⅳ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不相同。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体液免疫)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引起。

2.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发作反应迅速,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一般不引起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3.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主要是由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

4.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G、IgM、IgA介导,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及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5.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引起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病理性反应。抗体和补体不参与反应,没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6.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中、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超敏反应。如青霉素可引起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其中Ⅰ型最为常见。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常几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但是常以某一型为主。临床上规定注射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之前必须做皮试。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分钟之内发生,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手足发凉、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等,严重者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7.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超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检测变应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皮肤试验。但是有些变应原却难以回避,如花粉、尘螨、冷空气等,可进行特异性脱敏和减敏治疗。为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临床上规定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之前必须做皮试。

8.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用药物选择性地阻断或干扰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抑制或减轻超敏反应。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如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氨茶碱等,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②拮抗生物活性介质作用的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通过与组胺竞争结合效应器官细胞膜上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③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可解除痉挛,减少腺体分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严重超敏反应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