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萧王庙碑记
直县北二十里,有岭临于溪上。岭曰“界岭”,溪曰“泉溪”,而萧王庙实在焉。按旧碑:神姓萧氏,讳世显,字道夫,汉萧相国之后人也。宋天禧二年(1018)来令于奉,抚字心劳,廉公节俭,民甚德之。后三年,境遭大旱,神则躬亲祈请,且复巡行阡陌间,教民筑堤捍水,至长寿乡,凿河五里,通于潮河,引水以灌田,遂获有秋。次年旱且蝗,神复出舍,教民以捕蝗,车抵长寿、禽孝两乡界,忽中风暴卒。由是百姓悲号,若丧考妣,岁愈久而不忍忘。至仁宗庆历二年(1042),民复追诵其德,始立祠于此以祀之。神辄大著显应,累求累赴,恩普德洋。淳祐十二年(1252),钦赐庙额“灵应”,承议郎蔡垲为之记,宣教郎邑侯黄湛为之立石。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春,知州李枢以感应非常,表奏朝署,蒙赐俞允,进封“绥宁王”。嗣后屋渐隳,鞠为蓬砾之区者久之。永乐间,神稍惊动祸福于远近。父老曰:“是庙不立,而神不宁厥居耳。”爰屈群力而经营之,成正殿三楹以安神栖,复其故名曰“灵应萧王庙”。民始知所敬事,而春有祈、秋有报也。弘治初,神复大昭灵异,水旱疾疫,祷焉辄应,用是奉牲帛以走庭下者无虚日。父老佥谋谓:“庙止一殿,不足以竭虔妥灵。”辛酉(弘治十四年,1501)之岁,邑大尹陈君富有感于神,乃更率属为中殿、为前门、为东西庑,次第就绪而规制可观焉。后十一年,为正德辛未二月晦(六年,1511年3月28日),正殿灾,不可扑灭,遂为灰烬。行道叹息,以为神尝殴祓戾孽以福尔一方,今兹殿毁而不即图之,则祈甿日慢,祚庆弗下矣。父老闻而是之。壬申(正德七年,1512)之秋,相与鸠坚搜良,乃桴乃载,四方之人欢来趋事。居无何而新庙落成,视昔有加焉。时予守制于家,父老戴怀和、竺文高辈辱使记之,辞以谫弗获,乃书其原始废兴之概,俾刻之于石云。正德七年十一月之望(1512年12月22日)。(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三《坛庙》下。据嘉靖《奉化县图志》卷十一《碑文志》下校。嘉靖本题作《重建灵应萧王庙记》)
于房,约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至宝元二年(1039)在任。由秘书丞为奉化令。以废石夫人庙拓展学宫著于世。有《学碑记》传世。
宝庆《四明志》卷十四《奉化县志》一《叙县·县令》:“于房,皇朝景祐中废石夫人之庙以增学宫。”亦见《叙县·学校》及卷十五《奉化县志》二《叙祠·诚惠庙》。成化《四明郡志》卷七《职官考·名宦》:“于房,定襄人。景祐四年(1037)知鄞县事守正不回,为治务在惩恶劝善,敦厚风俗。毁石夫人庙以广学宫,亦其一事也。”光绪《奉化县志》卷十八《名宦》:“景祐四年由秘书丞为奉化令,守正不回,尊贤礼下。民以事至庭,耳提面谕不倦,务在惩恶劝善,兴利除害,以厚风俗。先是学舍湫隘,乃毁石夫人庙广之,自为记。(《嘉靖志》)”(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四《奉化县学记》:“是邑旧记谓:相国清河公士逊出镇秣陵,为椎轮之始。盖宝元初秘书丞于君房为宰,以石夫人之庙为县学,自为之记云,然且曰:‘愿以奉川为县学始’。”后附于房之《学碑记》。于房落款作:“宝元二年。”则是时犹在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