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知县知州史料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州于伯颜去思碑记

(元)戴表元

奉化之为州,山疏而水迅。疏,故土居者清勤力业而少余赀;迅,故仕游者傥{侊}[恍]外顾而无留心。盐、丝、蔬、米、埏{冶}[治]、果、植、器、畜之饶不通于四方,而衣冠文墨,阀阅意气之交,异时常与形势相为长雄。故其民,亦或号为难治。大德癸卯(七年,1303)冬,蓟丘于侯以九卿世家来为守。专用忠厚,文雅廉慈,抚柔兴弱,销沮嚣竞。一年笞榜轻,再年符移清,三年科{揺}[徭]平。逋流还乡,凋瘵完复。吾与黎民渐渐知为生乐矣。秩满久不得去,而天灾作于浙东,饥饿疠疫,死者相枕。侯日夜与其同寮谋所以拯之,官糜有给,邻饷有劝,野劫有禁,道殣有葬。至于力不可施,则以降贷减征,恳吁于上,蒙麾犯怒,必得请乃已。迄于今,荒墟废垄间,犹有谈笑炊耕以齿人数者,皆侯之惠及州民。既更生,益孚侯诚,熟侯教,呻吟按摩,动相闻知,亦与恬然,若安居其乡而忘去者。今人常称近民官为父母。父母之于子,寒也,常恐无以覆之;饿也,常恐无以哺之;危病也,常恐无以护之。比其既成立也,有礼驭之,有过恕之,然后父母愈严而子愈亲。若于侯之于吾州,安能使人不亲而怀之乎?怀之不已,爰发于言;言之可传,必载之碑。系之以:

维明有附庸,负海西南。名张实枵,民不胜堪。孰返其逋?有侯氏于。郁郁舒舒,清言雅趋。亦既构宇,乃疆乃理。天降饥荒,夺其乳哺。葺墟作家,续骸为人。呻吟笑歌,繄侯之仁。侯性无怒,侯躯无欲。驱攘疾疠,扶导饘粥。民曰侯止,侯毋我遗。侯曰勿止,我非尔私。凡人有心,以已为则。无穷之瞻,系此{贞}[乐]石。(《剡源文集》卷二十。据嘉靖《奉化县图志》卷十一《碑文志》下著录本校)


裴继炎,至大二年四月十二日(1309年5月21日)至四年(1311),以奉训大夫知奉化州。


延祐《四明志》卷三《职官考·奉化州·知州》:“裴继炎,奉训大夫,至大二年四月十二日到任,四年离任。”光绪《奉化县志》卷十六《职官表》上、《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除未著录月、日外,余同。


蒋瑾,镇江人,大德十年,知台州路黄岩州。皇庆元年(1312),以武德将军知奉化州。


《黄岩县志》(天一阁藏明万历七年刻本)卷四《职官志·县官》:“蒋瑾,大德十年。”至顺《镇江志》卷十九《人材·仕进》:“蒋瑾,镇江人,武略将军。台州路黄岩州知州,今徙居焉。”

光绪《奉化县志》卷十六《职官表》上:“武德将军,皇庆元年任。”《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略同,但“元”字误作“六”。皇庆仅两年,“六”误也。“蒋瑾”,至正《四明续志》未著录。


宋节,燕京人,大德十一年(1307)为歙县尹。延祐元年十二月(1315年1月),以奉议大夫知奉化州。任内修学宫、置书籍。寻为行台监察御史。


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职制·郡县官属》:“宋节,燕京人。先为嵊县尹。亲丧,庐墓尽哀。大德十一年(1307)为歙尹,首务劝农、兴学。农有游惰者,从社长供,申籍充夫役,俟改悔,除名。捐俸倡修县庠,又谕父老遍立乡塾,训诲子弟,使知孝弟忠信。富民析税,诡立户名,规避差役,期一月首并,役赖以均。当新陈未接之际,禁戢上户,毋得征逋。民有犯伪钞公事,贪胥故纵摊指,旁扰非辜,节既鞠实,即揭犯人名榜示乡都,使良民免遭煽惑。公退,闭门读书,杜绝私谒。富民子殴死人,以其隶代引服。鞠正之。行缗请托,万方不从也。秩满迁奉化知州。寻为行台监察御史。”

延祐《四明志》卷三《职官考·奉化州·知州》:“宋节,奉议大夫延祐元年十二月到任。”光绪《奉化县志》卷十六《职官表》上:“奉议大夫,延祐元年任。修学宫。”光绪《奉化县志》卷八《学校》上:“延祐二年(1315),知州宋节重修。”至正《四明续志》卷七《学校·奉化州儒学》:“书籍,知州宋节任内置到《周易》《毛诗》《尚书》《周礼》《春秋》《四书》《韩柳文》《通鉴》《集韵》,通计壹佰伍拾叁册;活字板印到《大学衍义》一部,计二十册。”


马称德(一作:骥德),字致远,广平人。延祐六年十月初一日(1319年11月13日),以奉议大夫知奉化州。政绩累累,书不胜书。摘其要者:以务本业,兴文治为宗旨。三年政绩:义仓之积至八千余石;荒田之垦至三十顷;桑以畦计者三千九百;杂木以株计者二百八十二万余。养士之田至一千一百五十四亩;租谷及山租钱等一千七百三十石六斗九升,米二十五石九斗六升。建尊经阁,选生员百名,礼宿儒授业解惑,月书季考,举乡饮礼,教养有规,外逮乡学六百余所;镂刻活书板至十万字,印刷《大学衍义》《奉化县志》等,为中国印刷术之发展留下重彩一笔。又扩建三皇殿。水利,则修琎琳碶等,疏通河道,修治陂堰。均赋役,并诡寄,核酒课,辨私贩,设惠民局。奉化,原存的人户诡寄,数计七万,经过清理,仅得二万,这就为均赋役奠定了基础;原先城郭残留乡镇遗制,村草数家,楼观荒圮,经过整理,丽谯郁起,成为阛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三年任满,邑人为立去思碑,祠诸西序。善政嘉绩,数百年之规划。


延祐《四明志》卷三《职官考·奉化州·知州》:“马称德,奉议大夫,延祐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至正《四明续志》卷八《学校·奉化州医学》:“三皇殿,在州学之北。延祐六年,知州马称德重建,殿堂、门庑、棂星门、四斋、垣坛咸一新之。郡人袁桷为记。”《记》见附文。延祐《四明志》卷十三《学校考·奉化州儒学》:“延祐六年,知州马称德到任,复修建学宇,增广田土,计田六百四十三亩二角四十步,地三十二亩二角一十八步,山二千二百六十二亩一角四十四步。”至正《四明续志》卷七《学校·奉化州儒学》:“知州马称德任内起造:书楼五间;六斋增建一十二间;祠堂六间;松亭三间;跨鳌桥。”又曰:“延祐庚申(七年,1320),知州马称德盖尊经阁及讲堂,后轩、两庑、六斋、仓廒、庖溷咸备。”《学校·书板》:“知州马称德任内置到活板十万字。”《学校· 书籍》:“知州宋节任内,置到字板印到《大学衍义》一部,计二十册。”《历史教育》2004年第11期刊文《元代出版史概述》:“元代印书一般仍是采用刻版的办法,活字印刷是罕见的,元代后期,奉化(今浙江奉化)知州马称德曾用木活字印刷《大学衍义》。可惜的是以上所说两种木活字印本都没有保留下来。”至正《四明续志》卷七《学校·奉化州儒学》:元续置田土,“田贰拾贰亩壹角肆拾叁步;谷叁拾捌石伍斗伍升贰合伍勺;地壹拾肆亩贰角叁拾陆步半;小麦壹石叁斗;山伍拾亩;钞伍两(前知州马奉议续置田土)”。延祐《四明志》卷十三《学校考·奉化州儒学》:“乐器,知州马奉议资遣儒人往苏杭收置,敦请乐师教习。”计有:“编钟一十六口;编磬一十六片,备磬四片;琴一十张;瑟二床;笙四攒;凤箫二架;管箎共四枝;搏拊二个;柷一座;敔一个,并座;埙二个,备埙四个;钟磬绦三十六条;瑟朱弦五十条;琴弦五十条;搏拊绦二条;流苏绦四条;流苏绿油钹盖二十个;五色线二十两重;瑟上雁柱五十个;琴轸足一十副;钟磬架二座;龙头四个;羽孔鹊一十个;臝属羽属四个;瑟匣二个;钟磬匣八个;琴瑟卓六张;钟磬柷槌六件。”成化《四明郡志》卷四《闾里考·奉化》:“嘉会桥,县治南。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宣和中令周因立亭于上,建炎间毁。元延祐七年(1320)知州马称德重建,今亭废桥存。”延祐《四明志》卷十五《祠祀考·神庙·奉化州》:“城隍庙,在州西五十步。……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重修。”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奉化州·公宇》:“谯楼五间,在州治前。延祐六年(1319)知州马称德因旧址开拓重建,扁曰‘宣明’,置铜壶、鼓角。江浙儒学副提举刘致记。至元三年毁,未建。”“井亭,州治东有井,号茯苓泉,在听事之西。皇庆壬子监州木八剌创亭覆之,延祐庚申(七年,1320)知州马称德复构一亭,左右相峙。”“义仓,在□□□□厅,屋三间,廒房十间,门楼一间,至治二年(1322)知州马奉议创建。”

有关水利工程,为碶者,至正《四明续志》卷四《河渠·奉化州》:“进林碶,在州北三十六里(光绪志作:二十五里)。水源南出连山镇亭,北入于定海港,东接鄞县茅山鄞塘及本州奉化、长寿、金溪三乡河港,西至鄞县小溪大江。三方潮水所汇,立闸通潮,流衍灌溉。涝则开闸以疏之江,旱则闭闸以注诸田。上置土桥,通台温明越。岁久莫知创始,至今且一百四十余载未有能增修者。延祐六年知州马称德重修,增广。慈利州知州翁元臣记。”光绪《奉化县志》卷六《水利》:“琎琳碶,县东北二十五里三十六都长寿乡。地当驿道,大江潮水所汇,立碶于此,为二县三乡所取济。上架石桥以便行旅。宋绍兴十五年(1145),令刘廷直以邑人吴琳言修筑。元延祐六年,知州马称德又规水道、更筑,置田二十亩,俾土人掌之,以备修造。”“海岛碶,县东二十里三十二都,潴奉化、连山、松林三乡之水,溉田三千余亩。元知州马称德尝修之。”至正《四明续志》卷四《河渠·奉化州》:“胡芝碶,在州东二十里。水利溉注奉化、金溪两乡民田三千余亩。旧碶以年远冲漏,知州马称德首为修理,视昔有加。”光绪《奉化县志》卷六《水利》:“孟婆碶,县北三十六都,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修,溉田三千余亩。”雍正《浙江通志》卷五十六:“宣家堰,在县北三十五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溉田三千余亩。”“资国碶,在县东南三都,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建。”“考到碶,在县东三十二都,元知州马称德修。”为堰者,至正《四明续志》卷四《河渠·奉化州》:“戚家溪堰,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因民请置。堰高三尺,石砌三层,横长三十丈,阔六尺。两傍用木桩石条甃砌,又于堰之上畔开河一条,横阔一丈五尺,长四十丈,深六尺。旧溪通流,凡遇水涝于堰上流溢,水浅流入堰河,沿溪灌十四都田五百余亩。堰下流至和尚堰,分为四派。一派流入第三都界,溉田八百余亩。三派流入胡芝碶等处,四散溉田三千余亩。余外流入长塘畈等河港,溉注第二都、三十二都田二万余亩。”“广平堰,在州北一十里,旧有闸曰‘斗门’。上接资国堰水,支流三派。下通郑家堰,灌溉田数千亩。延祐庚申(七年,1320),知州马称德开浚新河,易闸为堰。向之闸水有限,晴则易涸。今则积水渊深,灌溉无穷。”“资国堰,去州南五里,隶第三都。旧病浅狭,滋溉难周。至治元年(1321)知州马称德察其利病,新其碶闸,水盛则置闸以遏其冲,水涸则去闸以导其流,民田沾丐者三都计三万八千余亩。”“和尚堰,在十四都。旧有堰基,不曾修筑。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因修考到等碶,并修完备防积水源。”光绪《奉化县志》卷六《水利》:“斗门堰,县东北一都,旧为斗门闸,源自资国堰。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灌田数千亩。”“郑家堰,县东北(《康乾志》作“县北”,误)一都,旧名郑家窨,水通资国堰,经新妇湖。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溉田数千亩。通舟楫于市河。”“归家堰,县北三十六都,元知州马称德重修,溉长寿乡田三千余亩。”“黄埭堰,县东三十一都,元知州马称德修筑,溉金溪乡田三千余亩。”“横溪堰,县东三十一都,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修筑,溉金溪乡田三千余亩。”竣治河湖者,至正《四明续志》卷四《河渠·奉化州》:“新河,州巿旧有河,上通资国堰,下接郑家淫。沙莽堙塞,水无停潴,河之浅狭不及五六尺,仅如沟浍,耕者病焉。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开浚,深广自巿河达于北渡车耆等处,相悬六十里,置立堰埭三处,潴水灌溉田数十万亩,又通舟楫,以便商贾往来也。翰林学士袁桷记。”光绪《奉化县志》卷六《水利》:“市河,县东南五里,即新河,又名新渠。唐县令陆明允导大溪水,由资国堰注市桥河,循三山为广平湖,下为斗门,通郑家淫,至沈家庄入县溪。元知州马称德开浚,潴水溉田数十万亩。又通舟楫以便往来。”“万寿湖,县东四里,即新妇湖,又名放生湖。元至元丙子置,引资国堰水入湖。阔一十丈,长一里许,溉田三千余亩。延祐间知州马称德浚之。”“广平湖,县东北五里,一名寺后湖。元至元丙子置,引资国堰水入湖,溉田二千余亩。知州马称德、李枢相继开浚。”等等。以上或因称名不同而造成重出,谨请识者指正。

马称德还引荐过人才。《万姓统谱》卷四十六:“汪灏,字季夷;弟瀚,字幼海。奉化人。父懋卿,初与弟森卿同学,同贡,并因宋革不仕,杜门著书。灏、瀚授家学,治《易》《春秋》,躬耕孝养。灏从海阴陈嵩伯讲学,著有诗文,曰《蜡台稿》。灏先卒,瀚为知州。马称德荐于宪台,授衢州路学录,辞不赴。”故奉化百姓对马侯祠祀有加,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三《坛庙》下:“琎琳祖庙(《乾隆志》作:进林庙),县北十二里(《乾隆志》作:三十里)南渡,祀元知州马称德,事详《名宦传》。嘉靖三十年重建。”“琎琳南庙,县北二十里上下张,分祀马称德。光绪二十三年重修。”“马公东庙,县北二十五里前江,分祀马称德。康熙间重修。光绪二十四年江忠庚重修。”“马公西庙,县北二十五里(《乾隆志》作:县东北三十里)新桥下,分祀马称德,明时建。”卷十二《坛庙》上:“琎琳新庙,县东北二十五里孙家堰,俗呼打铁庙,分祀马称德。”卷十八《名宦》:“马称德,字致远,广平人,延祐六年知奉化州,明敏革奸,恺悌施政。务本业,兴文治。义仓之积至八千余石;荒田之垦至三十顷;桑以畦计者三千九百;杂木以株计者二百八十二万余。养士之田至一千一百五十四亩;租谷及山租钱等一千七百三十石六斗九升,米二十五石九斗六升。建尊经阁,选生员百名,礼宿儒授业解惑,月书季考;镂活书板至十万字;立乡学至六百余舍。又筑琎琳碶,疏通河道,修治陂堰。均赋役,并诡寄,核酒课,辨私贩,举乡饮礼,设惠民局。善政嘉绩,皆有数百年之规。三年任满,邑人为立去思碑,祠诸西序。”(可参下引黄先《知州奉议马公生祠记》、李洧孙《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邓文原《建尊经阁增置学田记》)

《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马称德,字致远,河北广平人。元延祐六年(1319)以奉议大夫任奉化知州。任内廉明勤政,尊崇孔道。建尊经阁、斋庑、仓库、厨房等百余楹,选生员百名入学,请宿儒授业。整顿学廪,革除积弊,出资倡率,增养士田至1154亩;划县学后之余地10亩,种植所入,悉充学职生员齑盐之助;广立乡学600余所(一说60余所);镂刻活书板10万字。治北30里之琎琳碶(今南浦乡北),系潮汛所汇之处,通宁、绍、台、温驿道之上,百余年来,屡修屡圮。1320年农历十月,称德兴工重建,翌年四月告竣,疏通河渠60余里,陂堰无不修治,使旱涝无虑,商旅称便。民立祠颂德。元初,城内民多零星村居,草莽连片,将暮便愁虎狼。称德募民拓基,建屋1200余间,烟火互接,商贾争趋,民乐其业,州治为之一盛。又教民垦荒13顷,植桑3900畦,种树282万余株。整户籍,调赋役,核酒税,饬盐政,胥吏差役无敢勒索受贿。办惠民局以利贫民医治。义仓积粮8000余石,以备荒年赈饥。1323年(至治三年)民立《去思碑》云:‘马侯三年之政,固数百年之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