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融合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通常由一位班主任、几位任课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融合班级则还包括一位或几位特殊学生。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班级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影响的好坏则与班级管理的质量密切相关。对特殊学生而言,班级、教师、同学对其的影响和意义较普通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融合班级管理目的在于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共享、共欣赏、共进步的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团队,为特殊学生创建无障碍生活、学习、活动环境。融合班级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包括教师、家长、普通学生、特殊学生的成长。[74]融合班级的管理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管理、时空管理、常规管理和行为管理等。
一、融合班级人际关系管理策略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班级人际关系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构成的。平等、接纳、尊重、理解、支持、合作、安全的班级心理氛围和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融合的心理氛围,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师生关系管理策略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者具有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班级的积极情感态度,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同学形成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教师的支持尤其重要。教师的支持能够促进特殊学生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75]融合班级的师生关系管理策略如下。
1.树立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同。在实践中,多数普通中小学教师认同特殊儿童有在普通班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一旦把特殊学生放到自己的班上,就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接纳的倾向。[76]这必然会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成功的案例表明,当所有普通教师支持融合教育理念时,他们就更愿意从事融合教育工作。[77]因此,融合教育中的普通教师要不断通过了解特殊学生相关知识,参与教学研讨,参与融合教育培训,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同感,从而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2.明确自身多重角色
融合班级教师有着多重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塑造者、班级的管理者、学习的支持者、健康的辅导者、潜能的开发者、缺陷的补偿者、家长的代言人、学校的代表者、规范制定的组织者、纪律的维护者等。[78]融合班级的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师生交往中的角色,既要承担各自的岗位教学工作,也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不仅有促进普通学生成长的任务,更有促进特殊学生进步的任务。营造平等、接纳、尊重、理解、支持、合作、安全的班级心理氛围,接纳和关怀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给特殊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及表现的机会,适时与他们开展互动,持续关心并改善特殊学生的班级适应情形,给特殊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班级、学校各项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根据特殊学生学习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依据特殊学生状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会按照特殊学生需求实施弹性上课方式,会用各种教学媒介协助特殊学生学习,适度调整特殊学生作业难度与分量,会依据特殊学生状况教给其学习策略,能针对特殊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
3.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融合班级的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还要能够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这可能体现在很多的教育细节上,例如:教师是否都能以尊重的态度称呼学生,而不是叫他的绰号;教师能否不在无关人员面前暴露特殊学生的隐私和出示图片;教师能否接纳孤独症学生对结构化的需求,并对环境和课程的安排做一定的调整;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是不是一样受到重视,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一样受到重视,有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学生是否和其他学生一样受到重视,是否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强项。
4.主动交往,善于沟通
有的特殊学生害怕、不愿意或者不懂得如何与教师交往,遇到这样的学生,融合班级教师要主动引导,当他们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教师可用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引出他们真正的想法,了解其需要、愿望、意见与感受,努力营造比较轻松、愉快、自然的谈话氛围。同时,还要乐于倾听,给特殊学生以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机会,让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增强交往的配合意识和主动交往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与特殊学生沟通,课前、课后、教室里、操场上、路途中,随时都可以聊聊,可以谈学习、谈家庭、谈爱好、谈困惑,也许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二)同伴关系管理策略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发展社会能力,能够满足儿童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在融合班级中,与特殊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他的同伴,因而对他们而言,同伴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特殊儿童来说,来自于同伴的友谊和来自于教师的支持同样重要,同伴的接纳能够增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自尊,促进情感发展。[79]同样,这有利于正常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班级同伴关系的关键在于促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影响普通生与特殊生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来源于普通学生是否能够具有接纳特殊学生的态度、技巧和策略,另一方面来源于特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基于此,融合教育班级同伴关系管理策略如下。
1.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特殊学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被接纳的程度较高,但行为上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普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要促使他们真正从行动上关怀、接纳特殊学生,需要运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因此学校和班级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认识、理解和接纳,包括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性、特殊的沟通方式、需要和所使用的辅助设施设备、特殊的行为方式,尤其是特殊学生的优势和特殊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接纳。[80]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开展欣赏特殊儿童主题电影、阅读特殊儿童主题绘本、参与体验活动、征文比赛、展示能力、班级主题活动等,而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则还可以采取角色体验、交流讨论及主题探究的方式进行融合教育活动。其中,反映特殊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的经典电影有《奇迹缔造者》《地球上的星星》《听见天堂》《弹钢琴的盲童》《漂亮妈妈》等,以特殊儿童为主角的绘本有《我的姊姊不一样》《超级哥哥》《我的妹妹听不见》《美丽心灵看世界》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使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行为或情感等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普通学生更多尊重、包容、体谅、接纳与关怀,进而真正从内心到行为能够接纳特殊学生。
2.培养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交往的技能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接纳态度往往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改变普通学生的观念,让普通学生认识到,和特殊学生交往不是麻烦和负担,他们也有优势和长处,更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帮助特殊学生不是“丢面子”的事情,而是体现出一个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要鼓励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交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要经常为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交往提供机会,创设交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同伴交往意识,提高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交往的技能,例如,要真诚地关心对方,学会宽容对方,主动发起交往,懂得聆听的技巧,讲究谈话技巧,懂得理解、欣赏、尊重、接纳别人的差异等。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教师要引导普通学生运用不同的交往技能,例如:与聋生之间的沟通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口型;与盲生之间的沟通特别需要表明自己专心倾听并及时做出回应;与智障学生之间的沟通语言要简单、明确;与孤独症儿童游戏时,要先以手势和动作示范,帮助他们了解游戏规则。普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就更容易与特殊学生相处,帮助特殊学生得到更好的融合。
3.引导普通学生运用有效策略协助特殊学生
教师引导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建立友谊的有效策略,包括朋友圈、特殊朋友、同龄朋友、同伴网络等策略。以特殊朋友为例,教师安排一个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成为朋友,包括如何跟他们游戏、沟通和分享兴趣,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友谊。引导普通学生如何与特殊学生形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的有效策略,包括同伴示范、同伴分享、配对阅读等。以配对阅读为例,它是将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配对在一起阅读课文、故事书等。引导普通学生协助特殊学生学习、表现适当的社会行为和参与班级活动的有效策略,包括同伴监控、同伴教学、合作学习、同伴调解、同伴发动、创造性问题解决、同伴增强、同伴面对、同伴评量、全班性同伴协助的自我管理、团队行为后效策略等。以同伴监控为例,它是指教导同伴监控特殊学生的注意力,提醒他们生活作息和该做的事项,以及该准备的教学材料。[81]
4.训练特殊学生的社会技能
家长与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经常鼓励特殊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塑造他们更加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优良性格。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特殊学生,家长和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技能训练,从而改变或增强他们的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训练方案包括:让特殊学生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等);帮助特殊学生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如交朋友);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增强特殊学生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82]研究表明,表现出较多亲社会行为特征的特殊学生更容易得到同伴的欣赏和接纳,因此,帮助特殊学生表现出更积极的互动风格,采取主动交往的策略,纠正其攻击、干扰他人等不良行为,培养合作、友善、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能使特殊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欢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融合班级时间和空间管理策略
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大约占到一天的三分之一,占据了学生日间活动的主要时间。同时,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因此,教师需要对融合班级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时间管理策略
融合教育班级的时间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恰当的安排,使教师适当规划与运用班级的时间,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心班级时间管理。教师快速、高效地工作,严格遵守时间,做事情有条不紊,不拖延,能充分利用时间,是班级时间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日作息是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周密安排,依照特殊学生的要求,调整一日活动的时间要求。结合特殊学生需求,调整学生在本班学习时间(以少隔离为原则)和在其他班级或资源教室学习的时间,做好特殊学生一日活动安排。对全天均在本班的特殊学生,尽可能提供其可能转换或调节的时间。比如孤独症学生在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当中,教室里能有一角让其自我选择与独处;对情绪、行为问题较重的学生、多动症学生,在坚持15分钟课堂学习后,允许下座位在教室后走动两三分钟再归位。[83]
对特殊学生而言,每天知道要上什么课以及课堂进行的活动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才能控制周围的环境,他的学校生活也才能有规律。有些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明确,且在固定的座位,特殊学生上这些课,情绪通常较为稳定,而体育课没有固定的座位,无法预知上课内容,因此特殊学生在上这些课时,情绪常有失控的情形。有必要给特殊学生提供图文结合的作息时间表,让特殊学生事先知道每天发生的事情,并做好准备,将有助于其情绪的稳定。如果当天有所变动,应事先告知。[84]
形成班级常态活动的时间顺序及结构,养成学生的时间管理习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全班一日活动结构严谨,全班依其行事。每堂课的时间,依规定执行。作为班规,全班学生严格遵循不迟到、不早退等规定,让特殊学生学会自己拟订时间管理计划,在逐步理解及行动中形成行为习惯,并逐渐养成全班包含特殊学生在内的每个学生高质、快速、依序进行并完成活动的良好班风。
(二)空间管理策略
融合班级空间管理主要是对班级教室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使学生能够进入正常学习状态,主要包括教师空间规划、教室空间布置和座位安排。融合班级空间管理以最少受限制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原则。空间管理要突出环境的安全、卫生和健康,配备环境无障碍设施设备。特殊学生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与普通学生一样除无污染、安静、安全、清洁之外,还因障碍各异而有特殊需求。如盲生需各楼层的盲文指示,厕所、教室、图书馆等的盲文指示及无障碍通道等物理环境;有聋生的教室除安置电铃外,还应有灯光等视觉信号,保证上下课指令的传达;孤独症儿童的教室则应更强调结构化。
教师空间规划,即教师根据需求将教室分隔成学习区、活动区、教师工作区、资源区、卫生区和自然区。学习区主要放置学生桌椅,活动区是学生课间休息或动态教学的活动区域。教师工作区主要是讲台及办公桌,教师既可以在这里进行教学,也可以处理班级事务,或者使其成为补救教学的区域。资源区放置一些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等。[85]教室布置的地点还包括教室的富余空间、教室后方墙壁上的三大块面积、门里门外、走廊、教室内柱子、天花板、黑板和白板、黑板左右、窗户上、前后黑板及窗户下方的墙壁等,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学习角、布告栏、班级公约、图书角、作业柜、学生置物区、游戏角、格言录、荣誉榜、时事报、创意墙、心情涂鸦等。融合班级中残疾学生的座位应安排在:教师容易监控与协助的位置,同伴合作与协助的便利位置,较少受到分心或干扰的位置;靠近黑板的位置,根据学生视野状况尽可能安排在前面靠近中间的位置,容易听清楚教师说话的位置,容易看到教师面部的位置,配合学生身高安排位置,允许学生进行位置移动[86]。同时,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的座位安排有不同需要,聋生的座位一般安排在教室中间靠前位置,要便于看教师的口型和发挥助听器的作用;给低视力学生和盲生安排的座位要光线比较充足,尽量靠近讲台和黑板,有利于发挥听力和残余视力的作用;肢残学生必须安排在有利于出行和教师辅导的合适座位,配置必要的康复运动器材。
三、融合班级常规管理策略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班集体中通过制定出班级常规,来对班集体中每一分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提出要求和期望,并结合一定的奖罚制度帮助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的制定和运行,保证了班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共生、融洽共处、平等互助。
(一)常规的制定
融合班级中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差别大,行为方式多样化,常规的制定比起同质性班级更具有挑战性。同质性是指班上学生情况相似,特点相似。融合班级的学生差别较大,呈异质性特点。在班级常规的制定中,要遵循合情、合理、可操作、简明扼要、正面行为表述、方便可行等原则。所谓合情,就是班级常规的制定不能脱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本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只有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他们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发展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合理就是常规需要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学习情境和能力水平现状,例如要求智力障碍学生一节课都注意听讲,要求多动症儿童一节课都不能离开座位,这样的要求就不合理,超过了学生的能力。可操作就是班级常规必须让学生清楚明白,便于学生观察和模仿,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地遵守与行动。简明扼要就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常规条目不宜过多,5~8条即可。正面行为表述就是班级常规的表述应当展现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和适当行为,而不是禁止负向行为,例如“上课听讲”就比“上课不能开小差”更恰当。方便可行就是班级常规的难度和数量比较容易执行,而且必须执行下去。[87]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1)班级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正常秩序、新学期学生座位的安排、自习课、考试纪律、考勤、请假制度等管理内容);(2)班级各项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小图书馆组织、黑板报小组组织、教室布置等);(3)了解研究学生(班级日记、班史编写、周记检查、学生档案建设等);(4)学生卫生保健(卫生习惯培养与检查、常见病的预防、学生身体检查等);(5)班级总结评比(年级操行评定、评选三好学生、班级总结奖惩等);(6)假期生活管理(校外学习小组组织、假期作业布置及检查、学生联络网的组织等)。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很有必要把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安排专门的时间讨论具体的班级常规。在制定班级常规时,数量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指标,常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面临着某种难题,因此事先计划好可能需要执行的班级常规是非常重要的,如座位怎样编排、课桌怎样安放才能满足所有学生等。
(二)常规的执行
常规的实际意义在于能够使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为师生节省时间和精力。在班级常规确定下来之后,要书写成文或者绘成图贴到教室醒目的位置,便于随时查看。要迅速地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常规的内容和含义。在传达班级常规时,不要指望学生一次就能理解并记住所有的常规,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规则开始,逐渐走向复杂的规则。在班级常规的执行过程中,为了保证班级常规达成预期目的,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维持好例行常规,坚持不间断地执行;保持常规的相对稳定性,一旦制定不宜经常修改;注意发挥班级中榜样与模范的作用(特殊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榜样和模范);必要的提示(如书面文字、口语、手语、大字、点字、图片等提示);创造良好的执行条件;个别训练的协助;形成性评价与正向行为的奖励;[88]班级常规执行对事不对人;预防重于治疗;注重合作而非命令;正向的引导,但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制度实施惩罚。
四、融合班级行为管理策略
融合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大,行为表现多样化,行为管理比一般的普通班级更需要技巧。班级行为管理通常包括良好行为的建立与增加、不良行为的消除与矫治,以及维持某行为或使行为降到低发水平。
(一)特殊学生的常见问题行为
教师进行融合班级日常管理和课堂管理时,常常感到头痛的就是特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各异,甚至可能严重干扰教师课堂教学秩序。特殊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可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自我刺激行为。通常是特殊学生因为无聊或无所事事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可分成如下两种。(1)刻板性行为:如吃手、踢脚、摇晃或挥舞身体的任一部位、弯腰、玩手、拍手、拨弄耳朵或眼睛、不停地旋转物体、尖叫或发怪声、重复问相同的问题、坐固定座位、走固定路线等;(2)自伤行为:如自打、撞击、咬、吸吮身体部位、拔头发、抓脸、挤眼珠等。
2.攻击行为。通常来自重要他人的管教不当而形成,如下。(1)身体攻击:打人、推人、咬人等;(2)口语、物品攻击:大声叫骂、破坏东西等;(3)反抗行为(不听从):消极的抵制或是不听话的反抗行为等。
3.过度活动行为。因为注意力有缺陷而导致分心、多动行为,通常是脑部功能出现问题,无法停留在某一个事物较久时间,处理策略需要“延长注意力”的训练,常有下列三种行为:(1)不注意、分心;(2)冲动(包含内、外在冲动);(3)过度活动。
4.不当社会行为。如逃学、旷课、逃家、说谎、偷窃、赌博、在公众场合脱衣服、大小便、对他人不当的碰触等。
5.严重情绪困扰行为。如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症、畏惧症、急性压力症候群、精神疾患、强迫症等。
6.生活自理异常行为。特殊学生随着障碍程度的加重,其生活自理越加困难,如饮食异常、排泄异常、睡眠异常、卫生习惯异常、穿着困难等。
温馨提示:
列出这些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为了便于教师识别行为的类型,从而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并非特殊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以上的行为,但相对而言,这些行为在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症儿童身上更为常见。同时,注意力分散、攻击性行为等同样可能在普通学生身上出现。
(二)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当学生无法参与学校生活时,会从他们的行为中显现出来,因此学生的行为本身可视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89]特殊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在实施行为管理策略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引发问题行为表现的真正原因。影响学生在班级中行为表现的环境因素包括五个基本变量[90]:行为前的相关事项,如班规、作息时间表、课程、师生与同伴互动、物理环境等;行为后果处理策略与行为的关联性,教师是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表现的良好行为、行为后果及后果与行为的关联性;行为后果处理策略运用的即时性,教师是否立即给予学生适当行为或不当行为的处理;行为后果处理策略的安排,是否恰当地使用行为后果处理策略并在行为稳定之后逐渐撤除相关策略;是否建立弹性有效的行为管理系统。
学生类似的行为表现很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而不同的行为表现也可能是同一种原因导致。具体而言,教师要分析问题行为的表现、问题行为的发生情境、问题行为的潜在功能,最后作出结论性陈述:描述情境、行为及其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例如,问题行为表现:小明上语文课时尖叫并且发脾气;发生情境:不喜欢的语文课,已经打了下课铃,小明已经提醒老师,但是老师仍然没有下课;潜在功能:让教师立即下课。结论:小明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没有及时下课,于是小明用尖叫和发脾气向教师表示不满,希望老师能立即下课。通过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许可以发现,减少语文老师的拖堂行为可能降低小明发脾气的可能性。
(三)行为管理策略
根据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对于特殊学生的问题行为,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代币法、示范法、认知疗法和观察学习法,等等。一般来讲,建立和增强良好行为时选择正强化法、示范法、代币法、塑造法等;消除或矫正不良行为时,多选择消退法、负强化法和示范法,少用惩罚法和厌恶制约法;维持儿童某行为或使行为降到低发水平时,用间歇强化法等等。
1.正(负)强化法:首先要明确强化物,从无条件发放强化物到确定强化物,并给强化物分等级;其次选择强化时间的间隔,一般由短到长,由人为操作到自然行为,例如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是十五分钟一次,则应该在十分钟左右进行一次间隔强化,避免他的行为出现。
2.任务分解法:其中包括两个要点,即一系列适当的顺序及细小的步骤与不同的行为组合在一起。以连续增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一连串细小步骤来发展新行为,而非静待新行为以最终面貌自行呈现,换言之,在过程中每一个类似新行为的细小行为都受到增强。例如:走向同学-和同学握手-和所有同学握手。
3.替代行为法:用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替代刻板的、无意义的行为。比如儿童喜欢反复念同一句广告词,家长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说其他的话;又比如孩子有攻击性或破坏性,则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替代,例如拍球、丢沙包等。一般我们对要消除什么问题行为比较明确,但是在寻找合适的替代行为上会有一定困难。但学生的改善程度是跟家长和教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替代行为有较大关系的。
4.代币法: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代币是在适当的反应之后,立即或稍后获得可以交换某种活动、特许或物品等的作为报酬的代替品,例如点数、星星、记号、贴纸等。当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若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被扣除相应的代币;学生用手中的代币可换取自己所希望的奖励。
5.惩罚:当个体在某一情境中从事某项事情后,若能及时体验到不愉快的后果,则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时,较不可能发生同样的事情。
6.隔离法:当某人做出某一非期待行为时,通过取消他获得注意与奖赏的机会以减少其不适当行为的一种方法。隔离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某人移至一个少有机会做其他的事、看别的东西或得到任何趣味或酬赏的地方。
7.系统脱敏法:在舒适的环境中,让特殊学生充分地放松自己,然后系统地让其逐渐接近其所恐惧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刺激物的强度,从而让其对于恐惧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8.饱厌法:有些不当行为单靠禁止是不易见效的,饱厌法是由成人主动提供给特殊学生其所追求的目的物,让其享受到极限之后,产生生理上的不舒适,因而解除不当行为或削弱不当行为。
9.塑造法:塑造法是指系统地、及时地对特殊学生所表现出的那些接近目标行为的一系列相似行为进行强化,从而使特殊学生最终建立起目标行为的方法。
10.消退法: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予其强化或处罚,即不予理睬、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直到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掉。应用消退法时要注意:(1)正确应用“不予理睬”;(2)坚持不懈;3)各方意见一致。不让儿童发现成人之间的观念不一致,否则会使不良行为加剧。不能运用于非自伤性、非破坏性、非攻击性的不良行为。
香港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融合教学活动
香港伤健协会编写了促进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融合的教学活动教材,将融合教育的核心价值介绍给初中和高中学生。教学活动的方式包括“角色体验”“交流讨论”及“主题探究”。角色体验主题包括:
共融一小时、同心同身、缺一不可、同心合力、人生不设限、行前行后等;交流讨论主题包括:不为也/不能也、平等好“棋”、沉船求生记、游戏人生、生命有价等;主题探究的主题包括:喂喂喂电话查询、找分离体、不可能后的可能、谁是谁非等。每个活动设计方案包括:主题与形式、适合的年级和人数及时间、学习重点、执行细则、任务建议、注意事项、延伸活动、反思部分,同时还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材料,如人物角色卡片等。这些教学活动可以用于通识科、公民教育科、德育科等课堂应用,或配合学校的学习主题,设计成学生的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命体会。[92]具体每项活动的设计方案可在以下网址下载:http://www.hkedcity.net/sen/pd/remedial/page_52679b2e25b7191b4a000000.
【本章小结】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学校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融合教育开展的基础是创建平等、接纳、尊重、合作的融合学校文化。每个师生都是融合学校文化的创建者,也都是融合学校文化的受益者。学校融合文化建构要有校长的卓越领导,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课程和课堂教学,又要始终以体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要重视营造融合教育的物质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发展规划及实施可具体分为成立协调小组、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融合学校发展规划、实施学校发展重点、评估融合教育实施五个阶段,其核心则是以融合教育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实现学校管理改革。
要推行融合教育必须有一定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的既懂普通教育、又懂特殊教育的专业队伍,主要包括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以及康复训练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业人员各司其职是保障融合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融合班级的管理主要涉及人际关系管理、时空管理、常规管理和行为管理等。融合班级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形成平等、接纳、尊重、理解、支持、合作、安全的班级心理氛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班级常规管理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的面貌,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要制定明确、可行的常规并坚持执行。特殊学生可能表现出一些令教师头痛的问题行为,教师要明确分析问题行为产生背后的原因,采取恰当的行为管理策略。
【思考题】
1.融合学校文化创建的核心内容包括什么?
2.根据学校融合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你对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3.作为一名融合教育教师,你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哪些?
4.融合班级常规管理有哪些策略?
5.融合班级行为管理有哪些策略?
【推荐阅读】
[1]戚业国.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操作[J].中国教育报,2006-09-19.
[2]朱楠,赵小红,刘艳虹.随班就读学校氛围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3]杜晓萍.全纳学校特征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
[4]梁松梅.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J].现代特殊教育,2012(3).
[5]罗秀玲.浅谈随班就读班主任工作[J].现代特殊教育,2013(3).
[6]林永建.从资源教室到全纳学校:现状、困境与出路——以浙江省宁波市李兴贵中学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3).
[7]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