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的现状
在流落海外的大型壁画中,《神仙赴会图》保存状况最为良好。怀履光在1940年曾指出,“壁画的保存状况令人满意。除了画块切口处以外,画面没有补绘,色彩也仍然鲜明。”[35]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精心修护后,壁画不但基本保持、甚至更多地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现在陈列在怀履光主教展厅东壁的道教壁画(图2a)应来自晋南一个庙宇殿堂的东壁,展厅西壁的壁画(图1a)应来自殿堂的西壁。东壁壁画现有的高度是3.1米,长10.22米;西壁高3.17米,长10.61米。壁画从原壁上切割时损失的面积可能不是太大,因为壁画主要图像基本完整。
东、西两幅壁画分别描绘的是左、右两列一字排列在云雾之间的道教神祇。整个画面由神和云雾构成;神是主要图像,云雾是背景。众神全部站立在云头之上,身后云雾缭绕。整个队列的上下和左右两端都被云雾包围;由此可知壁画的主要图像完整无损。
东西壁两个队列长度相同,结构对应,是同一体系中的两部。两部人数略有差别:东壁共二十八个,西壁共三十一个。诸神们井然有序地前后排列,组成行进状的队形。神祇中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主有从。武将手持兵器,文官双手秉笏,玉女或扶案进贡,或举旌持扇,前后簇拥各自队列中部的三个主神。诸神上身前倾、驻足不前,似乎是行进完毕后刚刚立定。
每个队列的三个主神不但占有中部的突出位置,而且身躯高大,比一般神高出近一倍。由于在宗教艺术中身材高矮与身份高低呈正相关,三神的特大身躯亦显示其尊贵的地位。三主神中前两个是男神,后一个是女神。东壁的两个男主神均头戴帝王冕旒,身穿衮服;西壁两个男主神中的第二位同样是戴冕穿衮,但第一位却是头戴道冠,身着道袍。东西两壁的女主神均头戴皇后凤冠。
两壁的六个主神虽然贵为帝后或贵比帝君,却毕恭毕敬地双手捧笏,率领文官武将面北而立。六神虽然是主神,但不是最高神。在东西壁画原来所在的大殿里,北壁中部前的神坛上一定塑有主尊,面南而坐,接受东西两壁诸神的朝拜。所以这一对壁画被学者们称为《朝元图》。
东部的队列可分为三部分:前部(图4)、中部(图5)和后部(图6)。前面是由两个武将和七个文官组成的前导,中间是二帝一后及六个仪仗侍奉仙女,殿后的是十个天神。
前部为首的武将(图2b-1;图7)身材粗壮,上身前倾,双腿叉立,身穿戎服,头上无盔,露额,两鬓下垂,作披发状(图8)。头后有光环,右手持剑。外披黑色红边的战袍,绿色飘带飞扬。内穿金色铠甲,腰束灰、金两带,下着裤,有红色黑边腿裙。赤足,足下有龟、蛇缠绕(图2b-3;图9)。龟、蛇是真武(玄武)的标志,玄衣、披发也是其特点,由此可知此神是真武。
东壁为首的另一武将身材巨大,三面六臂,形象狰狞(图2b-2;图10)。身穿全身披挂的铠甲,足登长筒靴。上身左、右各三臂。左下臂提至胸口,手持一长方印。左中手挑一索,左上手举一矩。右肩扛一戟,右下手握戟柄。右中手执剑,右上手食指挑旋一火轮,烈焰冲霄。三面之中两侧一正:正面主脸左、右两耳后各凸出一张凶恶的侧脸,三面连首,头发斜竖,作怒发状(图11a,图11b)。正面主脸土红色,方口大张,口内上、下獠牙突兀,气势咄咄逼人。大眼斜立,目光直射观众,给予观众心理上的冲击,拉近了神祇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造成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两员武将之后是七个年轻无须的文官(图2b,4-10;图12)。他们服饰相同。其中多数头带进贤冠,冠框轮廓多变,冠上多有四、五梁(如图2b-8,图13;2b-4,图14;2b-6,图15),或称为“四梁冠”“五梁冠”,梁上加珠。有的在冠上加大珠两颗(如图2b-5,图16),疑为“獬豸冠”之一种。冠额上有额花,冠有簪导,从右向左通过冠右一孔插入冠中,横贯发髻,再由左边的一冠孔穿出,从冠额及簪导两头悬挂一细长纮,通过耳后、肩前垂及腰下,并搭在前臂间(图2b-7,图17;图2b-9,图18;图2b-10,图19)。有缨从冠两边底部的冠孔下垂,多系于颔下颈间,但有的并不扎系,任其飘于胸前(图2b-8,图13)。头后均有光环。外穿无纹玄色朝服,里面衬以白色中单。领间系垂方心曲领。肩有红或绿色披肩,前垂及腰。宽袖,袖口有手巾。双手捧笏。腰束红带、黄带。下穿裙。前胸下加红蔽膝,蔽膝之前有两条飘带,蔽膝之下两腿之间垂有一条终端为三角形的宽带。腰侧下垂玉佩及绶。
队列前部七个身穿玄色朝服的文官中,殿后的一位(图2b-6,图15)一反整个队列面北的方向,逆转其身,向南躬身举笏,礼拜仪仗行列中部的二帝一后。从构图的角度看,他的动作加强了队列前部与仪仗行列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仪仗乃至整个队列停止不前的静态效果;因为只有在整个队列停止前进后他才便于回身活动而不阻碍其后的队列,队列的停顿牵涉到壁画的内容,因此下面还要提到。
仪仗行列的前面是一个长型供案(图2b-14),案上正中摆放一个圆盘,盘中是一个微型的假山,岩石多作牛首状(图20)。供案两端有两个仙女扶案(图2b-15,图21;图2b-16,图22),她们头和上身向前斜俯。从其向南一面的肩臂下倾、贴近案角的姿势看,她们将供案刚刚放下,供案的搬运方向是从南向北。这说明摆在案上的假山是二帝一后敬献给大殿神坛上最高神的贡品,所以设在仪仗之首。
供案后是两个双手举幢的仙女(图2b-17,图23;图2b-18,图24)。一个亭亭玉立,平视前方;另一个微倾左肩,回首顾眄。她们的妆饰十分华丽。头上饰有凤簪、宝钿并缀以大珠。头发作高耸的双鬟髻,髻中有两簪为柱,簪顶加大珠,耳后垂双鬟。华贵的服装上饰以珠络。
仪仗队列的中部(图5)是二帝一后(图2b-11,图25;图2b-12,图26;图2b-13,图27),均双手捧笏、挺胸伫立。两帝衮冕严整,衮冕上的纹样采用作为帝王象征的日、月、星、山、龙、华虫(雉)、火、宗彝、藻、粉米、黼(即画斧形)、黻等十二章纹样。头戴通天冠,上有冕板。冕板顶上前部饰有一红色日纹,后部有一月纹,中部下垂天河带,冕板前后各十二冕旒,每旒贯串十珠彩玉。左边一帝的冕旒画得十分工整;分为上、下两段,每段每串玉珠从下到上的颜色依次是黄、白、黑、绿、红等五彩。冠两边有纽,纽中贯以笄,笄端垂以长紘。内穿白色中单,外穿蓝色上衣,上臂有山纹,其前上方圆点疑是星纹。山下有雉,雉下是火。左、右袖上各有一龙纹,左袖上是升龙,右袖降龙。左袖升龙下方是虎,左帝袖上的虎举右前爪、抬头望升龙;右帝袖上的虎蹲坐望地,似无升腾之志。右帝龙袍左臂上绘有仙山,山下有雉(图28)。右袖降龙下有一金毛绿面的坐猴(代表宗彝,图29),遥望左袖上的坐虎。虎后有立斧。领袂边处作绿、蓝色藻纹。腰系红色大带和黄色革带。腰左佩玉具剑。左腰旁下垂玉佩。下裳绿色,有黻文。前胸下加红纁裳,纁裳之前有玉环素带。足穿赤舄。舄有三等,赤舄为上。赤舄是诸侯和王服冕服时所用。[36]
帝、后背后的光环与其他神头后的光环不同。后者用墨线勾勒成圆圈,呈透明状;前者施用浓重的石青(左帝)、石绿(右帝)或白粉(后)涂染而成,因此不透明。右帝光环的右边缘有一行小字:“上官聚记”。这并不是识别右帝的题记,而是一个“上官”姓人的胡乱涂写。壁画后部和别处还有其他“上官”子弟及别人的涂写。这些人名或许有助于寻找壁画的出处。
二帝之后的天后服饰华贵,态度雍容(图2b-13,图27)。她头戴金凤冠,冠前正中圆光内有坤卦符号,冠左右两边各有一青色的鸟,似乎是以青罗绣为翚或翟之形。凤冠左右下部各簪有一凤钗,上部作金凤鸟状,下部垂有四串珠珞。身穿朱衣,加蔽膝、大带。朱衣交领,左衽,领缘緅色,用青鸟为章。
此处天后冠服之制基本仿朝廷后妃冠服。《宋史·舆服志》载:
壁画中的冠服虽然不是严格遵守宫廷冠服之制,但以此为标准,根据具体需要加以变化而成。如为了道教题材的需要,天后朱衣的广袖边加上了羽翼装饰,象征天人羽衣,与传为吴道子作《送子天王图》中天王后的羽饰相同。此外,还有一些服饰细部是根据主题的特点而采用,如凤冠中心的坤卦符号。
天后两边是两个执扇的侍从仙女(图2b-19,图30;图2b-20,图31)。天后右边的仙女头戴金钿宝珠冠子,头上发髻用红巾包裹,作包髻式,脑后垂髻中斜叉两长金钗,双耳戴金耳环(图30)。另一仙女侧身而立,发髻作成双垂螺式(图31)。广袖,其下露出从腰间垂下的玉佩下端。腰后玉带下的红、白长飘带上结有四花。长方扇面上的图案是蓬莱仙界(图32):碧海中有一仙岛,上有琼宫,其后神光辐射蓝天,空中右有赤日,左有白月。
东壁队列后部(图6)之神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五神(图33),手拿表明自己身份的器物,其形象、装扮、及相互间的关系也表明了各自的身份。这五神是金星(图2b-24,图34)、木星(图2b-21,图35)、土星(图2b-23,图36)、水星(图2b-25,图37)、火星(图2b-22,图38)五神,按照五行金克木、木破土、土淹水、水灭火、火攻金的顺序站成一圈。金星作女像,站在侧身执扇的仙女之后,白衣,怀抱一个外包红巾的琵琶(图34)。金星的左手下是木星,作文官像(图35),着淡青衣,肩有绿帔,右手拿一桃,左手捧一盘,盘中有三桃。木星之后是土星,作老者像,褐色衣,头戴黑巾,巾上有一牛头(图36)。右手执印,左手扶木杖、弯腰驼背,脚穿草鞋,作丁字步而立。土星右上是水星,亦作妇女像,白衣玄襟,头戴冠,冠前圆光内有一猴(图37)。右手执笔,左手拿纸。水星右上是火星,作武士像。内着铠甲、外穿红袍,左手举火,右手执剑。黑红脸,龇牙咧嘴,斗眼臌瞪,怒发冲冠(图38)。五神的形象与永乐宫三清殿北壁东段的五星之神十分相像,特别是木星和土星,不但服饰器物、连一正一侧比肩站立的姿态都大同小异。
五星神之后的另一组神也是由五位组成(图2b,26-30,图39),均为男神,手执笏板,无表明具体身份的装饰、器物。但是他们的服色是按五行敷色,强调五方五色,说明他们是五方之神:东方青色(图2b-27,图39.1),南方红色(图2b-26,图39.2),西方白色(2b-28,图39.3),北方黑色(图2b-29,图39.4),中央黄色(图2b-30,图39.5)。
西壁前部(图40)为首的同样是一高一矮、一勇一智的两员武将(图1b,1-2,图41-43)。身材粗矮的武将也是不戴战盔,垂鬓披发,内穿铠甲,外穿玄袍,右手斜持一剑,赤足,与东壁披发赤足的真武形象相同,只是足下无龟、蛇缠绕。
西壁身材巨大的武将也是多面多臂,形象狰狞(图42,图43)。他身穿铠甲,前胸有两圆护,圆护之间有护心,披膊上有一狻猊头,腰下腹前垂一鱼鳞甲腹护。他有两头四臂。主头之上长出一个小头,上、下首四眼同时怒视左上方,下首咬牙切齿,上首张嘴怒吼。左下手持弓,右下手拿箭,左、右上手各执一剑,交叉举于头上,头后烈焰熊熊。
武将之后是九个文官(图1b,3-11;图40),均执笏戴冠,冠式多为五梁冠。着各色衣:四白(图1b-4,图44;图1b-7,图45;图1b-9,图46;图1b-10,图47),一淡黄(图1b-11,图48),两红(图1b-3,图49;图1b-5,图50),一蓝(图1b-6,图51),一黑(图1b-8,图52)。其中三位神带玉具剑(图1b-3,图49;图1b-8,图52;图1b-9,图46),均黑面,蹙额瞠目,表情严峻。其他有的神态自若(图1b-4,图44),有的态度温和(图1b-6,图51;图1b-7,图45)。其中一神倒转其身(图1b-5,图50),向后边的仪仗队列中的三位主神躬身致敬。他的逆转身姿同样说明西壁队列与东壁仙班一样,也已经停止前进,原地而立。
西壁中部也以三位主神为主(图53)。主神前后的仪仗仙女共有五位,比东壁的少一位,可能是显示西壁主神在地位上稍逊于东壁主神。前边的两位仙女(图1b-17,图54;图1b-18,图55)肩扛献案(图1b-16),说明献案还没有被放下,而东壁的献案已经落地。这个微小的差别似乎显示了东、西两队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先后关系:两队之中东队先就位,然后才是西队。这同样可能显示西壁主神的地位略逊一等。西队的献案上是一簇放在碗里的鲜花。另外三位仙女,一个举幡引导(图1b-19;图56),另外一个执幢(图1b-20,图57)、一个摇羽扇(图1b-21,图58),分别侍立在女主神之侧。
西壁第一位男主神头戴道冠(图1b-12,图59,图59a),身穿道袍,其左、右肩上有日、月纹,下有仙山纹,山顶部用范宽风格的雨点皴绘成。
第二位主神着帝王衮冕(图1b-13,图60),衮冕上有十二章纹样。冕板前面有十二冕旒,也分为上、下两段,但每旒贯串八珠彩玉,每段四珠从下到上的颜色依次是白、黑、黄、绿四彩,比东壁每旒黄、白、黑、绿、红五彩十珠少一彩两珠。由于历代礼制对旒、玉数有严格规定,[38]而壁画冕旒中几百个玉珠的色彩、位置、数量都画得井然有序,东、西壁画中冕旒的差别决不会是画师信笔所绘的结果。这和上述的其他差别一样,说明东、西两列中东列为上、西列为下。此帝右袖藻纹左边现有一行小字,曰:“大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特此达知即请。”这行题字十分可疑。首先题字的位置异乎寻常,不是用大字写在醒目的地方,而是用小字隐藏在画中人物衣纹上;既然大功告成,题字以“特此达知”,就不应隐藏题字。题字中不用“重绘”或“补绘”一类的词语,而是说“重修”,似乎是指重修大殿,但重修大殿的题字应写在梁、柱一类的地方,而不应藏在壁画人物的衣纹中。虽然山中商会可能根据这行题字把壁画年代定为宋代,安大略博物馆和怀履光主教并没有接受题字中的年代。[39]题字很可能是奸商盗卖壁画时为谋取利润而伪造。
西壁的女主神(图1b-14,图61)和东壁的女主神一样,也是头戴金凤冠,但冠上没有坤卦或其他符号。凤冠左右的凤钗下又有一金钗,下垂三串珠珞。女神的服饰有一个十分独特之处:其外衣右肩前有一个绿色的婴儿图案,婴儿上身和头朝下,作飞降状,手捧一朵莲花(图1b-15,图62)。这与龙、凤图案不一样,并不是帝后服饰的传统图案,所以十分引人注目。
西壁队列的最后是一组男神,共十二人(图1b,22-33;图63),各有十二生肖之一的动物标记,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中前八神的冠上有圆光,圆光内有马(图1b-22,图64)、羊(图1b-23,图65)、猴(图1b-24,图66)、鸡(图1b-25,图67)、猪(图1b-26,图68)、蛇(图1b-27,图69)、虎(图1b-28,图70)、龙(图1b-29,图71)等图案。最后四神配有更写实的动物形象:队列最后左上角一神面貌颇有鼠相(图1b-30,图72),其冠前正中伸出一个鼠头,作探头窥视状;其下一神面貌有牛相(图1b-31,图73),冠正中伸出一个小牛首。丑牛神前下方一神怀抱一个白兔(图1b-32,图74),因双手抱兔,其笏板便斜夹在腋下。卯兔神之后是戌狗神(图1b-33,图75),狗神的左脚下有一狗,作探头上望状。戌狗神执笏的动作与众不同:他站在前排最后的位置,躬身,双手平握笏板;而西壁其他所有以手执笏者都是将笏板直握。在视觉上,前排最后两神的笏板一斜一平,结束了前面笏板形成的连续垂直节奏,具有煞尾之感;这与东壁前排最后两神(图2b-23,2b-30)一个斜拿长印,一个平拿笏板的姿态相比,可谓异曲同工。
综观壁画,可知其设计和绘制十分严谨缜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总体和细节的处理有条不紊,细致入微。这是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它所牵扯的不仅是构图布局、全局规划、线条勾勒、笔墨设色、两壁关系、五十九个人物不同的造型、姿态、举动、表情、服饰、组合等,更加复杂的是道教神仙谱系、道教礼仪、文物典章制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说、天文观、宇宙观等古代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