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印象
(一)漫步东京
到了东京,走出酒店,按惯例开始用脚步度量这个陌生的城市。虽然经常奔波在路上,日本却来得很少,迄今也只是第二次。对日本这个近邻,其实了解很少。对于国人来说,两国间战争的经历,成为交流中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
来之前做过一点点功课,知道大东京地区有3600多万人口,超过日本总人口的1/4。目测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比上海、北京还要多出不少。而且,尽管日本总人口在减少,这里的人口却依然在增加。有很多建筑工地,在高楼之间狭小的空隙上展开,说明这个城市还需要更多的建筑。据说东京为了疏散人口而修了很多地铁和卫星城,结果人口不但没有疏散,反而更加聚集到这里,成为城市中的一个庞然大物。
不过,走在东京的马路上却没有熙熙攘攘的感觉,反倒觉得车多人少,对于习惯了北京、上海、香港的拥挤的人来说,其实是蛮奇怪的。当地的朋友说,因为东京的地铁和地下商场都很发达,很多活动都在地下。到地铁里体会一下,果然如此。虽然是周末,但是依然人头攒动。朋友说,这算是人少的时候,上下班的时候人很多,会有专门的职员帮助人们上下车以及维护上下车时候的安全。
东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一点阴郁。下榻的酒店在市中心,又恰逢阴雨,站在屋檐下看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让人有一点压抑的感觉。漫步街头时对面走来的行人,也都是匆匆忙忙的,面无表情。可能是在城中心的缘故,人群多是职业白领,出了办公室当然是急匆匆的。
不过,走进一家街边的便利店,店员热情的招呼扑面而来。虽然很受用,却有点不太习惯。更友善的,是商品的价格,看起来比北京便宜很多。一瓶很大的瓶装水,一升半的那种,也就100日元,人民币还不到5块。要知道这是在东京的市中心,租金很贵的。
第二天早上没有会议,继续步量这个城市,一直走到东京塔、德川墓一带。沿途故意偏离大路,走进胡同一样的小路,却意外发现另有一番洞天。这个拥挤的城市,主路往往很嘈杂,但是小路却很安静,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感觉,没有传说中的喧哗。熟悉了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甚至给我朴素的感觉。
路走得多了,慢慢明白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因为你不管走到哪里,都是那样的高楼,楼间距都不是很大,虽然没有香港那么紧密和局促,但是你无法忽视那么大的面积上那么多的高楼。拥挤是一定的,但是比起香港,东京的建筑要错落有致很多,没有那么杂乱,建筑的设计和质量都要好一些。
晚上和朋友吃饭,路过一群人在围着一棵树看,先是不明所以,后来才明白树上的灯饰中暗藏着一只米老鼠的图案,非常精致。朋友说,日本人很具有工匠精神,把工作当作艺术来做,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不奇怪的。日本地形多山,耕地很少,资源贫瘠,只有精耕细作,才能生存。做事马虎的懒汉,在这里很难生存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工匠文化。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说法,是吹毛求疵,或者说“龟毛”。日本文化中一些带着歇斯底里味道的东西,或者也与这个有关。性格,从来都是贯穿始终的。
(二)非不欲也,实不可得兼也
总体上,东京还是给我一点窒息的感觉。自幼在乡村和小镇长大,置身钢筋水泥林立的都市,还是有着莫名的不适。对于四合小院,绿树如荫,还是怀着难以割舍的眷恋。
谁不是呢?你看城里的四合院,动辄上亿的价格,谁不想要一个?只是口袋里银子不争气而已。退而求其次,买不起四合院,低密度的花园洋房也不错,至少比高层楼房受人青睐。囊中羞涩如我,买不起低密度,才会去在高楼里买一个小窝。
不过,大家都买院子的地方,似乎不叫都市,而叫做乡村。很多低密度的房子,必然增加城市的占地面积,车来车往,就拥挤不堪了。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洛杉矶。住得太远,每天上下班都是负担。现代人的收入越来越高,这些收入都是时间挣来的,那么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其实都是金钱。
另一个选择,是远离都市,到郊区甚至农村去居住。这样的话,买个院子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农村的院子对于城里人来说一点都不贵。只不过,这就意味着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因为农村没有歌剧院、电影院、好学校、三甲医院、酒吧街、步行街、高档商区这些都市人习惯的东西。生命其实是用一个人的行为来定义的,选择农村就选择了另外一种生命。
各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人喜欢都市,有人喜欢农村。不过,总体上看,人类最终选择了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往往是用城市化的水平来衡量的。无他,城里收入高,设施好,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都喜欢的。即便有隐士性格的,也会偶尔到城里看一看。何况,还有“大隐隐于市”一说。
只不过,尽管进了城,人们还是喜欢四合小院、花园洋房,而不喜欢住在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里。为此,还找了很多说法,比如“风水好”“接地气”等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不要批评人们想要的太多。人类从丛林走向村庄再走向都市,无一不是以蒸腾的欲望作为驱动力。那个通常被称为文明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的。那么多的鲜血与战争,不会被批评阻止,就像有钱的阔太太不会因为批评而少买衣服和鞋子。
最后,人们必须在想要的,而且可得的东西之间做出选择。大都市里的四合院,毕竟太贵,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绝大部分人只能将就一点,放弃“接地气”的要求,买高层住宅。由此得到的,是都市里的各种机会和便利。至于四合院,非不欲也,实不可得兼也。
2015年7月15日
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