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象天地,包蕴山海——中国传统的皇权国家与中国古典皇家园林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最为知名,人们熟悉的北京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以及现在仅存遗址的北京圆明园等,都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作品。那么中国的皇家园林具有哪些文化和艺术上的特点呢?
我们说,现在大家看到的颐和园等等皇家园林,基本上都是清代乾隆以后,即中国皇权社会晚期的作品,这些后期作品与皇家园林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一些更早的作品相比,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不同,但是它们毕竟在一些基本的方面,依旧延续着皇家园林的传统。
不论是在文化的内涵还是在艺术的风格上,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显然都与中国皇权社会的制度形态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皇家园林不过是皇权政治结构和皇权制度理念的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大家知道,中国皇权社会虽然在后来日益落后于近代以来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中古时代它却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而成就出如此辉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自秦汉以后建立并日益完善的大一统皇权制度(以及相关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简单说来,这个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广大国家中的政治、经济、行政、法律、宗教以及相应的文化形态等等一切因素,都要以皇权为核心而构建运行,也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概括的:“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样一种政治体制的建立,使得皇权国家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禀赋,其中与园林有密切关系甚至是直接决定了皇家园林风貌的,比如:皇家广有四海的统一政治模式和地理观念——我们知道在战国以前,中国人对“世界”的定义还是很狭小的,那时只有种族的观念(因为除了几个直接的封国之外,周王朝还是被许多分散而立的种族国家所包围),而没有“天下一统”的观念;那时所说的“九州”“四海”等等世界的空间格局,也还十分空泛模糊,但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战国时开始,由于受到当时天文学和地理学的空前发现、交通的扩展、诸侯国之间政治外交经济等交往的大增等因素的促进,人们对于时空观念有了巨大的进步,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建立起清晰的地理模式,即以“大九州”为基本内容、以“大四极”为边际的一个空前庞大的地理空间;这个地理模式同时还与人们心目中的天文星空的格局分野相互契合一体;而这个空前庞大的宇宙,又是以秦汉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的皇权为核心的。这样一来,皇权在整个宇宙中主导性的位置,就第一次地被强烈地突显出来。
战国秦汉以后的上述宇宙模式当然不会仅仅是一种空泛的理念,恰恰相反,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的这些认识,都要通过一系列的园林、建筑的形象而非常具体地体现出来。比如当时人们对于大帝国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模拟和呼应着理想中的天体格局;再比如随着战国以后人们热衷于有关海洋的一切事情,于是发源于沿海齐国地区的“蓬莱神话”开始流行,并且很快压倒了以前的“昆仑神话”。而人们宇宙观念和信仰心理的这种变化,对于园林的发展就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在战国以前,人们出于对昆仑神话的信仰而将高山以及模仿高山而建的高台,视为具有崇高神性的地方,于是在诸侯国的宫苑设计中,也就流行建造众多高大的台基,并将宫殿建筑置于这些高台之上。直到今天,在山东临淄齐国故城的宫苑遗址、山西侯马宫殿遗址、邯郸赵王城遗址中,都依然留有几米至十几米高的筑土高台,其规模之大仍然让人瞠目(临淄齐国故城中的“桓公台”残高仍有14米,南北长86米)。由此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宫苑崇尚高台建筑的审美风尚。但是由于战国以后人们对于海洋的憧憬以及与海洋密切相关的“蓬莱神话”之兴起,所以宫苑格局中昔日流行的以体量巨大的高台为美,也就让位给人们对于海洋的模拟。比如秦始皇将渭水引入长安,形成了以巨大的水面环绕岛屿(以这些岛屿象征蓬莱、瀛洲等仙岛)的园林格局。汉武帝在长安宫苑中,就模拟大海而开挖了“昆明池”“太液池”,并在池中模拟海上仙山而建了高二十丈的“渐台”等巨大人造山体,等等。
1-1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九州清晏”景区
1-2(传)北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
1-3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方壶胜境”景区
1-4 辽宁绥中秦碣石宫主建筑群及东、西阙楼复原鸟瞰图(杨鸿勋教授绘制)
1-5 颐和园主景区中的水体、山体与巍峨的建筑群
从此,“海中建山”就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中山水景观体系的特点,一直到明清仍然如此。这种以自然或人工模拟的山水为骨架、以形态丰富多变的建筑等为附属景观的构景方式,也成了中国皇家园林乃至其他主要类型园林的基本格局。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不论是在文化理念上、还是在造园艺术方面,中国的皇家园林还具有其他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因为需要充分体现皇权国家的等级秩序和皇权的无限威严,所以皇家园林的主要景区一般都具有富丽堂皇、气势恢弘的特点,而且其景区和景观群的轴线也非常突出,例如圆明园“正大光明”景区和“九州清晏”景区,以及颐和园前山主轴线上的建筑群(见图1-9)。由此使得这些核心景区和景观对于全园其他景观的主导统摄地位十分突出。
1-6 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承露台”
1-7 承德避暑山庄一景
1-8 清·冷枚:《避暑山庄图》
1-9 颐和园主建筑群
1-10 颐和园“乐农轩”
再比如,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颐和园、静宜园等清代皇家园林中,都建有大型的藏式庙宇群,并形成了这些庙宇对于园林中主建筑群的拱卫关系,从而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对于宗教文化的统领。
又比如,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始终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所以重农劝农成为了历代皇权国家的基本国策。而经邦治国的这类理念,在皇家园林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所以圆明园、颐和园中,就都建有模拟田园风光的景点和景区(见图1-10)。在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中偏要设置这样的景区和景点,这当然有几分矫情造作的气息,但是因为造园者通过精心的布置(比如在这些田园风景区与其他景区之间设置了分隔、遮蔽与过渡的地带),所以仍然能够造就出几分疏朴的气氛,并且成为整座园林中别具一格的地方。
1-11 皇家园林中的一处建筑小品——七彩琉璃砖塔
1-12 颐和园“谐趣园”中的“湛清轩”
在艺术手法和装饰风格上,皇家园林也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园林各种景物(尤其是建筑)的色调多艳丽富贵,五代词人冯延巳《寿山曲》曾描写这种景象是:“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再比如,由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制度形态所决定,皇家可以无限度地占有整个国家的财富和无偿地役使天下一切能工巧匠,而这样的便利,当然几乎使得皇家园林在景物的塑造、室内装饰与陈设,甚至无数园林小品的几乎每一细节上,可以极尽工巧、穷极奢华。
1-13 北宋·无名氏:《朱云折槛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