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濮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历史沿革

早在上古洪荒时代,这里即聚集着我们的先民群体。据《列子》《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华胥氏在雷泽边游玩,因踩了巨人(龙神)足迹而生伏羲,伏羲始创八卦,教民结网捕鱼畜牧,为中华文明之始。

伏羲之后,部落首领是颛顼,号高阳氏,死后葬在这里,所以此处被称为帝丘。

颛顼之后,部落首领为帝喾,其妻陈锋氏在三河边与赤龙交媾,生下帝尧,尧死后葬于穀林,世称尧陵。

帝舜“生于姚墟,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

“三河” “穀林” “姚墟” “历山” “雷泽”等先贤圣迹,均在濮州境内。

《尚书·禹贡》载:天下为九州,此地属兖州。春秋为卫地,卫成公迁都于此。秦属东郡。两汉属济阴郡。东汉末,曹操迁兖州治所于此。晋咸宁三年(277年),废东郡,于鄄城置濮阳国,此地属濮阳国。西晋末,改为濮阳郡。北魏、北周,此地均属濮阳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濮阳郡置濮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

唐天宝初年改濮州为濮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濮阳郡,复为濮州,属河南东西道。

五代,初属后梁。923年,沙陀人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濮州属后唐。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濮州属后晋。947年,契丹灭后晋,刘知远建后汉,濮州属后汉。951年,郭威杀后汉隐帝自立为帝,建后周,濮州属后周。

宋代,属京东东路。

金代,属大名府路。

元代,元初属东平路。后,濮州直隶中书省。

明代,属东昌府。洪武二年(1369年),鄄城县撤销,其辖区直属濮州。景泰二年(1451年),因河患,州治迁至王村集(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

清代,清初沿袭明制,属东昌府。雍正八年(1730年),升濮州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为散州(不辖县),改属曹州府。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兰阳县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形成现行河道,穿越濮州,将濮州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属东昌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属曹濮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濮县隶属于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析濮县黄河以南地区置鄄城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鄄城县撤销,其辖区复归濮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黄河以南地区脱离濮县,成立鄄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濮县仅余黄河以北地区。同年,黄河以北地区成立濮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行署。次年,属冀鲁豫边区政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昆吾县户部寨、王称堌、柳屯三个区划入濮县。次年,这三个区又划归尚和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濮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濮县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濮县撤销,并入范县,濮县县城(亦为原濮州州治)改为范县濮城区驻地。1958年,濮城区改为濮城人民公社。1983年,濮城人民公社改为濮城镇。